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章被引用萬次以上就是大科學家嗎?

作者:yunmu  於 2021-2-2 08: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類|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最近有朋友問, 發表400篇文章被引用萬次以上是大科學家吧?  回答這個問題有點難,本來引用次數只是科學家發表的文章被其它文章引用的次數, 現在媒體里也經常用此作為大科學家的標籤。

2012年,有人作過研究, 平均每篇文章的引用量大約8次。 還有人研究過 如果一篇論文的引用次數達到或超過10次時,該論文在全球論文堆中的引用次數排名是前24%;如果獲得了100次引用時,該論文排名是前2。不過,平均引用也會隨著時間有所通貨膨脹。

儘管各個學科平均每篇論文的引用量不同, 但是平均被引量一般都在6-12之間。  有人統計過,從19002005年發表的全部論文中,僅有0.5%的論文被引200次以上。絕大多數文章發表10年後就鮮有人問津了。但是, 平均而言, 10(1+n) 年的文章要比前10(2+n) 年的文章引用多。

那麼總被引用萬次以上該算是大科學家吧? 或許是, 或許不是。一般而言, 文章里一頭一尾的作者最重要,第一作者是該工作的主要完成人,通訊作者往往是PI或研究領導 (醫學期刊有所不同,大約有50%為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但是, 中間的共同作者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的文章被引用了一萬次以上算是大科學家吧? 或許是, 或許不是。還要看該科學家在該領域工作多長, 發表了多少篇文章。單就引用來說, 在該領域只工作10年但獲得1萬次引用, 比在該領域工作30年但獲得同樣的引用的數量強。只發表10篇文章但獲得萬次引用的比發表1000篇文章也獲得萬次引用的質量高。

還要看是綜述性論文還是研究論文。綜述性論文是歸納整理過去一段時間學者們在某一專題發表的研究論文,並對此綜合概括的文章。因為引用綜述等於間接引用了該綜述中所包括的研究論文, 所以許多作者為了省事, 只引綜述而不引原著,因此綜述的引用次數常常比較高, 但是研究發現還是原著作者的。

引用量不能用於評價該論文的原創性。以本人發表的論文為例, 1999, 我們團隊在JAMA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肥胖和其它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關係, 該論文已經被引用了1,400多次。2000, 我們在Circulation 期刊上首次報道了低血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風險, 該論文的引用量只有160多次。但是明顯後者比前者的科學含量大。

實際上, 引用量可以作為判斷合格科學家的一個標準, 但不能作為判斷大科學家的標準。引用量超過萬次的肯定的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家, 但是不是大科學家還要看TA的發明發現。最近有人研究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獲獎論文, 他們發現獲獎的是該發現或發明的首創論文, 但基本上不是有關該方面被引用最多的論文。這是因為突破性結果往往比較粗燥,而後續的論文做得更為完美因此也獲得更多的引用.

本人認為,大科學家們的標記是他們有重大發現或發明, 而不是他們的論文被引用了多少次。例如牛頓發現力學三大定律, 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等。還有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為發明PCR (聚合酶鏈反應) 而獲諾貝爾獎, 蘇格蘭醫師羅納德·羅斯由於發現蚊子是傳播瘧疾的病媒而獲諾貝爾獎等。

不過, 30年來, 人們喜歡使用引用等量化手段來評價科學家,有人分析了某研究型大學那些獲得Tenure的教授和未得Tenure的教授的區別, 他們發現兩組間最大的區別是文章引用次數。 他們根據Google Scholar的引用次數分析了教授們開頭髮表的被引用最多的五篇論文, 平均而言, 每個成功教授這五篇文章的總引用次數是1000多次,但不成功教授的引用僅僅接近60次。然而,現在有呼聲要降低對引用的重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1: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