倍可親

【轉貼】癌症,別急著開刀

作者:素問  於 2010-4-9 22: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4評論

關鍵詞:

轉自:何裕民的BLOG

日前,人民大學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暢銷書:《癌症,別急著開刀》,程教授送我此書並非無故!因為他本人一年前被確診為患了非小細胞肺癌,但他堅信癌症只是慢性病,故肺部未作手術、化療等,在我處以中醫藥調理為主,已一年有餘,活得有滋有味,會照開、研究照搞、博士照帶,煙照抽(只不過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量已大減)。顯然受益於此,他把台灣學界朋友送他此書,第一時間便轉送給了我。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此書我只是通覽了一下。知道作者近滕·誠是位日本醫師,醫學博士,留美的,長期從事癌症放療工作,也算是位資深的專業人士。他的觀點是他卅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基本點我是贊同的。「別急著開刀」,這本身就是個臨床決策問題。

 

其實,不僅近滕醫師強調「癌症,別急著開刀」,國際一些權威專業機構也不斷得出類似結論。2002年,國際抗癌聯盟組織全球知名腫瘤專家編撰《臨床腫瘤學手冊》,在《肺及胸膜腫瘤》章節里就提醒臨床醫生:「在開胸前如果仔細估計一下病變的範圍,就會發現2/3以上的肺癌病人在確診時已經失去手術指標!」此時,強行開刀,肯定後果更糟。不急著開刀豈不是更好!

 

推而廣之,化療、放療也一樣。據筆者寡聞,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不斷有理性的聲音在國際腫瘤專業會議上呼籲:行化療、放療之前要審慎,要細作評估,並非劃一的必用;同時使用時更須強調適度;避免化療、放療等不當或過度。而2008年第44屆全美腫瘤臨床大會(ASCO),這一聲音更是不弱。

 

因此,我們認為,討論腫瘤臨床決策問題,關鍵是創傷性治療手段的使用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核心之核心已不是對過去過度運用之反思與批判,也不是這類方法要不要適度問題,因為這些都已是世界性的共識。問題之核心已轉化為如何以病人的長期利益為重,對這些創傷性治療手段 「因人制宜」的選擇——用與不用的選擇,及其「度」把握問題。換句話說,已不是要不要適度的臨床決策問題,而只是決策原則確定后的具體方法選擇和落實到具體個體的「度」的把握等技巧性、經驗性問題。

 

腫瘤的臨床決策之所以成為爭論紛紛的大問題,自有其深刻的歷史與現實背景的。對此分析,也許有助於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全面認識和對沿襲治療觀念的變革。

 

上世紀6070年代以後,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及推廣和二次大戰後多數國家相對的長期和平環境,炎症等作為人類第一殺手退位了,心腦血管、腫瘤、代謝性疾病等與感染關係不密切、卻與人類自身生活方式休戚相關的疾病登上了疾病譜與死亡語譜前列。臨床研究對象的突然變更,使得人們一時無法適應。特別象對癌症這類與以往人們所熟知的病症性質大不相同且來勢常較兇險的疾病,更是黔驢技窮。從心理學角度,面對新的大難題,人們第一時間通常只會沿襲或移植以往成功的模式,加以「應對」。而當時人們在抗擊疾病領域最為成功、也是最引以自豪的莫過於「發明抗生素>殺死致病菌->攻克炎症」這一模式了(而這一成功的治病模式又與美國佔主導的「新教」文化之精髓高度吻合)。因此,移植此模式,尋找殺癌葯或消滅癌組織的手段與方法,自然成了人們對付腫瘤的不二法門。這就是上個世紀後半葉腫瘤研究與治療領域的狀況。

 

然而,其結果路人皆知。一是療效不佳,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40%;二是病人還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顯然,此路有點問題!故80年代起腫瘤學界便重視對「癌症本質」的分析探討,以求形成共識;並出現了對癌症治療現狀的反思與批評,特別是建立在大樣本調查或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對創傷性治療手段的評估與質疑。民間對這些的批判聲更是不絕於耳。因為人們看到了太多的患者不是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創傷性治療的過度及不當。即便有些倖存者,也存在著孫燕院士所說「病未全愈,人已殘了」的常見情況。

 

當然,我們可以漠視這些民間的批判或質疑,因為他們並不專業。然而,社會上,許多確診為癌症的患者以比較溫和的治療手段,甚至不進行所謂的「積極治療」,卻也帶著癌瘤好好地活著的事例,絕非罕見。再加上人們早已認可癌症存在著自愈傾向,要否定或漠視這種批判或質疑,顯然屬於自欺欺人之舉,至少並非科學態度。我們認為:社會對於腫瘤治療界的極度不滿,多少也與過度治療泛濫有關。

 

跨入新世紀,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癌症死亡絕對人數的逐年明顯下降,腫瘤五年生存率的不斷提升,而這一切又不是在發明了特效的創傷性治療方法基礎上獲得的,因此,腫瘤多數情況下只是一類與冠心病、糖尿病相似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觀念,便應運而生,廣為傳播。以至於2006年起,成為人們探索了廿多年後所形成的、被WHO等機構所認可的關於癌症的新共識。在這種背景下,腫瘤的臨床決策與治療問題,再一次尖銳地提了出來。也只有在這一共識之下,我們才能更理性地探討這一命題。

 

其實,過去對癌症的治療之所以陷入了尷尬的兩難困境——不積極充分運用各種創傷性治療,則恐其迅即擴散,以致於很快死於癌症;而過度運用創傷性手段,又每每加速了病人的死亡,其本質是源於對癌症後果的高度恐懼!而這一恐懼又源自於對癌症本質認識的空白或不確切;另一方面,化放療等創傷性治療的極其殘酷後果則進一步加劇了這類恐懼,以致於形成了一種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因此,要討論腫瘤的臨床決策與治療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癌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近年來,國際國內關於癌症只是一類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的新共識,顯然比以往關於癌症的各類認識都更接近於癌症的本質特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許多臨床現象。包括我們臨床所積累的數以千百計的以溫和治療方法帶瘤「准健康」地生存了5年、10年以上的情況。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胰腺癌、小細胞肺癌、印戒細胞癌及肉瘤等難治性的腫瘤患者。

 

一個事例也值得一提: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約翰·愛德華茲(J. Edwards)本人是個腸癌患者,他的夫人伊麗莎白則多年前即患乳腺癌,已肝轉移多年,仍在治療中。他們不僅在與已擴散了的惡性腫瘤抗爭,而且夫婦倆都參加了年初的黨內激烈的提名選戰。美國選民非常坦然地面對這對癌症夫婦。因為,多數美國人已接受慢性病的觀點,對癌症「若無其事」。她的主治大夫則認為,並不一定非要毀滅那些頑固的癌細胞(因為這既很難達到,且常常未達到之前便已賠上性命),只要通過連續的服藥,將它們包圍在一個安全的、能容忍的範圍內,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onsson綜合癌症中心的教授約翰·格拉斯皮(J.Glaspy)也說,「我們意識到在慢性病的模型中有一種力量。在患上疾病後,你能夠繼續過上高質量的生活,而不是一定要治癒它。如果我們能讓人們活下去,同時生活充實而且快樂,如今看來這是非常不錯的效果。」

 

日本放療科資深專家近藤醫師在其《癌症,別急著開刀》封底的段話,從醫生角度來看頗為刺目,筆者也不完全贊同,但對討論腫瘤臨床決策問題有借鑒意義。故錄於下:

 

「近藤醫大膽告訴你,急著開刀你可能會死得更快!」「近藤醫師於書中,揭露日本醫界極力隱瞞種種關於癌症的事實,破解一般大眾對癌症的錯誤認知。例如:『若不積極採取對策,腫瘤就會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嗚呼』;『若不趁早治療,癌症就會馬上轉移』;『癌症的死亡都極為痛苦』;『癌細胞分裂得很快,病情會急速擴大』;『動手術必須徹底,才能斬草除根』。」他並強調說:「事實上癌細胞是自已身體的一部分,用抗癌劑消滅癌細胞的效果有限,能用抗癌劑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種。」

 

鑒於上述事實,我們明確主張:腫瘤的治療,過去的希藉借創傷性手段為主,第一時間徹底殺滅(同時也往往是過度治療)癌組織的決策思想不足取;即便是晚期,企圖象押賭注一樣,借最後一次化療、介入等來力挽狂瀾亦常常並無實際意義及可能。相反,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對中老年患者,把其所患的癌症視作為一類慢性病,目標追求上既考慮短期最佳療效,更追求長期穩定以及生存質量的良好;治療方法上講究合理、適度與綜合;對多數患者貫徹姑息治療和「維持治療」思路……,總之,許多情況下「悠著點」往往後果更好,也更符合病人長期的最大利益。而整個治療中,手術、化、放療等創傷性手段的選擇更應「因人而宜」,「適度而止」。這又回到了中醫學「因人制宜」,「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食養盡之」等的傳統思想。這也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之精髓,真正凸現出人的醫學「以人為本」的基本宗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解濱 2010-4-9 23:39
那林妹妹不就是不想開到才死掉的嗎?
回復 老阿姨 2010-4-11 14:00
謝謝分享,我妹妹就是晚期癌症沒開刀,挺過了三年。
回復 素問 2010-4-12 00:09
老阿姨: 謝謝分享,我妹妹就是晚期癌症沒開刀,挺過了三年。
老阿姨可以把上海這個何裕民教授的博客給小阿姨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86123480_0_1.html

他的觀點是癌症就是個慢性病,沒有那麼可怕。

祝小阿姨活得開開心心的,癌細胞自己跑掉。
回復 素問 2010-4-12 09:10
解濱: 那林妹妹不就是不想開到才死掉的嗎?
林妹妹不開刀,死掉了,這是兩個孤立事件,沒有可以證明的因果關係。 不知道林妹妹開刀,會不會不死(在癌症上),只能假設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9: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