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2年中國高考成績揭曉。據報道,儘管中國教育部禁止學校以任何形式宣傳「高考狀元」,各學校還是用一些五花八門的方式宣傳高考狀元,例如:「摘到一隻重達710克的芒果,京城兩大水果商已經聞訊搶購。」又如,比喻成向日葵的,「有史以來最大葵王」。至於民間重金獎賞高考狀元,那就更多了。

圖片來自網路
據2021年報道,中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表示,炒作高考狀元、助推了應試教育,惡化了教育生態,必須嚴禁以任何方式宣傳報道中高考狀元;嚴禁統計發布所謂各省高考狀元。而有人統計中國曆年來的高考狀元們,發現他們鮮有成為創新大家者。
改革開放后,中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例如在GDP,尤其是在需要團隊精神和群體努力的工作上。但是,在學術領域幾乎沒有出現一群傳說中的天才們。按說天才出現的比例應該和人口數量成正比,有人根據比例萬分之一估算出中國有1.4萬科技天才,也就是每年約有數百人。還有人認為不少人被應試教育湮沒了。
其實,這種反對考試教育的聲音在美國更多,有學者在對1753項50多年來進行的獨立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發現一般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GRE與博士生的成功指數之間大多弱相關,不相關或負相關; 儘管本科的GPA和博士生成功指數正相關,但也只能解釋6%的變數。也有其它研究認為大學GPA與創新能力沒有相關性。
波士頓學院Peter Gray教授走得更遠,他在《Psychology Today》博客中表示,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學生越是關注考試分數,就會越沒有創造力。目前世界包括美國的考試體系是為死記硬背和盲目服從設計的,扼殺了創新思維。
本人認為,高分者平均而言應該要比低分者創造力要大一些,應當有中等強度的聯繫。一定的基礎知識還是需要的,而美國讀博士者,至少已有大學畢業這個底子了。然而,這些學者們有數據,而我手上沒有第一手數據。再說,他們的說法也不是沒有一些道理的。
首先,科研最重要的是提出深刻的問題,並要花相當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使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描述答案。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而考試充其量只關注已經有了標準化答案的問題。
其次,科研需要對某個問題的深度思考,集中在深度,需要更多的時間,興趣和韌性來考慮同一問題,獲得突破。而高考考試主要是考廣度,考已經收集或證實的大量知識,也只能回答那些已有標準答案的泛泛問題。因為時間有限,最多也只能顯示熟練程度或解題技巧的不同。
但是,無論如何罵考試只是考死記硬背,起碼它能夠鑒定出那些考試能力強的人,作為群體,這些人在工作中學習前人知識的能力和執行能力應該也不弱。至於創新能力特強的人,世界還沒有一種方法在高中畢業生中把他們辨認出來,中國沒有,美國也沒有,只好讓他們自己慢慢冒出來。
『 似乎是數學家陳省身還是那個名人說的,學生一般考試能夠得八十分就好了,如果你要得100分,就要花好幾倍的努力,就要浪費很多的時間和資源。大意是如果拚命爭那100分,創造力都被磨滅了。
讀大學時,我們班裡同學考試沒有100分的,但是每門有極少數人拿90分以上的。本人的感覺是,拿90s分至少比拿80s分要花多4倍的時間來複習。讀研究生時,老師要求更嚴,記得免疫學只有一人上80s分的。中國的高考更是沒有滿分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儘管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高考ACT或SAT也是死記硬背,但是它們明顯比中國高考的難題少。首先,學生一年可考數次。其次,成績可以多次使用。或許是沒有偏題難題,每年大約有近5千考生可獲得滿分。主要是36分的ACT就有超過4千人滿分。但是,對於1600分的SAT,若干學校會對比ACT的比例把那些近滿分者也分到滿分擋。
考慮到反正通過高考是選不出創新人才的,中國教育何不借鑒一下美國經驗,把高考中的高難考題去掉,按照中國人口的比例,每年可產生大約2萬多個高考滿分。那時就必然沒有什麼高考狀元了,因此也不會有人炒作高考狀元了。當年中國一年只招1萬研究生,本人沒聽說過那家張揚慶祝的。
這樣一來,那些考試到頂的學生就不會繼續學習來爭第一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好奇心。假以時日,說不定在這群人中和學習還可但不怎樣投入考試的另一群人中,會有某些人作出重大影響的發現或發明。其實,絕大多數諾獎獲得者是在40歲之前做出的成果,年青時的興趣和投入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