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減少學術不端要從通訊作者抓起

作者:yunmu  於 2019-11-24 00: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7評論

學術質量要從通訊作者抓起

或許科學家們都會同意在評價科學論文上, 原創第一,然後才是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或論文的引用次數等。 但是,無論是在頂級雜誌還是普通期刊,原創到底比較稀有, 並且要證實或證偽耗時太長。以佔美國資助和發表論文的總量都超過50%的生物醫學與醫學來看, 一個原創問世后, 大多需要經過20年左右來證實其是否真的能夠增進人類的知識或福祉。

因此, 人們也用一些量化的指標來評價科學家,例如總引用次數或文章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大約是該期刊一年論著或綜述文章的平均引用數). 當然,這些量化指標也有缺點,其中之一是助長了某些科學家追求在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的期刊發表文章或發表更多的文章, 兩者也可以增加總引用次數。

這些做法也給一些企圖使用學術不端來撈取好處有了可乘之機. 特別是比較基礎的研究, 因為在沒有進入臨床研究之前, 如果重複不出, 人們往往也就對它置之不理而己, 不會加以深究.  因為生物醫學研究的結果,即使是能夠重複並進入了臨床試驗,真正能夠通過三期臨床試驗來就福人類的不到10%

但是, 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論文的重複性問題了,據某製藥公司首席科學家Begley寫給自然(Nature)期刊的一篇文章稱,他們試圖重複53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臨床前(非人體的)癌症研究論文的結果,但是有47篇的不能被重複出來。其它研究也表示生物醫學研究的結果大約有50%-75%不能重複。

這些不能重複的結果,除了少數被查實是學術不端,和少數是需要更加嚴格的實驗條件外。大多數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的,人們猜測可能是條件,樣本,甚至造假等原因,其實,這些原因都有可能。如何減少不必要的出版,節省其它科學家的時間和精力,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有人認為,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改變了世界,新的期刊紛紛出籠,論文寄審也改為了電子草稿,直接上傳到期刊的網站就可以了,發表論文變得容易了,20多年前醫學論文的發表平均要21個月, 現在最快的一個月內就可以把論文從草稿變成正式的電子出版物. 因此, 他們提出限制發表的數量可能會提高論文的質量.

2017, Brian Martinson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發表文章,提出要限制科學家的論文發表的數量。他指出:「學術界出版發表的骯髒真相是:我們撰寫和發表論文不過就是要在學術市場中獲得信用而已。僅僅25年前,大腕學者已經哀嘆學術出版業已成為學術晉陞道路上所向披靡的學界貨幣。在某些情況下,在名牌期刊上發表論文真的能帶來真金白銀」。

但是, 一篇2016年的論文認為, 無論是那一個學科, 近百年來增加的只是科學家的人數和每篇論文的作者數, 平均每個科學家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並沒有增加.  該研究是基於1900年到2013年的數據,  分析那些已經有了15年發表記錄的科學家的論文出版情況.

如果從單個科學家的個人簡歷來看, 他們列出的論文數量比百年以前的科學家的增加了好幾倍. 但是, 如果從第一作者的論文來統計,  這百餘年平均每個科學家每年發表的論文大約都是0.7, 實際上並沒有增加. 如果把單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總數除以這些文章的共同作者的平均數予以統計, 結果也是差不多0.7. 這和美國1993年的數據差不多。

也就是說, 除了增加科學家的人數外, 這百餘年增加的只是論文的平均合著的人數.  例如現在有些醫學論文, 有時作者就高達幾十個, 每個作者都可以說自己發表了該篇論文, 如果這篇論文被引用了N, 也計算為每個作者都被引用了N. 因此, 總體來說, 發表數量看來和學術質量沒有多大關係。

本人認為, 明確定位通訊作者是一個預防學術不端的重要方面。把通訊作者第一作者分離似乎源於生物領域. 早期的分離很可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分享榮譽。20多年以前, 偏生物的期刊基本上已經是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完全分離的.  但是偏臨床的期刊至少有一半還是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 儘管現在也越來越少了。

一般而言, 在生物學,通訊作者是實驗室的老闆,  第一作者是該工作的主要完成人博士生或博士后.  在臨床醫學,通訊作者起碼是第一作者的上級或資深負責人,  而第一作者是主要實施該工作的醫學科學家. 但是,除了稿件的溝通外, 很少有明文規定通訊作者的功能和責任。也就是說,如果成功了, 通訊作者可以得到主要功勞。但是出事了, 也可把主要責任往第一作者身上推.  

從統計上來說,儘管大團隊的平均產出不一定高,但是 ,  眾人拾柴火焰高,  總引用會高, 有些創新的可能性會增加, 極高引用論文的可能性也增加.  大家都知道, 拿美國總的GDP和創新量和瑞士相比是可笑的. 然而,最為科學的科學界的比較往往是不考慮團隊大小的。

因此, 某些PI的主要工作就是尋找更多的錢,有錢就能夠吸引更多聰明的大腦, 無論是從總的引用來評價, 還是從高引用論文的數量, 或發表在高影響期刊的論文數量來評價,人多了都會增加高產量的機率. 

但是,團隊大了, 論文多了。作為老闆通訊作者申請基金或管理方面要花更多的時間,恐怕已經不能花時間來閱讀手下的每篇稿件了, 只不過仍然挂名通訊作者而己。此時, 某些不端或質量不佳的文章就容易出現了。

因此, 必須明確通訊作者的責任,以監督通訊作者約束自身及手下的行為. 同時, 也可以使用另一個量化的指標:  該通訊作者名下全部文章的平均他引量, 來評價該PI的業績. 而這個指標應當比總引用量或極高引文量更為重要.  這樣, PI或許不會過度地追求擴充團隊了, 由此或許會改善論文質量和減少學術不端, 同時給予年青人更多的機會。.

 

主要參考數據

Begley CG, Ellis LM. Raise standards for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Nature. 2012;483 (7391):531–3.

Baker, M. 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 Nature 2016: 533, 452–4  

Macleod, MR. et al. Biomedical research: increasing value, reducing waste. Lancet 2014383, 101–4.

Martinson BC. Give researchers a lifetime word limit. Nature 2017 (7676): 550, 303

Fanelli D, Larivière V. Researchers』 Individual Publication Rate Has Not Increased in a Century. PLoS ONE 2016: 11(3): e0149504.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亦云 2019-11-24 04:56
關鍵在於高校研究所如何處理學術不端的,很多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對於論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嚴厲的制裁措施。PI自然對於每一篇投寄的文稿都很是嚴格審查。更別說論文造假了,一旦造假東窗事發,PI的學術生涯就該畫句號了。
回復 yunmu 2019-11-24 07:16
亦云: 關鍵在於高校研究所如何處理學術不端的,很多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對於論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嚴厲的制裁措施。PI自然對於每一篇投寄的文稿都很是嚴格審查。更別說論
我想你是說「如果很多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對於論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嚴厲的制裁措施...」。 但是我覺得也太嚴厲了點。例如,如果發現自己無意犯了錯而自動要求撤稿,還是值得鼓勵的。
回復 古久先生 2019-11-24 09:40
出版社/出版商為了賺錢,尤其OA類期刊的出版商,也促進了這種現象。2013年就有報道: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3/oct/04/open-access-journals-fake-paper
回復 yunmu 2019-11-24 11:04
古久先生: 出版社/出版商為了賺錢,尤其OA類期刊的出版商,也促進了這種現象。2013年就有報道: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3/oct/04/open-
謝謝信息!
回復 亦云 2019-11-24 20:09
yunmu: 我想你是說「如果很多知名的大學和研究所對於論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嚴厲的制裁措施...」。 但是我覺得也太嚴厲了點。例如,如果發現自己無意犯了錯而自動要求撤稿
學術是非常嚴謹的,稿件投遞之前肯定經過仔細研究推敲檢查的,有的還專門郵寄給自己的同行預審提修改意見的。
就像最近大陸南開大學校長的論文,簡直讓人無言。
撤稿的PI今後再申請項目時就是一個很大的不利競爭因素。
通信作者=項目的PI,必須對發表的論文負全責的,不管通信作者如何狡辯,撤稿或者作假論文的通信作者都會很難再拿到大項目的。
回復 yunmu 2019-11-25 01:22
亦云: 學術是非常嚴謹的,稿件投遞之前肯定經過仔細研究推敲檢查的,有的還專門郵寄給自己的同行預審提修改意見的。
就像最近大陸南開大學校長的論文,簡直讓人無言。
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 被動撤回論文可能會受影響。但是按照我知道的信息, 目前由於誠實或第一作者的錯誤而主動撤回論文不會嚴重到影響科學家的聲譽和獲得未來資助的資格.  例如, 2009 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Jack Szostak主動撤回一論文https://chuansongme.com/n/2093123544533。 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onald Green主動撤回一論文並痛批第一作者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5/may/20/same-sex-marriage-attitudes-study-retracted-fake-data
回復 yunmu 2019-11-25 01:27
還有一個華人博士后第一作者的文章,老闆把事情全算到他的頭上撤回論文後也無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2: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