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3年前剛來美國后的幾天,收到了中國學生會主席發出的一則EMAIL,號召所有在校的中國學生以及學者對一對當時出了車禍的中國留學生夫婦慷慨捐助,看到此EMAIL,我立即回復並陳述自己剛來美國,只能象徵性地捐助30美元,數量不多,聊表心意。誰知道,因為我捐了30美元,後來被學生會主席稱之為新來的「英雄」。我很納悶,後來才知道在100多位中國留學生中,主席最後只集資到800多美元。多年後才明白,這好像也很正常,尤其和美國同事相處時間長了,了解到大多數美國人的隨禮金額也只是在5-10美元之間,這真是名副其實的「聊表心意」啊。
和辦公室的同事關係處得不錯,誰過生日,同事們都要帶Birthday girl出去吃個便飯,這一天birthday girl優先選擇她最想去的地方,其她同事買單。組裡有些年輕的女同事,她們的baby shower一般是同事們隨禮的時候,雖然我來美國這麼久,還是不太習慣在這個時候只出5或10美元,總覺得太「小氣」,實在派不了什麼作用,我一般毫不猶豫地拿出20-40美元,有時甚至對一些關係比較好的或表現好的同事隨個60美元等,當然當事人是不知道我出多少的,我也沒有必要讓別人知道,因為大家隨禮的總是匯總到一個同事手上,她或他負責集體購買一張禮品卡之類的東西代表集體送給當事人。多年來我一直這麼做的,因為我骨子裡還不是美國人,我覺得這麼點隨禮是我能做到的,也不是什麼負擔,也不需要任何回報的。
最近,一位同事在有全職工作的同時在東部的一所著名的大學完成了學業獲得了碩士學位(online的),去參加畢業典禮了,同事們決定送給她一張VISA GIFT CARD,可以補助她的差旅費,據統籌的同事說,最後從25個同事中收到220美元,這位剛拿到碩士學位的同事很「受寵若驚」,覺得這個禮品太貴重了,金額太大了,她很感動。我當時心想,這有什麼好感動的,如果這麼多人能弄到一張機票錢感動感動還差不多,這200多裡面,我就隨了40美元,當然她是不知道的,呵呵。反正這就是我的習慣,老公說我「充大頭」,也有的朋友說我「擺譜,充大款」,可我覺得這沒什麼啊,再說這樣的機會也不多,組裡要好的同事也不多,我損失不了什麼的。當然如果關係不咋的同事,我也不會這麼慷慨的,當然了,公益活動或捐款除外。
相反,同時發生的另一事件讓我看到了中美文化的迥然差異。最近,一位在國內的中學同學因病英年早逝,我們在美加的幾個同學很傷心,等我們知道消息的時候,遺體告別儀式也正在舉行。幾個同學商量要出點份子表示我們的心意,那位同學家裡經濟條件非常好,如果我們直接給錢,和我們還不熟悉那位同學的太太估計不會接受,後來大家想好了,讓他的女兒到美國來讀書的時候送給她一張禮品卡,大家都說,要麼就不要出份子,要出就出個200或300美元的,這樣5個同學的份子加起來也有個較大的數目,也可以派上一定的用場。當然,這位同學的女兒來美讀書,大家也竭盡全力表示在其他方面也給予力所能及的關照。
美國式的隨禮,正是體現在這個「隨」字上,數量不大,重在參與。而大多數中國人是很難好意思拿出這麼幾塊錢或幾十塊錢來送個份子的,不是嗎?據一位好同學講,侄兒結婚等,送禮都是上萬塊,什麼過年壓歲錢都是大幾百甚至上千。至於我個人的「立場」嘛介於二者之間,覺得小兒科式的美國式的隨禮太沒意思,還不如就整個卡來得乾淨利落,中國式的出份子嘛壓力偏大,我喜歡既不那麼小氣,但也能給受惠者確實有點惠利但我也不想要什麼回報的那種隨禮。你呢,不妨說說你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