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我回國參觀了山西平遙 — 一座千年古城,真沒想到這座古城歷經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還保存得這麼完好,精美的建築工藝讓我吃驚,我為當時能工巧匠的精工雕作而讚嘆不已。
平遙古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平遙是中國境內保存完整的明清時期古代縣城的原型。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21屆大會決定將平遙古城以古代城牆、官衙、街市、民居、寺廟作為整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發展的實物標本。平遙古城是依據中國漢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築風格建立起來的。現在城牆及城內建築均保持著14—18世紀的歷史風貌。
國家郵政局為紀念這一中國文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於2000年8月18日向全國發行題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10枚,均為60分面值,發行量50萬套。圖案分別為:古城牆、鎮國寺、文廟大成殿、雙林寺、市樓、清虛觀、日升昌票號、明清民居、平遙社火、古城鳥瞰。這是我國第一次嘗試發行主圖與郵資圖不同的特種郵資明信片;同時尊重廣大集郵愛好者的意願,僅發行國內明信片資例60分一種。每張明信片以大小兩幅圖,畫龍點睛般反映了漢民族明時期城市建築的傑出範例和特徵;10張明信片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漢民族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歷史文化
平遙,史稱古陶,相傳為帝堯的封地。春秋時為晉國屬地,戰國時屬趙國。秦置平陶縣,西漢置京陵、中都縣。北魏始光元年( 424),改平陶為平遙至今。
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于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牆。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誌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城內及近郊古建築中的珍品,也大多保存完好,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同為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