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有了文字或圖畫記錄以來, 描述的男女性基本上是男性身高超過女性。對這種差異最為經典的解釋仍然是達爾文關於性進化促進男性身高的理論。但是, 最近有學者 研究了黑死病大流行后男女身高的變化,對此進化論假說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1871出版的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的名著中, 達爾文認為: 男性之所以在漫長的遠古就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 這主要是男性想通過身高優勢打鬥來爭奪女性配偶進化的結果。如果男性不需要為此而而進行肉體打鬥,那麼男女之間的身高將會趨於均一。
1347年到達1351年間,歐洲的黑死病大流行達到高潮,大約有30%到50%的歐洲人死於該病,因為歐洲勞動力銳減,歐洲的發展不能繼續近千年來以人口飽和為基礎的人海戰術的道路,而是走上了另一條重視技術和創新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快速通道, 從而催生了文藝復興和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從那時起,無論是在提高生產率或吸引配偶方面,身高體壯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
但是,在14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之後,歐裔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差異不是減少了, 而是增加了,差別整整增加了62%:男性比當年高了9厘米,女性比當年矮了5.5厘米。這顯然是不能夠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了。
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的生物人類學教授霍莉·鄧斯沃思(Holly Dunsworth)提出了新的解釋。 在最近發表在(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演化人類學》上的一篇論文中,鄧斯沃斯指出,對男女身高的合理的解釋早已廣泛存在於醫學和人類學的文獻之中——原因與「爭奪女性配偶」沒有什麼關系,而是由於骨骼發育差異以及卵巢和睾丸分泌的激素對骨骼發育的不同影響造成的。
人的骨骼生長取決於雌激素。卵巢能夠產生大量的雌激素,這引起同齡年青女性體內的骨骼融合早於男性,從而導致成年人身高和體重的性別差異。由於骨盆區域組織產生和利用的雌激素和鬆弛素,雌性骨盆比雄性骨盆擴張得更多,還可能是由於雌性腺和生殖器要比男性要佔據了更大的內部空間。
當鄧斯沃思深入研究有關骨骼生物學和發育的文獻時,尤其著重於它們與激素的關係時,她發現了一個更為直接的解釋 「女性之所以比男性矮,主要是因為她們擁有卵巢。」
女性卵巢對身高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它比男性睾丸產生更多的雌激素,而雌激素會引導和影響骨骼的生長發育和融合。鄧斯沃思解釋說:「在人體骨骼中,大量的雌激素會刺激長骨的生長。」 在青春期之前,擁有卵巢的女性和擁有睾丸的男性的生長速度大致相同。然後,女性的卵巢增加了雌激素的產生,這刺激了她們骨骼中的生長板快速增長。這就是為什麼在青春期的早期階段,女孩通常比男孩高一些。
但是,因為高水平的激素還可以促使生長板融合,所以女性這種快速增長不會持續長久。這就是為什麼兩性之間的身高有所不同的原因:卵巢大量產生的雌激素加速增高的同時也加快了生長板的融合,這使女性的身高很快達到峰值。但是,在沒有卵巢的男性,體內雌激素的增加緩慢而持久,這使他們的骨骼生長名詞比女性持續時間要長得多,因此,他們的身高會超過女性並繼續增高,直到他們的雌激素濃度達到引起的生長板融合的值。
這種基於雌激素的解釋與人類性別身高的歷史變化也是吻合的。例如,黑死病之後男性身高的增加是有道理的,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兒童時期的營養和健康狀況也是強烈影響成年身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黑死病大流行后,人們的經濟條件提高,更為重視食品質量,食物更為營養,更為健康。 但是,如果女性變矮是否意味著在瘟疫之後她們的食品質量和健康程度降低了呢?
南卡羅來納大學的人類學家莎倫·德維特(Sharon DeWitte)並不這麼認為。她在2018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 「黑死病後女性身高的下降實際上可能也反映了飲食或健康的改善」,因為健康狀況越好,通常女性初潮和性成熟會發生的越早。因為高水平的激素促使了生長板的早日融合,所以女性這種快速增高的時間結束得更早了。
鄧斯沃思在論文中對也對進化論的另一個常識:男女臀部寬度不同是因為女性分娩需要的進化提出了挑戰,請看英文原文或科普文章。
主要參考資料
Voigtländer, N et al. Gifts of
Mars: Warfare and Europe』s Early Rise to Rich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4, 2013, pp. 165–18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van.21834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males-are-the-taller-sex-estrogen-not-fights-for-mates-may-be-why-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