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長沙行(六):嶽麓山和嶽麓書院

作者:roaming  於 2011-5-21 01: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長沙之旅|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118評論

在嶽麓山下,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挂有一副楹聯,上面寫著:「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在外人看來,似乎有點太過於得意了一點,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確實有過這樣驕人的業績。單就清朝以來計算,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國藩、曾國荃、李元度、皮錫瑞、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蔡鍔、范旭東、楊昌濟、楊樹達、楊守仁、程潛、陳天華等,那一個不是傑出人物?

走進嶽麓書院,除了介紹學院的發展歷程,大部分展館展示的是近代革命鬥爭史,上面所提到名人都有介紹,當然,也還包括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像孫中山、黃興等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的從事革命事迹介紹。這些資料從大陸出來的人,即便是不去嶽麓書院,早已被過去的政治教育熏陶的差不多了,在這裡用不著咱在這裡再夸夸其談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面所列的名人中,近代歷史書籍對魏源的宣傳甚少,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魏源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所著的《海圖國志》要是當年被清朝政府所採納,中國的民主事業,可能比日本還要早十幾年。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出自魏源的《海國圖志》序。魏源現象告訴我們在中國推行全盤西化的東西缺乏群眾基礎。而同樣一本書,同樣一個理念,在日本很快就得到了主流社會的認可,這就是中日之間的認識差異。

1842年,魏源的《海國圖志》著成。這一年對中國而言歷史意義深遠: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實際上,魏源很早就產生了改革內政的經世思想,鴉片戰爭的潰敗,更使他深刻認識到了解西方的緊迫性,於是迅速調整了自己的經世目標,轉而走上了「師夷」的道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愚昧排外,堅持「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觀念主宰著國人的心,由於被「夷」所敗,不要說「師夷」,連談論海外之事都成為禁區。魏源試圖通過該書向國人介紹國外的發展狀況,讓人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提出一些想法和應對措施來應對外界的挑戰,而結果呢?是魏源的雄心壯志在冷酷的現實面前成為泡影,他在《海圖國志》中所提到的理念也未得到朝廷和主流社會的賞識和採納。

1851年的一天,一艘中國商船在日本長崎港接受入港檢查時,查出了三部《海國圖志》,隨即被當成違禁品剋扣下來。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海國圖志》傳入了日本。據《江戶時代日中秘話》記載,《海國圖志》「到了江戶則身價百倍,成為急需的御用之書」。從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數年,日本出版的《海國圖志》選本就有21個版本,占同一時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樣一部書的價格漲了近三倍。《海國圖志》在日本迅速暢銷,成為日本官員和學者共同研讀的一部「有用之書」。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日本利用《海國圖志》提供的世界知識,掀開了日本國內明治維新的序幕。一位早稻田大學日本歷史的教授曾經跟筆者說過,日本明治維新的真正的啟蒙人是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

甲午戰敗后,國內有人痛惜未曾早識《海國圖志》,稱之為早讀此書何以戰敗?其實從《海國圖志》的命運就已看出兩國的勝負。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未使中國人蘇醒過來,卻讓日本震動不小,《海國圖志》在中國無人問津,在日本廣為流傳,成為促進明治維新的啟蒙書。中國比日本早接觸十年,卻一直在輕蔑、敵視和排斥 西方文化,而日本則是努力吸收引進消化西方文化並廣為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本書的命運反映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命運的縮影。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再來看魏源的《海國圖志》的遭遇,人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會一次又一次地在歷史轉折關頭和西方的民主制度錯身而過?它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了大多數中國人從內心裡不願意照抄西方的東西,即便是為了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革命者不斷把新理念拿出來,喚起民眾的共鳴,革命成功后,他們大多又會按照自己熟悉的治國方法治理國家。西方的理念成為了敲門磚,門敲開了,磚也就沒有用了。近代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有著5000年文明的中華民族是不可因為一時的社會動蕩而拋棄整個5000來積累的精神文明,一旦社會趨於穩定,他們又會重新走到自己熟悉的軌道上去。這也同樣揭示了即便在今天中國的商業社會裡,成功地海龜都是完全按照中國的規律在辦事,那些企圖全照搬西方商業模式的人,一樣會遭到慘敗的結局,這二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好了,不說那麼多的廢話了,還是來看看一些圖片吧。下面的一些照片就是介紹嶽麓山和嶽麓書院的。這裡的東西不會有新增加的,除了增加了嶽麓山東門入口以外,其餘一切照舊。還有那上山的索道不知是哪年增加的,有了索道就可讓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山頂。

 愛晚亭

  愛晚亭位於嶽麓書院后青楓峽的小山上,八柱重檐,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蔚為壯觀。清乾隆 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山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后據唐代詩人杜牧《山行》而改名為愛晚亭,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 花」之詩意。

從嶽麓山上看嶽麓書院

 放鶴亭

  亭中方石碑上刻的是張栻(號南軒)、錢灃(號南園)游山七律二首,為晚清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程頌萬所刻,題名「二南詩刻」。亭前石柱上刻有一付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

古麓山寺

  坐落於嶽麓山的古樹叢中,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始建於西晉。 該寺左臨清風峽,右飲白鶴泉,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譽,現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寺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齋堂等建築組成。 1700多年來,寺廟曾六度毀於戰火,目前已經修復。寺院內保留的兩株六朝古松,成為麓山寺悠久歷史的見證。

俯看古麓山寺

 長沙會戰碑
  據記載,「會戰碑」建於民國37年(1948年),原置於雲麓宮前,周邊有陣亡將士名錄碑欄。(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會戰碑」移至響鼓嶺亭內,正 面篆刻「長沙會戰碑」五字,記述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第一次長沙會戰,十八萬日寇進攻長沙,國民黨第九戰區全體將士奮起抗日,英勇殺敵,取 得殲敵三萬的勝利

穿石坡湖

嶽麓山的進山道路

嶽麓山的五輪塔以佛教最高塔式作為北伐陣亡將士的紀念塔。1927年,時任國民革命軍西路總司令、八軍軍長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唐生智主建此塔,這年2月13日省會長沙各界人士在五輪塔公祭北伐陣亡將士,2月14日的湖南《大公報》、《國民日報》對當時盛況均作了詳細報道。

忠烈祠

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建於1939年,在原岳王廟基礎上擴建,由國民政府第四路軍總指揮,時任第十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劉建緒主持,為紀念國民政府第 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定名忠烈祠。佔地5500平方米,進深二間。主體建築歇山頂,黃色琉璃瓦,空花脊飾,內外均以花崗石柱支撐,宏偉壯觀。祠內「允武且 仁」額,為劉建緒題,用譚延闓舊書墨稿。正面檐柱鐫聯:
              「憑欄望七二峰巒,慷慨念同胞,浩氣長存,岳湘增色;
              此地瘞三千組練,登臨來赫石,忠魂不朽,申甫重生。」

  自卑亭

  位於嶽麓山下今湖南大學廣場右前方。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由長沙郡丞趙寧倡建。亭名取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 必自卑」之句。1795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1812年(嘉慶十七年)移建於登山通道中,即今址,使登山道路由亭中穿過,意使「登斯山者高山仰止,道 中庸也,極高明也」。麓山上原在半山道建有「道中庸」亭,山頂建有「極高明」亭,《續嶽麓志》云:「二亭皆朱子題額舊址。久廢」。康熙中巡撫周召南、丁思 孔先後重建,道光年間,為使二亭回復舊觀,仍泐朱子題額堅於亭。興建后的自卑亭與極高明亭、道中庸亭皆貫穿山道,構成嶽麓山自上而下的一條視覺和交通軸 線,這是嶽麓山風景建設中一種巧妙構思手法。亭為方形磚牆歇山頂,小青瓦屋面,四壁開闢拱門,簡潔樸實,「自卑亭」三字古樸凝重。因民國時避馬路於亭側, 則原登山通道遂廢。

嶽麓山東大門

由東門登山可乘索道直達山頂

赫曦台   

朱熹在嶽麓書院講學的時候,常常很早就爬起來跑到嶽麓山頂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歡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紅紅的太陽升起來了,後來張拭創台於嶽麓山頂,名為赫曦台,明嘉靖七年知府孫存在建亭,后 ...

嶽麓書院的大門,門額「嶽麓書院」為宋真宗御筆,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現在的大門建於明代,清代同治年間進行過翻修,採用的是南方將軍門式的結構,五間硬山頂。

相傳宋真宗執政以後,國家比較安定,於是採取了重文的政策,他聽說嶽麓書院的辦學很不錯,又聽說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於世,於是便召見了周式並準備留他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著嶽麓山院,堅拒不從,真宗被他的精 ...

嶽麓書院的二門   在二門的門額上懸來「名山壇席」匾,這裡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嶽衡山,因為衡山的72峰,回雁為首,嶽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嶽的最末一峰。嶽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嶽麓山也因為有了嶽麓書 ...

嶽麓書院御書樓   御書樓是體現我國古代書院講、藏書、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書功能的主要場所,嶽麓書院創建始即在講堂后建有書樓,宋真宗皇帝賜書後更名「御書閣」,元明亦稱「尊經閣」,位置有所變動,至清康熙 ...

文廟牌樓   

位於書院中軸線右側的文廟自成院落,由照壁、門樓、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崇聖祠、明倫堂等部分組成,雖屢毀屢興,其建築格局未變。   牌樓為明清建築,左右各一,南北相望,四柱三層,由花崗石砌 ...

 文廟照壁及孔子銅像   

照壁也稱照牆,是文廟大成門外對著大門做屏蔽用的牆壁,現存照壁為明清建築。照壁前的孔子銅像,是1996年香港孔子教學院湯恩佳先生捐塑。

1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8 個評論)

回復 wcat 2011-5-21 01:52
好傢夥,你跑的地方真多!
回復 wcat 2011-5-21 01:58
宋教仁也是嶽麓書院的嗎?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2:03
wcat: 好傢夥,你跑的地方真多!
是啊,跑了不少!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2:03
wcat: 宋教仁也是嶽麓書院的嗎?
不能確定,在查查吧!
回復 丹奇 2011-5-21 02:41
多謝領路,咱下此回國考察湖南!
回復 雲間鶴 2011-5-21 02:55
Like it a lot!
回復 海外憤青 2011-5-21 03:01
對愛晚亭印象比較深,文革時的筆記本里常有它的彩照,好象說毛爺爺總在此苦讀來著。
回復 pengl 2011-5-21 03:48
新湖南「運動」考察報告啊?!
回復 Cristal 2011-5-21 04:14
如此熟識的地方……
回復 小小.. 2011-5-21 04:44
好親切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4:57
丹奇: 多謝領路,咱下此回國考察湖南!
好,下次我來當導遊吧!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4:57
雲間鶴: Like it a lot!
謝謝喜歡!THANKS!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4:58
海外憤青: 對愛晚亭印象比較深,文革時的筆記本里常有它的彩照,好象說毛爺爺總在此苦讀來著。
主要是來這裡談論鬧革命的事,老毛不怎麼讀書吧?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4:59
pengl: 新湖南「運動」考察報告啊?!
總結得好,一個新的湖南考察報告,不一定是農民!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5:00
Cristal: 如此熟識的地方……
是啊,有多少年沒有去看過了?
回復 海外憤青 2011-5-21 05:00
roaming: 主要是來這裡談論鬧革命的事,老毛不怎麼讀書吧?
  
回復 roaming 2011-5-21 05:00
小小..: 好親切
有多少年沒有去看過了?
回復 丹奇 2011-5-21 05:00
roaming: 好,下次我來當導遊吧!
太好了!
回復 pengl 2011-5-21 05:05
roaming: 總結得好,一個新的湖南考察報告,不一定是農民!
城市居民。下一系列是貝殼網民。
回復 seamandh 2011-5-21 05:06
   roaming兄你讓咱懷舊啊!
愛晚亭,主席坐過地方,咱也坐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4: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