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二舅來貼:從上海小吃說起(上)

作者:瑋哥  於 2012-5-12 00: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22評論


也許是我們正在變老:你知道這些事嗎?- 《不會忘卻的記憶》(上)

/老上海


 

黃楚九和生煎饅頭

沈嘉祿

  有人說,上海人羈旅四方,闖蕩天下,最不能釋懷的就是泡飯。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帶鑊焦的泡飯。還有人說最想吃的是鹹菜肉絲麵、油條豆漿等,而據我觀察,遊子最想念的是弄堂口小店裡的生煎饅頭。生煎饅頭是草根階層的食物,不過比大餅油條來得高檔,有點休閑小食的性質。舊上海,一般在老虎灶貼隔壁,開一家半開間門面的小店,店門口立著由柏油桶改制的爐子,上面置一口鑄鐵平底鍋,裡面是一張長條形的台板,兩個夥計正低頭包著饅頭,不時吃吃地笑一聲。最有人氣的當屬老闆也是當灶師傅,只見他將一隻只雪白的小饅頭在鍋底排列整齊,澆一圈菜油,然後潑半碗水。只聽得吱啦一聲,一股香噴噴的蒸汽衝天而起,無數細小的油珠四處亂飛。得趕緊將油滋滋的木鍋蓋壓上,再手墊抹布把住鍋 沿轉上幾圈。做生煎饅頭用半發酵的麵糰,這是關鍵之一。發得好,韌軟適口,不緊不松。關鍵之二在於拌肉餡,肥瘦肉按比例搭配,肉皮熬爛了,冷卻后切成細末,再與肉湯一起煮透,待再次冷卻后切成細末,方可與肉糜拌在一起。如此包進饅頭裡,煎熟后肉餡就被一包溶化了的滷汁包圍。咬破皮子,滷汁立馬噴涌而出,又燙又鮮,欲罷不能,予口舌無比痛快的享受。吃了皮子再吃肉餡,最後就吃饅頭底板。這底板已經煎成焦黃,略厚實,硬得恰到好處,帶了一點肉味和菜油香,一咬,咯嘣脆。這是生煎饅頭高於所有饅頭的地方。煎得好,這是做生煎饅頭的關鍵之三。有時,剛掀開鍋蓋的生煎饅頭在鍋底吱吱作響,老闆就用鏟刀有節奏地敲擊鍋沿:當得當、當得當當得里格當這聲音,這畫面,這氣息,久久地凝固在 老上海的回想之中。後來,在稍具規模的點心店裡,店家給生煎饅頭配上了咖喱牛肉湯或油豆腐線粉湯,有干有濕,相當樂胃。上海人愛它,自有道理。

  舊上海,做生煎饅頭最出色的是蘿春閣和大壺春。蘿春閣原是黃楚九開的一家茶樓,上世紀20年代,茶樓一般不經營茶點,茶客想吃點心,差堂倌到外面去買。黃楚九每天一早到茶樓視事,經過四馬路一個生意不錯的生煎饅頭小吃攤,他也放下身段嘗過幾回,餡足汁滿,底板焦黃,味道相當不錯。有一天他卻發現生煎饅頭攤打烊了,老吃客人聚不散,議論紛紛。聽那個做饅頭的師傅抱怨,店主只曉得賺錢,偷工減料,他不肯幹缺德事,店主就炒了他的魷魚。黃楚九一聽,立刻把這位愛崗敬業的師傅請到蘿春閣去。從此蘿春閣的生煎饅頭出名了,茶客蜂擁而至。

  開在四川路上的大壺春也是一家相當有名的生煎饅頭店。1949年擠兌黃金風潮時,與中央銀行一街之隔的大壺春生意奇好,因為軋金子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餓著肚子軋不動,就近吃點生煎算了。那時候,上海的每條馬路大概都能看到生煎饅頭的影子。最有名的是淮海中路上的春江,十年動亂時期,上海人也沒有放棄吃生煎饅頭的愛好,心甘情願地等上半小時。還有金陵中路柳林路口的金中點心店,生煎也做得不錯。最近二十年裡,做生煎的點心店就更多了,還出現了蝦仁生煎、蟹粉生煎,但吃下來還是鮮肉生煎最實惠,最經典。豐裕生煎是一家連鎖企業,它的餡多汁滿,皮薄底脆,配一小砂鍋油豆腐線粉湯,花費不到十元,吃客很知足。吳江路美食街上的小楊生煎是新生代,店面極小,極臟,極油膩,但因為生煎做得出色,皮子薄,餡足鹵滿,而且個頭大,漸漸地,白領們口口相傳,加上小報記者的大肆渲染,小楊笑不動了。

三鮮豆皮八卦湯

  二十年前在淮海路上有一家江夏點心店,湖北風味,立身之本是三鮮豆皮八卦湯。三鮮豆皮是典型的湖北小吃,吃慣蛋炒飯的上海人以為就是雞蛋包糯米飯,裡面加一點餡料,其實並不簡單。據我觀察,原料中有豬肉、雞蛋、豬肚、冬筍、香菇、叉燒肉等。有時還用豬心和蝦仁。這些原料都須切成丁煮成半熟,拌了醬油、白糖、紹酒等待用。為了悅目,有些店家還會加些青豆,糯米是主料,浸泡八小時后旺火蒸熟,晾一下,再用豬油加少許鹽炒透待用。倒是皮子的做法頗有講究,大米、綠豆浸泡后加水磨成漿,而且越細越好。操作時灶上置一口平底鍋,淋少許油,將豆麵漿在鍋中攤成皮,打入雞蛋塗勻,烙成熟皮。再把糯米倒入鋪平,在半邊撒餡料鋪勻 ,最後將漿皮與糯米對摺疊起來,就像上海人攤荷包蛋一樣。最後,沿豆皮邊淋些豬油,邊煎油切成小塊,分裝成小碟上桌即可,這一塊即夠胃口不大的上海人打飽嗝了。三鮮豆皮以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的老通城最為著名,那是一家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據說1958年毛澤東在武漢視察,曾兩次親臨老通城,在品嘗了三鮮豆皮后說:豆皮是湖北的風味,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後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領導人也去豆皮大王品嘗皮薄、漿清、火功正的豆皮,都表示讚賞。江夏點心店的豆皮吃過幾回,金黃色的漿皮內嵌了軟糯適口的餡料,吃的當中還不斷有筍啦、肉啦、豬肚啦等餡料供我辨識,味道也確實不錯。有一次還在那裡喝到了八卦湯,烏龜切成小塊煲得濃濃的裝入燉盅里,混濁的湯色一眼看不清底,不過烏龜湯為何叫八卦湯,這個問題我到今天也沒弄清楚。

大隱於市的酸梅湯

  提起酸梅湯,老人就會說:噢,北京有信遠齋,上海有鄭福齋。那東西真解渴,大熱天來上一杯,那才叫渾身透心涼呢。民國那會兒 ,徐凌霄在他的《舊都百話》中對北京的酸梅湯有過描寫:暑天之冰,以冰梅湯最為流行,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為工緻,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樣,使過往的熱人,望梅止渴,富於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貴客雅流,有閑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廠逛逛書鋪,品品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長晝。天熱口乾,輒以信遠齋的梅湯為解渴之需。梁實秋在客居台北幾十年後還對信遠齋的酸梅湯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信遠齋鋪面很小,只有兩間小小門面,鋪內清潔簡單,地道北平式的裝修。(信遠齋)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裡如品純醪,捨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裡喝那 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上海地處江南,天更濡熱,更有理由喝酸梅湯了。於是,上世紀30年代,有四個北京人合夥在上海大世界西邊開了一家鄭福齋。老上海們回憶,那時候到大世界玩,或到東頭的共舞台看京戲,站在路邊喝一碗酸梅湯,也算老上海一景。老報人陳詔也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想當年,大世界旁邊的鄭福齋,以專售酸梅湯聞名。每當夏令,門庭若市,生意興趣。花上一角錢喝一大杯酸梅湯,又甜又酸,帶著一股桂花的清香,真沁人心脾,可令人精神為之一爽。如果再買幾塊豌豆黃之類的北京糕點,邊喝邊吃,簡直美極了。我小時候喝過鄭福齋的酸梅湯,大熱天,行道樹上的知了拚命地叫著,我和幾個哥哥躲在樹蔭下喝。錢少,湊起來的角子只能買一杯,幾個人輪流喝,如今想想也儼然成了一份可貴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酸梅湯在市面上絕跡了,為可口可樂和七喜等飲料取代。前些天約了三五知己到靜安寺附近一處飯店吃飯,看到鄰桌每人前面放了一杯深紅色的飲料,而且是杯身帶棱的那種老式玻璃杯。我覺得奇怪,可樂有這樣盛的嗎?一問服務小姐,才知是酸梅湯。有酸梅湯?我一激靈,不信今天的上海居然還能喝到這老古董級的經典冷飲。馬上要了一杯,一咂嘴,果然是久違的滋味,那種熟悉的冰涼的酸甜感一下子滑入咽喉,直沁肺腑,渾身舒坦,於是大傢伙每人都要了一杯來喝,喝了一口也像我一樣尖叫起來。據店裡的老師傅說,酸梅湯的技術依據來自店老闆上一輩傳下來的獨家秘方,絕對是古法炮製。他們從定點的供貨商那裡收購來上等青梅,在毒日頭下曝晒數天,直至皮皺收汁,然後加冰糖和桂花等輔料熬制 烏梅汁。熬好的烏梅汁沉鬱墨黑,放在缸里散發著清香,每天根據天氣狀況兌成一定量的酸梅湯,冰鎮后出售。有些老顧客就為喝這一口而專門來這裡吃飯。

西哈努克親王與雞鴨血湯

  說起城隍廟的小吃,懷舊的老上海必定會提起雞鴨血湯,那是經幾代人的努力流傳至今的呢。尋根溯源,是由一個叫許福泉的小販首創的,他使用一個俗稱鐵牛的深腹鑄鐵鍋燒湯,中間用鋁皮隔開,一半燙血,另一半以雞頭雞腳吊湯。有客人光顧,就從盛器里撥少許雞心、雞肝、雞肫、雞腸和小蛋黃,澆上一勺血湯,撒上蔥花,淋幾滴雞油,紅黃綠相間,煞是可愛。如撒一點胡椒粉,味道更佳。在城隍廟大殿前還有一個名叫老無錫的小販,雞鴨血湯生意也不錯,心、肝、腸、蛋由客人隨意挑選。近百年時光流轉,這款價廉物美的風味 美食越做越精,成了城隍廟小吃的經典,至今在老松盛等好幾家小吃店裡還在供應。在我家裡,也做過幾次雞鴨血湯,雞殼子吊湯,再買些雞肫、雞腸、雞心等雜件,煮熟后切薄片,雞鴨血切小塊,事先在冷水裡漂過,等雞湯沸騰后投入即可。將雞雜件分裝在小碗內,將湯一碗碗地盛出,撒上蔥花和雞油,胡椒粉也是不可少的,味道絕對不比城隍廟的差。關鍵是血要嫩,有些小吃店用豬血代替雞鴨血,味道就差了。

  1973年,西哈努克親王到上海訪問,在此之前,親王已經遊玩了南京夫子廟,並在那裡吃了十二道點心。此番來上海白相城隍廟,負責接待的南市區飲食公司接下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后,從區內各大飯店調集精兵強將,還精心設計了一份十四道點心的菜單。這十四道美點中就有一道雞鴨血湯,這原是下里巴人的美食,用它來招待親王,就得精工細作,如何個精法呢?師傅們三下南翔,尋找最正宗的上海本地草雞,然後殺了108只雞才找到所需的雞卵這個雞卵並非成形的雞蛋,而是附著在腸子里沒有出生的卵,才黃豆那麼大小。黃澄澄、規格一樣的卵,配玉白色的雞腸和深紅色的血湯,相當悅目。當這道湯上桌時,親王一吃,讚不絕口,一碗不過癮,又來一碗。

糜飯餅

  我在讀小學時,有個同學的母親是做糜飯餅的。一大早她就得將爐子推到街角人行道上,爐子是用柏油桶改的。還有一麻袋刨花,烘糜飯餅一定是用刨花做燃料的,發火快。爐子上擱的鑄鐵平底鍋也很奇怪,中間陷下去一個巴掌大的圓形,裡面加水,沸滾后一直冒水蒸氣,幫助將糜飯餅催熟。做糜飯餅的米漿是隔夜調好的,粳米與秈米按一定比例磨成粉,然後浸泡發酵,製作前再加糖精。用勺子舀了,一勺勺地澆在鍋底形成橢圓形。然後往爐膛里添一把刨花,哄的一下, 火焰躥起來了。開鍋了,用銅鏟刀將糜飯餅輕輕鏟起,餅面微微隆起,乳白色,餅底是焦黃色的。糜飯餅兩個起賣,七分錢。所以,鏟餅時總是將兩個合起來,它們的邊緣總是有點相連的,像快分裂完畢的兩個細胞。旺火烘出來的糜飯餅很香,吃口甜津津,回味有點酸,那是發酵的緣故,這款街頭美食的特點也在這裡。冬天,糜飯餅的生意特別好。他母親有時候忙不過來,我的同學就要起早幫她打下手。有時候風頭突轉,他躲不及了,就被熏得眼淚汪汪。校門快關上了,他才匆匆地趕來,書包在他屁股上顛著,兩手凍得通紅,捧著一個糜飯餅狼吞虎咽。大家給他一個綽號,糜飯餅。雖然並無惡意,但現在想想真不應該。他叫劉炳義。我叫他一個字:「Bing」,聽上去像糜飯餅的餅,也像是劉炳義的炳。輿論和朋友兩頭不得罪,他認了。我也很想吃糜飯餅,就用母親給我買大餅的錢去買這種吃不大飽的餅。有時兜里只有三分錢,就拖上一個同學入股,兩人合買。看到幫母親燒火的Bing,彼此都有點小小的難為情,我們拿了餅就一路小跑。後來,Bing悄悄地跟我一個人說,我可以單獨以三分錢買一隻。但我從來沒有去享受這個特權。Bing的功課不太好,穿得也破,大家都不大願意搭理他。不過Bing這個人,百科知識倒懂得很多,比如皮蟲是怎麼縮進樹葉里的,來年又長成什麼樣;烏賊魚是向後游的,在什麼情況下會噴墨汁;人的頭髮在什麼情況下會變直,並向上豎起。他甚至知道美國第七艦隊的艦隊混成。原來Bing看過許多閑書,我和他交上了朋友。Bing的家境確實不好,父親長期卧床養病,他還有一個姐姐,好像功課也不行,全家都靠母親做糜飯餅維持生計。Bing每學期要向學校提出申請,免學費和書雜費,但事後老師又會在教室里旁敲側擊地數落他。過年了,我去他家還一本小說書。一間暗黜黜的房間里,一家四口正圍著吃飯,桌子中央只有一條紅燒魚,還是冷的!再沒別的菜了。我回家後跟母親一說,母親就盛了一碗烤麩讓我送給他們嘗嘗。

四喜烤麩

  是上海人過年必備的年菜,裡面還有金針菜和黑木耳,這兩樣東西要憑票供應。我家特別地道些,還加了花生仁和香菇,澆麻油,吃口更香。我跟他家相隔一條弄堂,送過去很方便,他們客氣一番收下了,我如釋重負。後來,我跟Bing進了同一所中學。有一年我們學校組織拉練,每個人都要去的。Bing由學校承擔了一些費用,也跟去了。有一次大家飯後聊天,自然談起了吃的,順溜說到四喜烤麩。我就說,我最最喜歡吃四喜烤麩了。我是無意的,Bing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我心裡咯噔一下。不是有一句話嗎:貽人玫瑰,手有餘香。但既然送人花了,最好不要當著他人面提起這檔事,哪怕是無意的。這是我從這件事上獲取的人生經驗。

粢飯糕

  過去,一些小的飲食店門口,支一口鐵鍋,倒大半鍋油,將粢飯糕投下去,油鍋馬上歡騰起來,洶湧澎湃的情狀。不一會,粢飯糕在油鍋里露出金黃色一角,師傅用火鉗翻幾下夾起,排列在抓住鍋子沿口的鐵絲架子上滴油。粢飯糕是長方形的,厚約三四分,像一副沒拆封的撲克牌,炸得外脆里軟,咬一口,咸嵫嵫的,還有一股蔥花香。特別是四個角最先炸焦,有點硬,咬起來很過癮。五分錢一塊,清晨用大碗去買幾塊,與豆漿一起吃,算是改善伙食了。下午也有賣,純粹作為點心吃的。那時候買食用油要憑計劃,每人每月才半 斤,每月的油票分四兩和一兩,一兩的票可以買麻油。這是計劃經濟時代,上海油票的特殊設計,別的地方沒有一兩的油票,我不知道外地是如何買麻油的。上海人窮講究,苦日子也要用麻油來增添一絲香味。一些老太太看到飲食店炸粢飯糕用這麼多油,駭怕了,到處說這油鍋里加了水。其實油水不容,哪有這個道理?炸粢飯糕時,會有許多碎屑掉在鍋里,師傅要不時地用漏勺打撈上來,否則會焦糊成煤屑一樣。碎屑在鍋底躺得時間長,特別香脆。我最喜歡吃碎屑,碎屑也是賣的,一角錢一大碗,得候巧。師傅不會等你,積滿了一碗就隨便賣給顧客。我家弄堂口的飲食店一度有賣粢飯糕,我想辦法跟師傅套近乎,終於買到幾次碎屑,而且是滿滿一大碗。此事被我哥知道了,批評我嘴饞,這樣好吃,將來幹不成大事。他還很 認真地說:偉大人物都有一種特別的意志力和自制力,能剋制自己的慾望。這麼一說,我才覺得事情有點嚴重,再也不敢去買粢飯糕碎屑了。

  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把自己的慾望克製得非常辛苦。那個時候,我已經在讀《歐陽海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了。我不買粢飯糕碎屑,但並不反對自己看師傅做粢飯糕。做粢飯糕是很好玩的,大米與秈米按比例煮熟,起在另一口鍋里,加鹽,加蔥花,用銅鏟攪拌至起韌頭。然後在洗白了的作台板上搭好一個大小與一整張報紙相當的木框子,將飯倒進去,壓緊實,表面抹平。到了下午,師傅將框子拆散,飯就結成一塊巨大的糕了。然後用一把很長的薄刀將飯糕劃成四長條,每條比香煙盒子略寬,轉移到一塊狹長的木板上。接下來,師傅要切片了。許 多人認為粢飯糕是用刀切片的,錯了,你看他從牆上摘下一張弓,這張弓很袖珍,用留青竹片彎成,弓弦是尼龍絲,用這樣的弓切粢飯糕需要技巧,起碼厚薄一樣,否則顧客會挑大揀小。師傅切起糕來,一張弓彷彿在手中跳舞,上下自如。如果用刀切,粢飯糕就會粘在刀面上。切好后的粢飯糕看上去還是並在一起的,但第二天用時一分即開。師傅說:你怎麼不來買屑屑頭啦?我很不好意思:吃膩了。師傅笑了,將一大碗碎屑再碾碾碎,和在一鍋飯里,明天,粢飯糕的截面就會像加了金黃色的桂花一樣好看。我剋制了自己,但並沒有成為偉大人物,早知如此就不剋制了。現在粢飯糕少見了,外來妹也不會做,她們也沒有繃緊了尼龍絲的竹弓。一些號稱上海風味的飯店裡偶爾會供應,價錢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有些店家還會切成小條炸後上桌,蘸糖吃,成中帶甜,名日:節節高。

觀影往事

郭紅解

  年少時,學業負擔不重,課餘除了玩弄堂遊戲外,最期盼的就是看電影了。

  那時,電影院分為首輪、二輪,甚至還有三輪電影院。首輪放映新片,二輪、三輪放映老片,稱之復映片。首輪設施比較好,夏天還有冷氣開放,當然票價也貴,像大光明、新華、國際等。我大都是在二、三輪看的電影,離家最近的有浙江、嵩山和城隍廟的文化電影院。最喜歡去嵩山,淮海中路龍門路口那座城堡式建築的電影院,雖說是二輪,但裡面的坐席不像浙江那樣是硬板凳,而是軟座。那時還常去挨不上輪的少年之家看電影,每張票只要5分錢。小學附近滬南電影院是首輪的,每年六一節學校包場觀看。我在滬南看了《紅孩子》《地下少先隊》《英雄小八路》《花兒朵朵》。上次去城隍廟,特地去人民路上找滬南,已沒了蹤影,這一帶成了大型停車場。

  我把一點零花錢大都花在看電影上。那天,在街頭報欄里密密麻麻的電影預告中,看到淮海電影院在放30年代的老片《夜半歌聲》。早就聽說這是部恐怖片,已很少放了,禁不住刺激和獵奇,下午做完功課後步行近一個小時趕到淮海,還生怕是小孩不讓進去看。後來對同學說我看過《夜半歌聲》了,他們都大吃一驚。以後拍了張國榮主演的新《夜半歌聲》,遲疑了一下還是沒去看,為的是保持兒時那份刺激的記憶。那時小小的黑白電影歌曲照成了學生時尚的收藏,照片除印有歌曲外,還有明星劇照。

  文革中,很少有國產電影放映,倒是看了不少朝鮮、阿爾巴尼亞電影。至今還記得《賣花姑娘》放映時的盛況,車間里人手一張票,根據班頭安排觀看時間,有的甚至排在半夜或清晨。面對觀眾異乎尋常的觀影熱潮,電影院24小時循環放映,影院門口不時能見到帆布口袋裡裝著電影拷貝、騎著自行車來去匆匆的跑片員。

  那個年代語言貧乏單調,外國電影中的精彩對白帶來了生動和幽默,成了互相交談的經典話語。比如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中對暗號你拿的是什麼書?」「歌曲集。」「什麼歌曲集?」「阿里郎。阿爾巴尼亞電影《廣闊的地平線》中的下班以後洗個澡,就像穿件大皮襖。引用最多的是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的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有時看了電影想有感而發1975年初,看了電影《創業》后,被氣勢雄渾的石油會戰場面和以周挺杉為代表的石油工人豪邁壯舉深深感染,於是有了寫稿投稿的想法。為了在文中準確引用周挺杉在影片中的一些警句,又走進影院,拿著紙和筆暗中記錄著。鼓著勇氣寄給了解放日報,久久沒有迴音,不知為什麼《創業》也停映了。那年一個夏日,工友拿著解放日報激動地對我說:你登報了!我一看,我的觀后感《地位、榮譽和幸福》在醒目位置刊出了。後來才了解《創業》封殺開禁的前前後後。沒想到我的一篇觀后感會與政治大背景相連。

  1980年底,一封解放日報信函寄到了我就讀的大學,告知我關於《今夜星光燦爛》的影評準備刊用,由於作了較多改動,特地要我去報社看清樣認同,信末署名張世楷。那天下課後,興沖沖趕到漢口路上解放日報老樓,見到了仰慕已久的主管文藝評論的編輯張世楷。你原先是在益民食品一廠的吧?見面后張世楷就問我。沒想到,他還記得五年前我的那篇《創業》觀后感,這讓我深為感動。

  這些年電影越來越多,越來越時尚,可惜能長留記憶的實在不多,也很少見到影評、觀后感這類文章了。

照相憶舊

郭紅解

  兔年春節,在上海美術館觀看了「1949-1999上海照相館人像攝影藝術展,見到了久已疏遠的、原先在照相館大櫥窗里隨處可見的人像藝術照。如今,人人會照相,隨時可照相。而在以前,照相是件很隆重的事。那時,一般人家都沒有照相機,走進照相館里拍張照、合個影,一定是有重要的事。照片印證著人生的轉折和家庭的和睦,承載著幸福美滿或離情別愁。

  那年小學畢業,去離家不遠的吉祥照相館拍了登記照。那時師生離別,惟一的禮物就是送張一寸的登記照。學校里新來的教自然課的董老師給我們的印象是博學多才,寒暑假給我們講很多古今中外的故事。畢業前夕,董老師組織我們自己印照片,節省了好多錢。在暗房中,紅燈下,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臉龐在顯影水中漸漸顯現,心中流溢的是神奇、嚮往和友情。後來聽說,董老師是原先在區教育局被錯打成右派後下放到我們學校的。

  那時,有名的大照相館集中在南京路、淮海路上,各式小照相館則散落在街頭巷尾。據史料記載,1955年全市照相業共有453戶、從業人員2172人。當時南京東路上的照相館和照相材料店就有24戶,名氣很大的有王開、科藝照相館和冠龍照相材料店。當時王開門檻很高,尋常百姓很少進去拍照。類似的高檔照相館還有南京西路上的中國」「萬象,淮海中路上的人民」「蝶來科藝不照相,以沖印放大精緻而聞名,當然價格也高出好多。倒是冠龍最具親和力,我們那時候進進出出常光顧。

  到冠龍租相機,買相紙,拷顯影、定影藥水,是當時年輕人的一種時尚,也是苦澀年代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當冠龍推出出租相機的業務后,最躍躍欲試的莫過於我們這些不滿足於上照相館任人擺布裝腔作勢的年輕人。儘管租金不菲,但十來個同學、四五個青工合租一架相機,分擔的費用也能承受。記得出租的相機135膠捲的是上海58II型;120的是海鷗4型,雙鏡頭的,我們稱為方鏡,取景器在上面,很直觀,但按動快門時要特別注意,一不小心就照糊了。135膠捲是要在暗袋中打開相機后蓋安裝的,都是由師傅代為安裝的。看到師傅雙手在暗袋中運用自如地裝著膠捲,真是一種享受。那時膠捲很貴,一卷120的只可照12張,翻上兩邊的擋片取景成長方形,可照16張。每次照相都要算計著,往往合影的多。這樣膠捲是省了,但印費卻增加了,要按人加印。後來,我們想自己印照片,動手製作了一個印相機,到冠龍買來相紙,拷來藥水,用毯子遮擋住窗戶光線,用紅領巾裹住燈泡,簡易的暗房就有了。曝光、顯影、定影、清洗,流水作業,情趣無窮。最為糾結的是,清洗不夠,相紙上殘留著藥水就貼到窗玻璃上上光,干后粘著撕不下來,只能望照興嘆

  曾經散落在街頭巷尾的照相館如今難尋蹤影了,而留存的照片卻越發珍貴。誠如攝影展結束語指出的:我們需要搶救、搜集和研究散落在億萬個家庭中的照相館人像照片,需要對這些照片進行社會學、歷史學意義上的解讀,需要鼓勵當事人或繼承人說出照片中的故事。我知道,上海市檔案館這些年正在做這件事,徵集和收藏民間的歷史照片,使個人的、家庭的記憶轉化為集體的、社會的記憶。

翼風航模店關門了

潘麗達

翼風航模南京西路的老店

  昨天的東方早報說南京路的翼風航模店關門了,嘆口氣,南京路還能給我們留下什麼記憶呢?

  小辰光住在西康路南陽路口的南沙公寓,從西摩路小菜場散散步就過去,南京西路口先是太倉食品店,然後是富連布店、對面是平安電影院、沿南京路走是美琪大戲院,南京理髮店,凱司令西點,少年兒童書店,再過去就是航模店了。如果一次性走到,在那時可是一次遠征了。

  航模店我從來不去,阿拉阿哥也不白相,用先生的閑話講潘家門的人動手能力差。但是,阿拉先生是那裡的常客,年少時有一點點零用錢就會去買航模,精心雕琢很是入迷。記得阿拉籌備婚事要打傢具,現在年輕人是不曉得咯種事體的了。南沙公寓的房子因為我和哥哥都要結婚就調到天山新村去了,我和父母住在天山五村的兩房一廳,哥哥住在玉屏路一室戶,想想從小住電梯公寓房子的人住到這個地方也實在是不習慣的,但好壞結婚還算有房子了。

  雖然爸爸媽媽不住在上海,但我們還是拿的兩居室的朝北小房間,11平方米吧,現在不能想象的。螺螄殼裡做道場就要精打細算,這個時候先生從小做航模的本事拿出來,先設計傢具圖,然後同比縮小做成模型,再找人打制傢具。全部是時尚的西式傢具,我的爺爺還應邀到上海來,在我的新房裡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呢。當時我們住得朝北房間對面有個地下室,是拆紗頭的加工組,空氣老差一直有飛塵出來,可惜當時根本不知什麼叫環境污染。只是兒子小辰光一直生毛病,現在想想就是被污染的結果,搬到虹梅路以後,天地大了,空氣好了,兒子身體就越來越棒了。

  翼風航模店一定承載著先生很多童年的夢想,少年的憧憬,他這幾天在新疆,講給他聽一定會感懷吧。西康路還偶然會走過路過,遠遠眺望自己曾經的家,那麼多年過去了,南沙公寓還是很貴族氣息地挺立著。梧桐樹肥大的樹葉還是把我曾經無數個夜晚躺著看天的鋼窗給遮蔽。我們的后陽台以前是個幼兒園,高大的白玉蘭年年開花,雪白的花瓣會隨風飄進我們的廚房。那個時候三家人合用一個廚房,切磋廚藝還是很有意思的。小辰光我發戇脾氣,會躲在廁所把門反鎖了不出來,家裡的浴缸很大,我會躺在裡面休息,頭頂上掛了許多毛巾衣服的,我冷了就拿下來一件件披在身上,媽媽是不會來睬我的,她從來不和我的壞脾氣妥協。爸爸在家會心疼,在門外不斷地敲門,麗達,麗達地叫,我總歸要等爸爸叫夠了才很有面子地出來。當年的鄰居都還在么?一個都不認識咯。

  現在房子越住越大,但是真難忘記快樂的童年,寂寞的童年。現在碰到當年農場的同事,總還要說麗達你們的地板比我們家的桌子還要亮哦。是啊,當年即便文化大革命,房管所每季度都要來打蠟一次,我們要把家裡能夠翻起來的傢具都翻過來,床單全部翻起來,讓房管所的人能夠打蠟。我們要把地掃乾淨,他們工人來把蠟打上去,然後去休息,我們就蝸居在廚房隨便吃點啥,等他們下午來用蠟把把蠟再擦掉,這可是力氣活。就像皮鞋先擦油,然後用軟布磨光一樣。皮鞋多小,房間多大啊。

  童年一去不復返,南京西路變化太大,故世的朱同學家門口的西康路小學老早沒有了,變成恆隆廣場了,波特曼大酒店把小時候我坐在窗前就可以看見的中蘇友好大廈(現在的上海展覽館)上面的紅五星給遮擋了。這一路上走過去,熟悉的店家是蕩然無存,滿眼的頂級品牌與我何關啊。現在的小人也不搭航模,弄變形精剛了。前幾日為送禮我去玩具櫃領教過,那是應有盡有,全部模擬的,還按年齡段有難易度區分。大人要白相DIY么可以到宜家去買傢具來玩拼裝,設計和配置精良,不會多一隻螺絲也不會少一隻,按圖索驥也好玩。所以航模店是可以關門了。

關於上海模型店——翼風的一點回憶 2011-1-25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出差去上海,慕名去了上海翼風模型店。那是第一次去這個店,很小的門頭,字帶有明顯的文革氣息,上面一個羽毛的羽,下面一道橫。好像是在南京西路上(我記不準了),店內也不寬敞,貨種很少,附近也不繁華,地處偏僻,店裡的服務員一男二女,雖然年紀較大了,卻非常和善,可惜沒有請教姓名。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小店,就當時來說,算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專業航模店了。至今還記得,當時買了10套彈射,10套海模,總共才三塊多錢(已經是大價錢了,還是自掏腰包),分給學生製作。後來又陸續到上海幾次,也是每次必去那個店看看,一是懷舊,二是瀏覽航模器材,算是對這個商店情有獨鍾吧。可惜的是,後來店員的接待態度大不如前,有搭沒搭的,冷淡多了,現在是不是好多了,我不知道。將來回國去上海,我還是要去看看這個店的。

  ——應該在南京西路的春雷劇場對面,這個劇場現在如果還在肯定也不叫這個明顯有時代特色的名字了。

  記得90年我在裡面買過一台壓燃的引擎,燃料要用乙醚和蓖麻油混合。

  那時候每次去上海都回去逛一圈,現在好像還在,但是已經找不到當時的感覺了。

小小翼鳳店,
行人皆惦念。
莫道行人心太痴,
航模心相連。

  ——小時候買過的幾本書,可惜都沒有留下來,遙控飛機最終還是沒能飛上天,唯一留下的僅有一台壓燃式發動機,因沒有燃料也從未轉動過,數次搬家都沒捨得扔掉。

  ——「翼風這個老航模熟悉的航模商店對於我國開展航模活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想問問:有誰知道翼風是何年何月開業的?一開業就在459號嗎?又是何人創業的?這位老人還健在嗎?我們大家都要感謝他!

  ——「翼風1953年開業的,老闆姓郭。這位老人好象沒見到過。主要是他兒子郭傳齡兄妹二人管理。

  ——我家離翼風只有幾百米,所以翼風開張以後就經常去。翼風開張以前我是到北京路陝西路口的美琪書店去買航模材料的。郭氏兄妹都見到過,我還看到郭傳齡在畫汽車的圖,後來想想大概是在畫玩具汽車的外形圖吧。公私合營以後原來美琪書店的夥計老黃來做公方經理,郭氏兄妹就不怎麼見到了。

  放假的時候我經常在航模俱樂部(離開翼風就一條街),外地航模俱樂部的人到上海採購航模器材需要帶路,俱樂部的領導有時候就安排我陪他們去翼風,還去張小泉買斜口刀……。一晃六十年過去了!

  ——我真的記錯了嗎?怎麼一說到翼風腦子裡就立即會出現新科技三個大字?第一次和同學一起去好像就是按這三個字去找這家店的,大概是在197374年。

  ——我的第一架彈射模型飛機就是我媽媽去翼風買回的套材裝起來的。

洗被子

曹麗華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洗衣機,洗床單被套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但在我小時候,過年洗被子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那時候沒有洗衣機,所有的東西全靠手洗。要過年了,家裡的被子要洗洗了,就盼著年前有個大晴天。洗床單被裡的那天要早早地起床,在房子外面空地處的幾棵大樹之間拉起晾被的繩子,以免被別人佔了先,到時找不到地方晾。早起的另一個原因是,那時大多數家庭一條棉被就一個被裡和一個被面,沒有多餘的,洗了的被裡晚上還要用,所以當天洗,一定要當天干。起床后將要洗的被子拆了疊齊了放水裡浸著,因為被裡浸水后很重,用手搓很吃力,所以那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塊洗被子用的木板。然後將浸過水被夾里放在木板上用板刷一點一點地刷,比較髒的地方多刷一下,刷好后翻個身再刷其他地方,全部刷好后漂洗乾淨就要拗干晾了。但是一個人拗不動並且拗不幹,要兩個人分開站,各拿所洗被裡的一頭往相反方向使勁,將被子擰乾,然後就可以晾到早已拴好的繩子上了。以上這些事一般要在早上九、十點前做好,否則會耽誤晚上睡覺了。到了下午二三點鐘,晾曬的被子基本幹了,曬著的棉被和洗過的被裡被收了進來,開始縫被子了。縫被子算是一種技術活,會不會縫,縫得是否服帖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心靈手巧的試金石。

  那時我只有十幾歲,就已經開始幫父母干這些事了,大冬天裡在戶外洗被子,兩隻手凍得像胡蘿蔔,通紅通紅的,不過洗得用力,時間一長就不覺冷了。晚上睡在洗過的被子里,暖暖的帶有一股太陽的味道,真是好舒服呵,這一天的辛勞就算有了回報。

  後來有了洗衣機,開始是單缸的,然後是雙缸的。但住房還是原來的住房,洗衣機在使用前要將它搬到水龍頭處,洗完后要再搬回原處,也很費時費力。再後來住上了獨門獨戶的房子,洗衣機被放在固定的地方,想洗,只要把衣被往洗衣機一放,到時洗衣機會提醒你將洗好並且烘乾的衣物取出即可。

  現在的生活真是方便。不過我仍不時會想起以前過年洗被的往事。

六十年代的年夜飯

金永康

  我長期生活在遠郊的一個鎮上,對於上世紀60年代至改革開放一段時間內年夜飯吃些什麼記憶猶新。我將年夜大菜概括為老四樣:一是油豆腐嵌肉,二是一碗紅燒帶魚,三是一盆白斬雞或醬鴨,四是線粉湯,大抵如此。除此四樣,配以炒青菜白菜肉絲之類,便是一桌難得吃到的年夜大餐。不過,當時油豆腐、帶魚等物,還都是憑票供應的,而且有大戶」「小戶之分,若人丁興旺的,可分到冰凍帶魚2條,少則拿到1條。冰凍雞鴨也是如此,大戶可分到一隻大公雞,小戶可能就分到一隻小種鴨

  十幾歲的我很垂涎老筍燒肉,然而筍乾是分配給烈軍屬的。當時商店裡難見一粒花生米,乃至1980年我和幾位同事去石化城玩,中飯時在一家飯店吃到一盆花生肉丁,我連呼真香啊,那一時期的物資匱乏程度可見一斑。

買肉皮

史美龍

  小辰光吃年夜飯,三鮮湯常常是餐桌上的主角,啥叫三鮮?油炸過的肉皮加上肉丸和蛋餃,用文火煮成一砂鍋湯,再放些黃芽菜,一家門團團圍坐喝得熱熱乎乎,年也過得滋潤。然而在樣樣憑票的年代,肉皮是上海鄉下頭農戶屋裡廂的稀罕物,到過年辰光才能憑票買到一份。有一年,農戶的運氣不好,年貨里肉皮消失了。

  我家是農戶,過年缺少肉皮,心裡自然有些挖塞。為此,大人走東家穿西家打聽買肉皮的門路,好讓過年有點改善。隔壁小夥伴阿根是個小靈通,亮燈時分,伊端著飯碗頭來講:明朝下半日,軍大菜場有肉皮買,全部不憑票。怕我不相信,伊居然口口聲聲賭咒:假使有半句騙人的話,就從門口爬到村東頭的小河浜旁邊。

  軍大菜場是為第二軍醫大學家屬區服務的地方菜場,貨源充足,多餘的副食品經常讓趕巧的外頭人買到。但臨近春節會不會讓大家碰到好運,還真有點將信將疑。

  第二天,雖然陽光燦爛,但到了中午路上凍土還沒有融化。我和阿根踩著硬邦邦的泥土,趕了半個鐘頭路到軍大菜場,果然早有先知先覺者在肉鋪前挨個排起了隊伍,所幸人還不多。天氣真冷,我們在原地跺腳取暖,等著肉鋪開秤。不一會,人越來越多,我和阿根被人流擠到隊伍中間。好不容易等到開秤辰光,想不到的是前方突然有人叫道:今朝肉皮無貨,回去啰。頓時,前胸貼後背幾百號人的隊伍像散了架。阿根獃獃看著我,驚詫之餘又不乏尷尬和歉疚,看樣子伊回去后要履行昨日傍晚諾言了。

  阿根嘟嘟囔囔地走出菜場,我遲疑半天剛要舉步離開,不料肉鋪裡間鐵門哐當一聲打開,胸前系著藍圍單的售貨大叔探了探頭,吹著口哨慢悠悠抱出一筐肉皮。我眼前霎地一亮,扭身奔向櫃檯,豈料塑料鞋底一滑,摔了個啃泥地,下巴和手掌頓時湧出血絲,痛得鑽心。等爬起來,肉鋪前已擠滿黑壓壓的人群,而且個個比我高出一頭多。我忍著疼痛想擠到亂作一團的櫃檯跟前,無奈力不從心,只能在一邊觀戰,眼巴巴地望著人家喜滋滋地買好肉皮離開。

  快來快來,排在我前面。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轉眼一看,是阿根冒了出來,伊的位置與櫃檯伸手可及。我來不及多想,閃身擠在阿根前面。很快輪到我,花2元錢買下了一份3斤多的油炸肉皮,顧不上油漬漬的,抱在懷裡奪路而走。

  在菜場門口,我等著阿根,不一會伊空著兩手走來。我問怎麼回事,伊嘆了口氣。原來,我離開后風雲突變,已經買過肉皮的返身過來衝進隊伍想再買一份,造成秩序再度混亂,阿根被擠到一邊。輪到伊的辰光,恰好肉皮告罄。

  回到屋裡廂,母親一邊在我下巴和手掌塗上紅藥水,一邊誇獎我為全家過個開心年立了大功。但一聽我講述買肉皮的經過,不禁皺了皺眉,隨後把肉皮分成兩半。我好生奇怪,因為吃肉皮的辰光還沒有到呢。母親笑著說:這份肉皮要是嘸沒阿根儂也買不到,應該講伊的功勞比儂還大,分出一點來,好讓伊拉過年也能吃上三鮮湯。再說,好心應該有好報啊。

  三鮮湯還沒吃,鮮味已在嘴裡盤桓,我拿起肉皮趕緊朝阿根屋裡廂走去。

規範:成長伴隨著痛苦——中國資本市場20周年回顧之二

連建明

  中國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速度驚人,但在前十年,也曝出多起震驚世界的事件,原因就在於10年前朱鎔基總理所說的很不規範。為了市場的規範,我們付出了代價,但是,換來今天的高速發展,這種痛苦還是值得的。歷史表明,只有一個規範的市場,才有一個市場的大發展。

深圳8·10」事件引發新股發行改革

  新中國股市起步不久,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件,那就是深圳8·10」事件,隨後就有了新股發行制度的逐漸規範。深圳8·10」事件其實是由認購新股引發的事端,不了解歷史的新股民可能會覺得奇怪,認購新股也會出事?現在認購新股很簡單,只要點點滑鼠或者打打電話,但20年前不是這樣的。

  深圳當時發行新股採用發售認購申請表的方式,準備1992810日與11日發售股票認購申請表500萬張,一次性抽出50萬張為中籤表,中籤率為10%。此前深圳已採用過這種方式發行新股,但這一次出事了。

  出事背景與國內股票熱逐漸興起有關,特別是上海造就的認購證神話。1992113日,上海發行認購新股的認購證,每份20元,有效期一年,可以認購1992年上海發行的所有新股。到22日發售結束,共發行207.6萬份,由於認購量並不大,加上這年新股發行量大增,使得認購證的中籤率幾乎百分之百。32日和525日兩次搖號的中籤率分別是10%50%,新股上市后漲幅在5倍左右,最高價接近10倍,認購證成為暴富的代名詞,沒有買認購證的人後悔不已。

  在新股暴富誘惑下,聽說深圳發行新股認購表,全國各地成千上萬人湧來。深圳顯然對猛然爆發的新股認購熱情認識不夠,新股認購表發售點有300個,平均每處的認購者多達5000人。擁擠的人流為了防止被衝散,此時不分男女老少,前胸貼後背地緊緊抱住前面一人,全然顧不上酷暑和暴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中籤表。

  810日中籤表很快就發售完畢,讓排了三天兩夜隊的股民難以理解的是,一些網點的抽籤表很快發售完畢。數千人的隊伍,只有前面幾十人買到抽籤表。但有的發售點剛宣布賣完,就有一些黃牛手握幾十張、上百張抽籤表,以每張700元至1000元價格兜售,人們心中鬱積的憤懣可想而知。810日晚,因為沒有買到抽籤表,超過萬人的隊伍打著反腐敗、反舞弊、要求公正的標語,沿著深南大道,湧向市政府表達不滿。深圳市政府緊急決定再發售500萬份抽籤表並徹查舞弊事件后,事態平息了。據事後清查的結果,查出內部截留私買的抽籤表105399張,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180人。

  深圳8·10」事件震驚了國內,也震驚了全球。據說當時紐約的主要報刊連著三天轉載報道此事。從該事件中,人們一方面真切感受到資本流動過程中形成的能量,這種能量既可以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如果駕馭不當,其巨大衝擊力也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年幼的中國股市,無論是管理方式還是監管體制,在這股巨大的衝擊波面前顯得較脆弱。

  深圳8·10」事件后,新股發行停止了一年,並引發我國新股發行制度的根本性變革,還催生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1993422日《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新股發行逐漸走上規範之路。在20年裡,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次數最多,除了認購證、認購表,還有發行新股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鉤的方式,甚至實施過短暫的上網競價方式,從按市值配售到現在的IPO詢價+網上定價的發行方式,一直在探索公平、公正的新股發行方式。

  雖然目前市場化的新股發行方式基本上與國際接軌,但證監會仍在不斷完善新股發行制度,一項新股發行方式改革了20年還沒結束,說明中國股市仍沒成熟。

327國債期貨事件 使衍生品推遲15

  如果說深圳8·10」事件涉及的是個人投資者,那麼327國債期貨事件更多涉及了機構投資者,更驚心動魄。發生在1995223日的327國債期貨事件,以其慘烈、驚心和對市場造成的嚴重後果,成為烙在證券市場上一道永遠的傷痕,金融期貨和魔鬼一度畫上了等號。此後整整15年,中國證券市場與金融衍生品絕緣。

  19931025日,上證所向社會公眾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為了推廣和儘快活躍市場,上證所設定的入市門檻很低,買賣每口2萬元合約只需500元,資金槓桿效應高達近70倍!這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

  推出國債期貨交易的初衷,是為了改變國債發行困難的局面,在制度不完善、市場不規範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品的試驗匆匆開始了。初期市場是比較平穩的,但由於當時國內通脹率很高,1994年財政部決定對3年以上的長期國債實行保值貼補,國債利率原來固定的天平被打破了,由此打開了國債期貨投機炒作的魔盒。

  國家是否會對327國債進行貼息,即327國債的利率會否從9.5%補貼到12.24%,是引發327國債期貨事件的導火索。以萬國、遼國發為首的空頭認為,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財政部不可能拿出那麼多錢來貼息,而多頭財政部背景的中經開不以為然。多空雙方在148元附近大規模建倉,327品種未平倉合約急劇增加,一場大戰一觸即發。223日一早,貼息傳言得到證實,空頭陣營瞬間瓦解。327品種一分鐘內上漲2元,10分鐘后又上漲3.7元。時稱證券王國的萬國頓時陷入絕境。按照當天持倉量和價格測算,萬國虧損額逾16億元。收市前8分鐘,管金生孤注一擲,大量透支保證金,通過公司的兩個席位連續23筆、每筆90萬口,在327品種上拋出了2070萬口巨量賣單,實際成交1044.92萬口,將327品種從151.3元硬生生打到147.5元。此舉導致當日開倉的多頭全部爆倉。如按此價計算,萬國反而能盈利42億元。當晚10點多,交易所傳來消息,當日162213秒后屬蓄意違規交易,為無效交易,327品種收盤價為151.3元。一代證券萬國就此轟然倒下。

  然而,當時市場的投機狂炒之風並沒有剎車,各種利益機構都介入到了國債期貨的交易中,上證所的國債期貨交易由此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期貨品種,局面已經完全失控。511日,319品種上演與327品種類似的嚴重違規交易,並直接導致我國第一個金融期貨品種國債期貨在517日徹底關門。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痛,折射出的是人性貪婪的大爆發。萬國證券的垮台,並不在於管金生對保值貼補率的判斷失誤,最主要原因在於大量違規持倉。如果當時管金生遵守交易所規定的持倉限制,即使判斷失誤造成虧損,也不至於公司垮台。而之所以持倉比例遠遠超過交易所的規定,顯然是一種賭徒心理,把市場看成了賭場,這種貪婪造成的賭徒心態必然走向悲劇。事實上,當時持倉比例大大超標的不止萬國一家,遼國發等機構都超比例持倉,以至於這些機構持有國債期貨總量遠遠超過了國債現貨總和。可以說,327國債事件是中國機構在20年裡最大的一場賭局。

  327國債事件的爆發,讓人認識到建立一個規範的市場是多麼重要。中國資本市場就是在這樣一個個痛苦事件中不斷規範,15年後我們有了金融衍生品——今年推出了股指期貨。有了327的教訓,今年推出的股指期貨就穩健得多,規範得多。

銀廣夏15個跌停板 帶來監管風暴

  事實上,當時在股市進行賭博的不僅僅是一個管金生,透支交易、操縱股價的現象到處存在,這是一個莊家縱橫的時代。

  如果把中國A股市場這20年歷史分成前十年和后十年,可以說前十年是問題大暴露的時期,莊家操縱股價、上市公司造假、大股東貪婪佔有上市公司資產、證券公司瘋狂挪用客戶保證金等等問題,都發端於前十年。各種利益集團把股市當成自己的提款機,種種嚴重違規現象,甚至到了影響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地步,於是就有了後來一場場打擊風暴。而後十年就是規範、發展的十年,特別是2005年之後,在初步解決了這些嚴重問題之後,中國股市引來了跨越式大發展時期。

  轉折發生在2000年。當年315日,朱鎔基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首次回答了股市問題,朱鎔基說:中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很快,成績很大,但是很不規範。總理嘴中說出很不規範」4個字,足以說明問題嚴重性。這一年1225日,中科創業(現名ST康達爾)開始跳水,連續9個跌停板。隨後,曾經的百元股億安科技(現名ST寶利來)5個跌停板,意味著莊家走向覆滅。

  20011月,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賭場論,引發一場對股市定位與建設的大討論。20013月,史美倫從香港來到北京,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被委任為中央政府副部級官員的港澳台專業人士。這位鐵娘子帶來了一場監管風暴,這一年也被稱為監管年

  也就在20018月,出現監管風暴中最嚴重的事件——銀廣夏事件。銀廣夏嚴重造假事件被媒體揭露后震驚全國,股票連續15個跌停板,創下股市20年裡跌停板數量之最。中國證監會最後查實認定銀廣夏在4年裡累計虛構銷售收入10億多元,虛增利潤7.7億多元,一個膽大妄為、大肆造假的泡沫破裂了。

  隨後,一個個造假案件被揭露出來,雖然十分艱難。劉姝威揭露藍田股份虛假會計報表后,一度遭到人身威脅,但這一切為後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下了基礎。一個個莊家被扳倒,2004年最大的莊家——德隆轟然倒塌,三駕馬車新疆屯河、瀋陽合金、湘火炬連續跌停。雖然查處莊家的過程伴隨著股市的下跌,當時很多股民不太理解,但這一切換來了後來股市的健康發展。

  同時,對於大股東侵佔上市公司資金的清理,對於證券公司的整頓也在這幾年進行,代價不菲。中國最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南方證券在20054月被宣布關閉,但換來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逐漸規範。一系列制度也逐漸完善,證券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起來,規範化運作理念也開始為市場接觸。如今,賭場再也不能和中國證券市場畫上等號,股市也沒有推倒重來,而是迎來大發展的春天。

  規範的過程伴隨著痛苦,但是,唯有規範才能發展,中國股市近5年的高速發展已經證明了這個道理。規範,也是個漫長之路,今天,內幕交易等等毒瘤依然困擾著進入弱冠之年的中國股市。規範,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看著蔣昌一先生的組畫《鄰里之間》那糾纏在一起的破舊水龍頭,那老式宅庫門、弄堂的門面和共用間,它們那麼熟悉,熟悉得簡直令我心裡隱隱作痛;但是它們又那麼陌生,陌生得令我覺得恍如隔世。

  畫里有六個水龍頭,而我最多只有過三家人共用一個廚房的經驗。但是這個畫面,從六七十年代過來的上海人,都不會陌生。還應該有一幅與之孿生的畫面,就是縱橫交錯的電線、高低不同的燈頭、一排排煤氣表、明暗不等的燈泡與長短不一的拉線。記得有一次到一位朋友家裡去,他住三樓,樓梯之黑暗,便是白天也必須開燈。他家的路燈拉線就從三樓一直懸將下來。我摸黑找到那根線,拉亮了燈朝三樓爬去。爬到一半地一聲燈被關掉了,眼前一片漆黑。幸虧朋友聽見了,出門來拉開了屬於他家的那盞燈,我才重見光明。朋友拉我進門悄悄地說:你開了人家的燈!我說:那麼小氣?

  但是今天我不會再說這麼不寬容的話了。他們是被那個年代的貧困逼出來的。一滴水、一瞬間的電流,是他們唯一能為自己節約下來或者說掙回來的財富。他們沒有任何別的發財的渠道與可能,他們的聰明才智,只能用在鄰里之間的明爭暗鬥。廚房間里的矛盾與爭鬥在很長一個時期里曾經是上海市民新聞的經久不衰的話題。

  但是彷彿突然之間,這個話題消失了。再也無影無蹤。

  蔣昌一的《鄰里之間》組畫暗示我們,這些水龍頭、這些宅庫門有過輝煌的時刻,在它們面前曾經你來我往,人頭攢動。畫面上的每個龍頭、每根水管,每個公用灶間等都通向一個家庭、一個故事。我非常想知道,那時它們的主人是些什麼人?他們是什麼時候和怎樣來到這裡的?他們又是怎樣如這些龍頭般擠在一起生活的?這裡的六個龍頭之下、鄰里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2-5-12 00:22
容我慢慢吃來!
江夏是近高安路了!
米飯餅像pancake.
可分幾篇來寫。
回復 淺色 2012-5-12 00:35
蘿春閣是常去的,離家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走走就到了。
那條路上還有一家月餅店,中秋我也跟著去排隊買肉月餅。
回復 瑋哥 2012-5-12 00:54
fanlaifuqu: 容我慢慢吃來!
江夏是近高安路了!
米飯餅像pancake.
可分幾篇來寫。
剛回來,吃不下吧
回復 瑋哥 2012-5-12 00:56
淺色: 蘿春閣是常去的,離家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走走就到了。
那條路上還有一家月餅店,中秋我也跟著去排隊買肉月餅。 ...
講到肉月餅,腮吐水塔塔滴
回復 xqw63 2012-5-12 02:59
太長,前面吃的看了,後面沒感覺
回復 宜修 2012-5-12 03:17
fanlaifuqu: 容我慢慢吃來!
江夏是近高安路了!
米飯餅像pancake.
可分幾篇來寫。
我都看成「鬥雞眼」了!
回復 瑋哥 2012-5-12 04:16
xqw63: 太長,前面吃的看了,後面沒感覺
做收藏用,懶得分批了
回復 瑋哥 2012-5-12 04:16
宜修: 我都看成「鬥雞眼」了!
趕緊看看SAMMY就又回來了
回復 石竹苑 2012-5-12 04:46
大言不慚一回,也算少半個上海人 ,最愛上海的飯食。
回復 宜修 2012-5-12 05:02
瑋哥: 趕緊看看SAMMY就又回來了
真受不了你!整天逗得老爸老媽哈哈吧?!
回復 xqw63 2012-5-12 05:04
瑋哥: 做收藏用,懶得分批了
太懶
回復 tangremax 2012-5-12 06:06
好長,等我慢慢看來。
回復 瑋哥 2012-5-12 06:54
tangremax: 好長,等我慢慢看來。
堂叔周末慢用
回復 瑋哥 2012-5-12 06:58
宜修: 真受不了你!整天逗得老爸老媽哈哈吧?!
咱家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笑
回復 trunkzhao 2012-5-12 07:44
饞。
回復 宜修 2012-5-12 08:09
瑋哥: 咱家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笑
就你們這對兒活寶!
回復 瑋哥 2012-5-12 11:00
石竹苑: 大言不慚一回,也算少半個上海人 ,最愛上海的飯食。
點心好吃啊
回復 瑋哥 2012-5-12 11:01
trunkzhao: 饞。
只有訂張機票才能解決問題
回復 老地雷 2012-5-12 13:53
這二舅的裹腳布咋這麼長?慢慢看
回復 yulinw 2012-5-12 18:29
   說的人這個饞~·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5: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