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疆域安全問題的討論,雖然已進行了很多,但事態的發展卻呈現日益升級之勢;不僅「華盛頓」號航母肯定要介入黃海軍演,它甚至還馳到越南去「展示肌肉」。
正因為美對華「C形包圍」的判定已贏得中國公眾的普遍認同,因此,即便中美之間沒有因為各類軍演而發生正面衝突,諸多受鼓勵國家也必將更加囂張。事實上,不論是越南發出的「為南海島嶼不惜一戰的決心」的妄言,還是李明博為兼并朝鮮而就「天安」號事件所不斷製造的新事端,都意味衝突只會升級而不可能有任何消停。或許正是因為感受到事態的嚴峻,以致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開始就中國政府的應對方略而提出各自不同的應對主張,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最能贏得中國網民認同的,便是首先教訓越南。
坦率而言,如果以俄格衝突的最終結果來作為中國應對方略的參考,實際上意味一些中國人所提出的「首先教訓越南」的主張也確實具有現實針對性和規劃前瞻性。事態很清楚,一如美國與喬治亞並未建立軍事聯盟以致俄羅斯的武力行動並不會導致美國順暢介入的情形相仿,美越開展的「蜜月」生活也並未發展到軍事聯盟的程度;較之於美韓聯盟所構成的美國必須武力介入的影響,美越「蜜月」並無法律基礎。事實上,如果能夠嚴厲震懾越南的不當行為,則不僅可以對其他在南海主權上有圖謀的國家起到警示作用,而且更能展示中國的堅毅形象。
但問題是,這種以不同境遇下的成功表現來作為迥異狀況下的追尋範例,是恰當可期的有益選擇嗎?筆者不久前曾在香港媒體上發表過一篇關於「美國圍堵對象從俄羅斯轉向中國」的拙作。正因為美國的戰略路向對整個世情都具深遠影響,再加上其「阻遏」或「圍堵」對象也確實存在「從俄羅斯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因此,俄羅斯成功打擊喬治亞的情態恐怕不會在中國教訓越南的情境中重演,而其未來走向則恐怕很難清晰展望。
不是嗎,較之於俄格衝突的背景與實力,中越之間可能會發生的衝突,顯然存在背景與實力等方面的天壤之別。俄羅斯對喬治亞佔有壓倒性優勢,而中國對越南僅擁有部分優勢而已;與此同時,俄格衝突的結果是導致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宣布獨立,而如果發生中越衝突,中方會有什麼收益呢?在西方諸多大公司業已成為越南「油氣資源」之合作夥伴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的武力行動達不到收響應有利益的局面,也就會使這種武力行動變得毫無意義;相反,如果中國收回自己的南海資源,中外衝突的範圍就會大面積擴散。
事實上,事態的複雜性不限於此。中國人必須意識到,俄格衝突不到一個星期便告結束,而可能會發生的中越衝突則恐怕兩個月都難以收場。筆者的負面展望不僅是源自「中越自衛反擊戰」的歷史經驗,而且更是源自對美國路向的擔憂。坦率而言,雖然美越沒有軍事協議,但並不能排除美國向越南提供尖端軍事裝備的可能性;事實上,早有媒體預言,美國可能會通過對某些有特殊抱負的小國全力扶持而發動一場針對中國的代理人戰爭。如果相關情態果真如此呈現,則不僅中越戰爭肯定會耗時長久,而且人們根本無從洞悉美國可能會介入的程度,再加上日印澳等國家完全有可能伺機而動,以致未來前景必然會愈發險峻。
正因為美國的影響極為深遠,再加上有不軌動機的國家又很多,因此,對中國媒體和中國學者而言,當前最須探討的緊迫問題應該是準確體認曾經被定性為「處在歷史上最好時期的中美關係」緣何會發展到如今這種境地。因此,如果不去剖析美戰略動向發生轉移的深層緣由而兀自鼓吹所謂的「教訓越南」,其最終結果只能使中國的安全環境愈發惡化。所有情態表明,研究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部署,已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對越自衛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