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轉 鄉村社會的下降線

作者:wo?  於 2016-10-12 13: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聽說隨著戶籍的改革,要拉1億多我等鄉下人進城了,好似到2020年為止?因此,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還有繼續蓬勃發展的趨勢,我的搞房地產的大學同學也說了,其庫存20年都消耗不完,也即是她的公司已經建成的房地產和包括計劃中的房地產已經讓她後半輩子坐著都可以吃進。。。當然,一線城市包括一部分二線城市則繼續限,限,限。。。想隨便移動?沒門兒。

中國式對農民的整體剝削和歧視,至少我所知道的最近的是從戶籍的剝離開始的,到現在一直沒停過,而且,還是從上至下叢里至外的理直氣壯和恬不知恥的,你就該死,誰叫你是農村戶籍,誰叫你沒文化,你活該。。。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發達國家修地球也好,建房子也好,有敢這麼豪氣和大方地說么?比如建房子的,有敢不拿高於普通人的薪酬的么?有敢不發放工資的么?碰到過從國內過來的在日本建築工地刷牆的,工資按時,據說算下來每月也有50多萬日元,遠高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了?做個幾年,就回家娶媳婦去了。

再看最近的白培恩的貪污,從2.5億到37億的說法,你還能說將心比心么?人家還不會死,還會好好地在監獄里享著高幹待遇,等到個要死不活的時候,保外就醫就行了。

同中國的城鄉歧視說開來,美國這幾天發生的對華人的歧視,其程度,從明裡或暗裡來說,不知有多大?也不知有多少華人是在睜一隻眼和閉一隻眼?
在東洋,至少從外表上很難分出東洋和國人,所以還很難見到美國的那種赤裸裸的歧視,至少從語言開始的。


在話說前幾日說限購,昨日就趕快避謠,跑得也是勤快,從總理開始。
但再看下面的人寫的文章,又如何想呢?敢這樣說話的人恐怕是愈來愈少了吧?
要不然,得隱著說,或者繞著圈子說才行。



鄉村社會的下降線
 2016-10-12 張鳴 張鳴


     

泛泛地說,從中國被逼打開大門開始,中國的城市化就已經開始了。雖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古代社會最發達的工商業。也因此有了作為政治和商業雙中心的大都市,以及作為商業據點的名鎮,但是,在清朝,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卻陷於一個低潮。在朝廷崇本抑末的高壓之下,不僅傳統的商道和商業重鎮暗無顏色,而且,像北京、南京這樣的大都市,也失去了過去的光彩。說清朝的中國是一個自然經濟狀況的國家,倒也未必,但農村的商品化程度,的確比之於明朝,要低一個格。雖說農村的集市貿易,依舊存在,但一口通商的外貿格局,流通量有限的茶馬古道和張庫大道,使得絕大多數農民,跟對外貿易無關,跟國內貿易關聯度也在降低。

鴉片戰爭之後,五口通商體系建立。在最初的十年,並沒有導致中國發生重大的變化。在清政府的暗中抵制下,五口除了上海之外,名開實未開。除了對長江三角洲的商品經濟有一點刺激之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鴉片貿易。鴉片貿易的泛濫,對中國農村最大的影響,是鴉片的本土化生產和流通。鴉片貿易事實上合法化之後,國產的「土葯」,很快就壓倒了進口的「洋葯」,鴉片,成為中國農村的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這種經濟作物,極大地刺激了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吸食鴉片的人越多,這個市場就越大,種植鴉片的農民也就越多。因為太平天國戰爭而徵收的厘金,到了後來,其中土葯的收益,已經佔了舉足輕重的份額。

但是,中國農村真正的變化,卻是在1960年,英法聯軍用武力將中國拉入西方體系之後。此後中國的開放,才名符其實。中國的城市化,或者說西方意義上的城市化,才真正拉開帷幕。凡是列為通商城市的口岸,有了越來越快的發展,這樣的發展,由於有租界在,多半有了西化的意義。

沒有自主關稅的對外貿易,的確比較迅速地導致西方商品進入中國,也刺激了中國農村的商品化和市場化。但缺乏關稅保護和遍地厘卡的中國市場,對於被拖入這個市場的農民來說,的確是一種潛在的災難。況且,這種災難,有得到了鴉片流行的推波助瀾。

儘管,這樣一種政治經濟狀況,為王朝政府既保持舊制,又能辦洋務,提供了財政支撐。比如說,可以既不裁撤一百多萬綠營,同時還可以維持淮軍的武器現代化,辦新興的海軍。但是,在這樣一種狀況下,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都進展有限。但農村的破敗,卻相當普遍。農村破敗,導致大量浮生人口,但新興的開放口岸,卻沒有那麼多的現代工商業,可供進城的農民來就業。國中富人辦的新式產業,不是掛外商的旗幟,就得戴國有洋務企業的帽子。只有這樣,才能勉強生存,否則,單厘金一項,就會把企業搞垮。產業不發達,那麼稅收負擔還是得落在農村。朝廷越依賴鴉片的稅收,農村的破敗就越嚴重。

清朝只有在最後幾年,才意識到要解決國內產業發展制度瓶頸的問題,然而,一場革命,卻突如其來地打斷了這個進程。新生的共和國,沒有辦法解決秩序紊亂的難題,只能被軍人政權所替代。在軍人割據的狀態下,害人的厘金始終沒有被廢除,而軍閥混戰的需求,使得軍隊越來越多。大城市有外國的存在,還可以抵抗軍人的橫暴,但中小城市和農村,則很容易成為軍閥勒索和混戰的犧牲品。儘管各地的情況不一,有的省份,由於割據者的明智,還能有些建設,但總的來說,農村的破敗,已經成為一個知識界的共識。

清朝中期之前的農村社會,在文化上和道德上,比之於一般的市鎮,具有優勢。市鎮里的商人和其他脫離了土地的人,包括衙門裡的衙役和家人,顯然跟鄉村的士紳沒法相提並論。即使做官做得很大的人,致仕之後,也很有可能退回到鄉村居住。然而,這樣的文化優勢,隨著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的出現,以及鄉村的破敗的逐漸顯現,最終消失了。現代城市由於有了上下水系統,衛生狀況得以改善。城裡生活的享受,以及戰亂時期的安全,又是鄉村所完全不能比擬的。

鄉紳的劣質化和武裝化,自從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后,就已經普遍存在了。原有的文治派的鄉紳,被大量軍功出身的所謂的鄉紳所取代,原來鄉村的文化威權,被武化統治所取代。這種狀況,雖說最初並沒有像今人想象的那樣可怕,但伴隨著城市化特別是軍人統治的盛行,鄉村的衰敗,越來越不能令人忍受。鄉村重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重大課題,從知識界到各類鄉村精英,甚至部分的軍人,都參與到這個貌似運動的活動中來,交出了各式各樣的答卷。

民國的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勉強結束了大規模的內戰,而且大體上統一了貨幣,實現了半個關稅的自主。但困擾中國城鄉經濟的割據問題,苛捐雜稅問題,統一市場建立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而且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列寧主義的因素,使得政府的官僚資本擴張特別迅猛,反而使得民營資本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空間和自由。這一時期,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從上海、天津、漢口這樣口岸城市的擴張,就可以看出端倪。但農村的破敗,卻沒有因眾多精英經營鄉村建設而得到遏制。這樣破敗的鄉村,大量淪為城市所難以吸收的流民,為革命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儘管如此,到了這個時期,中國的中心,已然是城市,尤其那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所謂的逐鹿中原,實際上體現為城市的爭奪。這就是為何在戰時可以選擇鄉村作為領導中心的中共,在打下天下之後,也必須完成自己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從鄉村走進城市的新的領導人,在政治上一邊倒,選擇了一條蘇聯式的現代化道路。這種道路,在當時還被視為一種現代化的捷徑,是后發國家現代化的一種看似合理的選擇。這樣的道路,是斯大林式的,一種以體制力量犧牲農村發展城市的道路。如果不加以強力遏制,勢必造成空前規模的農民進城。雖然說,當年這個新生的國家,曾經嘗試過放手讓農民進城,以超常的速度實現趕英超美式的現代化躍進。然而,眾所周知,這樣的嘗試,遭遇到了慘烈的失敗,成千萬的農民,又被遷回了農村。今天被人詬病的城鄉二元結構,恰是因為這失敗,得以穩定和加固。

進入1960年代之後,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由於繼續革命的政治運動的緣故,實際上處於停滯。甚至還發生了兩場逆城市化的運動,一次是三線建設,在非戰爭狀態下,把沿海都市裡的工廠內遷內地,在內地中小城市甚至鄉村,平地建成工業新城。一次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千萬的城市中學生,被遷往鄉村,在農村落戶。實際上,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是相當低的。但是,由於體制性地剝奪農民的結構,農村人口雖多,但發展水平卻相當有限。大部分農村不僅沒有公路,沒有通電,交通通訊都非常落後,連拖拉機都沒有,農業生產,還處於牛拉犁杖的水平。農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但是,應該承認,由於逆向的城市化運動的存在,那個時候的農村,文化人的數量,還是挺高的。一些農村的小學和中學,居然會有因為反右或者別的什麼運動被發配下來的大學生,甚至教授。所以,一些有心向學的農家子弟,居然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農村的黨政群團體制的完善,以及體制性的各種農村衛生站,農技站和供銷社的存在,雖說現代化程度都很低,但的確可以保證農村的秩序。極個別領頭人比較有能力的地方,秩序還比較好。只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秩序,是建立在農民普遍的貧困,低水平生活的基礎上的。由於民國時期殘存的鄉村精英被徹底掃蕩,所以,這種農村秩序的背後,傳統已經消失,鄉村的自治不復存在,在文化上,已然徹底淪為城市的附庸。這個時代的逆城市化運動,並沒有遏制晚清民國農村的衰勢,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村人的地位和待遇,嚴重低於城裡人,所以,即使有政治高壓和大力的宣傳,反而使得人們更不樂意待在農村,只要有機會,就想跳出農門,進城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浪潮,無論從時間視角,在歷史上,還是在空間視角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空前的。湧向城市,尤其是沿海開放口岸以及發達地區的農民,實際上已經提前讓中國實現了城市化。他們不僅改變了中國產業工人的構成,替代原來的產業工人,實現了工人身份的轉換,而且眾多服務業,也被他們改變。甚至相當的多的企業家,也是由他們轉換而來的。如果說,改革將近四十年有什麼奇迹的話,農民進城才是這個奇迹的真諦。所謂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其實就是進城務工農民提供的。

但是,此番城市化跟以往的城市化不同,以往進城務工的農民,很快就會變成城裡人,即使頭幾代還是遭遇歧視,但他們的身份已經改變了。可是,今天進城的農民,由於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壁壘,哪怕已經在城裡待到第二代,第三代,依舊還不是城裡人。對於務工地的管理者來說,他們只希望農民做候鳥,呼之即來,揮之則去。直到今天,一些人考慮解決失業問題的時候,還是考慮將農民趕回去。戶籍的鬆動,到目前為止,還僅限於中小城市,主要是縣城。事實上,進城的農民,尤其是那些把家人都帶出來的農民,事實上已經回不了農村了,他們的第二代,連農活都不會幹了,但他們卻在城裡待不下,孩子上學,醫療和社保,都在自己的原籍。進城的農民工,變成了城裡待不下,鄉村回不去的制度化遊民。

與此同時,鄉村已經嚴重空心化。有的山區,一個自然村一個自然村的空掉,剩下的,也是十室九空,青壯年都走了,只餘下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如果城裡允許進城農民的孩子在本地上學,哪怕給他們留下點打工子弟學校,估計留守兒童也走了。農業生產,基本都是都是承包給承包人耕種。這些承包人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話,跟進城農民一樣,也待不下來,因為政策不許。這樣的話,承包人也沒有這個心情,去善待土地和農村的環境,能儘快撈一把,就撈一把。

如果說,在改革前,農村的傳統文化,已經只剩下些殘餘的話,那麼,眼下正在消失的農村,原來的傳統,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倫理道德,社會規範,信仰和禁忌,如果還沒有消失的話,也正在消失之中。

以往的城市化,進城的農民,基本上是按照地緣的線路進城的,進城之後,各個地緣派系依舊存在,比如上海的蘇北幫,江陰幫,揚州幫等等。就業的行業和生活的區域,有相對的集中性。或多或少,原來在鄉村的傳統,還能剩下一些。跟自己的家鄉,也能保持相對固定的聯繫。但是,今天的進城農民,最初也許也是按地緣路線走的,進城之後,就散了。農民原來的文化和規範,都是熟人社會的產物,一旦進入一個陌生人社區,自然就百無禁忌了。辛辛苦苦掙一年錢,如果還要回鄉的話,除了賭博炫富,不會有其他事兒做。如果說,婚喪嫁娶上還能剩下些傳統的形式的話,也不過是具空殼。

從理論上講,只要中國還處於現代化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相對長的和平時期,就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城市化浪潮。大批農民進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眼下的城市化高潮,此前存在了一個較長時間段的人為抑制期。然後突然爆發,勢必過快過猛。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沒有準備,以至於問題成堆,即使想解決,都一時無從下手。

當然,縱觀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過程,農村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密集的后發國家,更是如此。但衰落不等於衰敗,更不等於衰亡。城鄉的格局演變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出現一個新的平衡點。到了這個時候,鄉村還可以在一定的範圍重建,獲得新生。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城市化,最終走上了一條超快速發展高速鐵路,由此帶來的鄉村衰敗乃至衰亡,也就自然的了。我要說的是,這樣的城市化,病是在鄉村,但最終還是會波及整個中國,給中國今後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難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Arnika 2016-10-13 11:26
進城幹啥?城裡窮人去鄉下打工,富人去鄉下買房度假了。
回復 wo? 2016-10-13 19:06
Arnika: 進城幹啥?城裡窮人去鄉下打工,富人去鄉下買房度假了。
中國還沒富到N多富人去鄉下買房度假,而且,中國那麼廣。。。

不知道政府要讓他們去幹啥。也許,已經想出了法子?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1: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