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 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Malcolm Gladwell說,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努力了十年而來。這十年間每天他都練習3小時,3 x 365 x
10,一萬個小時之後才會成功。他舉例,鋼琴家貝多芬是5歲開始彈琴,到了15歲就已經和別人不同;小網球選手都是6歲開始訓練,到了16歲就已經和別人不
同。就連老虎
·伍茲也是3歲就上了高爾夫練習場,5歲就開始在GREEN上打球了。
同時他還例舉了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退學前已經在編程上花費了足夠的時間了,殷實的家庭讓他在上七年級的時候,就參加了一個電腦俱樂部。
還有那個叫比爾·喬伊的傢伙,重新編寫了UNIX系統,參與了創辦SUN太陽微系統公司,重新編寫了另一種程序語言——java,這個現代計算機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沒日沒夜玩命的人」,16歲的時候開始發動1萬個小時中的第一個小時。
10000小時成功定律是引用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他們對小提琴家進行了研究,最後發現,到20歲的時候,卓越的演奏者都練習超過了10000個小時,而比較優秀的演奏者只練習了8000小時,那些未來的音樂老師,練習時間只有4000個小時。
如何才能練夠10000小
時呢,你需要父母的鼓勵與支持,不能太貧窮,還要碰巧遇到了一些事情。
田壇飛人劉翔,我們只看見他在賽場上的風馳電掣,一騎絕塵,可是為了他在賽場上的10多秒的輝煌,他從7歲開始至今已苦練了19年,不知跑了幾個一萬小
時,汗水流了幾噸,經歷了多少挫折和失敗,才換來了「陽光總在風雨後」。 青島港吊裝大師許振超,能把吊裝技術練得像繡花一樣精細,絲毫不差,多次在吊
裝技術比賽中技壓群雄,還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裝紀錄。為了這「一招鮮」,他至少練了30年,苦心孤詣,練習不輟,足足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我們都羨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兒,可是有沒有想到,他們其實大多數也和我們一樣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萬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訓練和學習積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終成正果。如果我們也想像那些傑出人物一樣出類拔萃,就先別埋怨自己沒有機會,不逢貴人,懷才不遇,而是先問問自己功夫下得夠不夠,有沒有付出過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開竅,有這一萬個小時的苦練打底,你即使成不
了大師、巨匠,至少也會成為本行業的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或者叫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