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華夏盛世歷朝與三晉

作者:飛雲  於 2023-8-3 10: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想|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筆者曾為文論說三晉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角色, 本文則透過國史中盛世朝代再述其中之三晉元素。時間跨度:前700 — 1949, 約2650年 。
東周 (春秋戰國)

堯、舜、禹源於晉地為基本常識在此一句帶過,不做贅述。華夏信史文明精華彙集東周,「不懂春秋便不諳華夏」 是眾所周知之歷史共識,故本文從周之晉國談起。談晉國前須先簡單了解齊國和春秋首霸齊桓公,蓋因齊桓公稱霸標誌著華夏歷史正式開始了東周尊王攘夷的時代。然而齊桓公短暫的道德和威懾霸業很快就結束,齊國即刻陷入亂局,以至於接下來的整個春秋時代齊國的存在感並不強,可稱為主要配角之一。文章藉此順表齊地兩大有趣歷史特點:第一,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幾個高光時刻都與賢相輔佐有關,管仲之於齊桓公、孫臏和鄒忌之於齊威王。由此而有「山東出相」的說法。 第二是,齊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出現過帝王的中原之地。

與齊桓公同時期,作為周最初姬姓封國之一,晉國得到了王室開疆拓土的許可並依靠實力開始壯大。晉獻公后出現了會盟諸侯的春秋霸主晉文公,而且文公后歷代晉主多以實力與尊王攘夷號令諸侯。誰為春秋五霸?齊桓、晉文之外,秦穆公、宋襄公名不副霸主之實; 越王、吳王只是曾經短暫具有爭霸能力而已; 吳之強者,拜晉國支援扶持以牽制楚國所致 。楚莊王曾有過與晉形成對峙的時段,憑軍力或可稱半霸。故以綜合力量並能夠切實號令諸侯為準,那麼《鮚崎亭集外編》 所稱:齊桓公、晉文公、 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之「一齊四晉」才是真實的春秋五霸。論軍事能力,齊國並非晉之對手,春秋時代晉對齊並無一次敗績。且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有:「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 之謂;舉例晉、齊之間因齊頃公無禮嘲弄晉使臣招來晉伐齊之「鞌之戰」,戰敗后的齊頃公甚至不得不親赴晉國謝罪。晉、秦之間,秦國被晉壓制數百年,整個春秋、包括戰國初期都無法東出崤關參與中原之事。晉國最大的對手當為楚國, 晉楚爭霸乃春秋主軸。晉對楚大小十三戰,晉十一勝。與楚並不接壤的晉國曾經三次攻入楚境,實力碾壓對手。出使楚國之臣回報晉君:「日臣之使於楚也, 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 『好以眾整』。又問: 『又何如?』 臣對曰: 『好以暇。』 【譯文:最近為臣出使楚國,子重問我晉國人之勇武。臣回答:我們兵眾而軍紀嚴明 (好以眾整)。他問再有呢?臣回答:臨戰從容不迫(好以暇)」】。晉國軍力和道義始終並無任何一國可以撼動,是為春秋唯一超級大國。事實上不僅在春秋、戰國,到後來之漢、唐,甚至直至最近的內戰期間,晉軍戰鬥素養,「好以眾整、好以暇」 都繼續一脈相承。記載春秋大事的《國語》(又稱春秋外傳)共有二十一卷, 其中: 晉語9卷· 周語3卷 ·魯語2卷·齊語1卷·鄭語1卷·楚語2卷·吳語1卷·越語2卷(無有秦語)。 整個東周,效法晉國和戰國之三晉文化、軍事和政治為列國共識;戰國時期秦之棟樑人才幾乎全部出於三晉文化區域。一部春秋半部晉國,晉作為中央之國,實至名歸。春秋與戰國的歷史分界線,乃是震動列國的「三家分晉」事件,三家分晉后形成的魏、趙、韓三國是為萬乘七雄之三。僅魏一國很快便成為戰國前期天下霸主,河西之戰中魏竟以五萬武卒打敗五十萬秦軍。戰國中後期,改胡服騎射之趙則成為唯一可以單獨對戰暴秦之軍事強國,並以一己之力南抵強秦,北斬匈奴。趙邊騎也成為隨後中國歷史上之騎兵鼻祖。不可忽視的對照是:漢高祖劉邦以舉國之力尚受匈奴之困於白登,直到漢武帝之前統一而強盛的華夏在對付匈奴方面反不及戰國之趙國,面對西北游牧民族一籌莫展不得不以和親敷衍。另外,秦之所以能夠在戰國最後十年統一華夏,與趙、魏、韓都過早離開自己的立國三晉本地遷都中原有關;由於戰略重心東南移,秦國反而在戰國後期得到了文化與兵員素質最勁之三晉本土原核心地區,此消彼長使得力量天平翻轉而秦勝。此非同小可之事,未為歷代史家所察,此為題外絮語。政治制度方面:「尚賢」、 「尚功」、 「尚法」是晉國富強的政治原因,同時也是隨後華夏世代傳承的基本政治模板與社會傳統。「尚法」傳統更使得晉成為法家文化原發地。需要注意的是,晉法家是道與法之平衡,法不失道。秦之「商鞅變法」在於效法晉之尚功與尚法於極致,唯獨不尚賢而成就強而無道之秦。當然晉與三晉也是儒家道統的踐行者和守護者。晉國的強大不僅表現在政治和軍事上,其在文化上也對華夏影響極其深遠。用獨樹一幟的「威柔並施」方式處理對狄關係;面對楚國屢屢侵襲中原,晉國採取了「三駕疲楚」和「扶吳擾楚」的軍事與政治手段制服楚國,堪稱後世中國外交與戰略之祖。僅和晉國有關的富含哲學原理成語(不含戰國趙魏韓三晉時代)略略一數便有:退避三舍、假道滅虢、按兵不動、從善如流、公而忘私、竭澤而漁、居安思危、馬首是瞻、靡靡之音、秦晉之好、行將就木、一國三公、相敬如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掩耳盜鈴、病入膏肓、困獸猶鬥、唇亡齒寒、數典忘祖、貪天之功  ... ... 。深刻影響華夏之忠義人物和故事幾乎集中於三晉,且僅趙國即有:藺相如廉頗之將相和、趙氏孤兒中的程嬰與公孫杵臼、鉏麑觸槐、豫讓三伏、張孟談功成身退,等等。

     秦雖武力一統天下,但後世滋潤華夏文明的卻是晉文化;秦是短暫的軍事勝利者,晉是長久的華夏文明引領者。每當磨難之時,三晉地區往往成為華夏文明的持守角色。

西漢

漢、唐作為華夏民族最值得自豪的兩個朝代,其富強與三晉文化形影相隨。讓我們先從漢談起。

秦一統天下十五年而已,不尚賢而殘暴之故也。六國被滅后,因大規模戰爭不再,秦的軍功獎勵體系名存實亡,導致秦軍戰力銳減,很快被陳勝、項羽、劉邦以及六國貴族的反撲所滅。推翻暴秦建立漢朝者中:劉邦為春秋晉國「中軍將」士會之後(「中軍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晉國六卿之首),他出生於戰國時代之三晉魏國沛豐邑中陽里;張良為三晉韓國相國張平之子;韓信亦為韓王後裔。漢朝建立,呂氏專權,劉氏王朝岌岌可危,極大可能像秦一樣迅速崩潰。危急時刻守成之主呼之而出。那便是穩定漢朝乾坤的關鍵人物漢文帝,和隨後而來的「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恆背景為何?他何以如此關鍵?話說劉恆之母薄姬,為魏王室女所生。薄姬血脈和文化屬性皆魏也。作為前魏王妃的薄姬陰陽差錯地被劉邦納入後宮,又巧與劉邦生下劉恆,過程曲折稱奇,然本文不欲離題太遠即止於此。公元前196年,八歲的劉恆被封為代王(今山西中部與北部)和母親薄姬去太原赴職直到十七歲即帝位。劉恆是三晉文化的領受者,稱為晉人亦恰如其分。他的性格、魄力和智慧,以及沉著冷靜的執政風格,甚至孝道都證明這一點。長安宮斗激烈,呂後幾乎殺光了劉邦後人,劉氏漢朝有被呂氏取代的危險。劉恆和其母薄姬因為人極其低調謙虛而躲過此劫。 陳平、周勃等大臣剷除呂氏集團,隨即推舉並請劉恆入長安。劉恆謙讓再三后即帝位,其輔佐力量為在太原做代王時期之六名心腹大臣。在沒有根基而且充滿政治風險的異地掌權,難度不言而喻。文帝用他的過人才能處理了內外政治與軍事矛盾,得以很快穩定國本。接著迎來的文景之治乃是經歷戰國和楚漢相爭之後首次出現的全民安居樂業景況;文景也為漢武帝的強漢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國力基礎;此外,他還是華夏孝道的楷模;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侍奉母親薄姬講的就是漢文帝。

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孫漢武帝,其太傅值得一提的有衛綰,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人;石奮,趙國人等。太傅對於太子的教育非常關鍵,不僅限於知識,同時在於格局、智慧和品德。

漢武帝之皇後衛子夫,平陽人(今山西臨汾),在位38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第二長的皇后,並為武帝內助。最特別的是衛子夫帶給大漢最寶貴且空前絕後的三件超豪華"嫁妝", 那便是衛子夫之弟衛青,姨外甥霍去病和霍光。衛、霍皆河東平陽人(今山西臨汾)。繼趙李牧擊敗匈奴之後,一直困擾漢朝的北、西方向匈奴問題最終還得由三晉大將軍霍、衛來解決。漢武帝征服匈奴,全仗衛青,霍去病之功。衛青同時作為歷史上最低調的外戚,也成為後世楷模;二十歲出頭的霍去病歷次以少勝多征服匈奴並首次打通河西走廊,封狼居胥成為後世武將天花板。霍光則成為中國漢后權臣忠心儘力輔佐幼帝之藍本。無晉,華夏不稱漢人;無衛霍,漢難以稱強。

花絮穿插:東漢末三國魏之司馬父子,晉之河內人也,得封晉公。三家分晉六百年後,三國又歸於晉。三家分晉與三國歸晉是為鏡像歷史趣談,並無實質聯繫,讀者不必糾結於此。

大唐

「唐」為河東地名,起源於堯帝之朝。周成王封弟之初名為「唐」,隨即改為「晉」,即春秋晉國所在之地,位於今山西南中部地區。李淵和其父都是隋朝受封和承襲的唐國公,起事時李淵任太原留守。李世民少年即在太原成長,號稱 「太原公子」。唐末晉王李克用的公子李存勖也有「太原公子」 美稱。「太原公子」這個稱號成為後來皇族中最有出息的皇子代詞,也是具有雄才霸業之儲君的代詞。民國期間,有人為討好袁世凱,也把其子稱為「太原公子」  ,可見這個稱號的歷史含金量。李淵、李世民仗太原雄兵由太原出擊到長安一舉而定天下,順理成章國號「唐」 。在唐初開疆拓土之際,李世民聞報劉武周攻佔太原時曾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失太原必失天下」。可見太原(晉陽)之重,王者必知。隨後的貞觀之治,也都在晉文化與勢力氛圍之中。有唐一代,著名三晉武將有尉遲恭、薛仁貴、大唐中興之臣郭子儀。由郭子儀不計前嫌舉薦的大將李光弼以少勝多打敗叛將史思明,取得大唐北都太原保衛戰的勝利,力挽狂瀾成為平定安史之亂之關鍵。中國唯一女皇武則天,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賢相狄仁傑,太原人;河東裴氏出了宰相17人。其他人才如著名詩人者,在全唐半數。如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白居易、薛道衡、盧綸、 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等。三晉乃是大唐起源與昌盛之根本。因唐之盛,故直到今天,「唐人街」 仍是海外華人聚集地稱謂。

五代與大宋

唐宋之間的五代十國中,四代正統為三晉地區君主,其中有承接大唐的另一位「太原公子」李存勖後唐王朝;也有趙匡胤生前欲一統天下而無法克服的太原後漢(北漢)王朝。後周皇帝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攻打太原均告失敗。趙光義繼趙匡胤之位,決定第三次攻打最艱難之太原城最後完成中國統一。力量懸殊的北漢皇帝被迫降宋之時,北漢大將楊業尚堅守在太原城頭。一如既往,乃至後世,太原一直是英雄之城。【維基北漢:宋太宗(趙光義)深感晉陽自古為帝王龍興之地,傳為「龍脈」。而晉陽地形險要,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百姓習於戎馬,人性勁悍,難以掌控,宋太宗懼怕此地再出割據政權危害北宋,同時憤恨於晉陽城軍民的長期頑強抵抗,稱此地「盛則后服,衰則先叛」,遂以開封太原星宿不合為借口詔毀晉陽,先遷城中士紳富戶在開封洛陽,又火燒城市,並征數萬人削平晉陽北部的系舟山山頭,曰「拔龍角」,並下令決汾水、晉水沖灌晉陽城廢墟,禁止任何人在當地居住,徹底將晉陽摧毀。】太原古城被趙光義摧毀后,重建的太原新城所有街道皆被設計為「丁字街」,欲含釘龍脈之意,直到今天保留下來的太原千年舊街道依然為「丁字」獨特風格。太原之頑強與勇敢,在宋后的歷史中依然如故,並未被丁字街損傷絲毫。特別值得特書的是1948-1949年長達六個月的太原保衛戰,再次詮釋了「寧死不屈」乃是這座強悍之城的名片。「好整以暇」的晉綏軍傅作義部之戰力與戰略作用,國軍中誰人可與爭鋒? 1945到1949四年內戰,三晉地區最先於1945年進入戰爭狀態。當1949年4月23日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的時候,長江以北還在堅持激烈抵抗的依然是三晉趙魏之城:太原、大同、綏遠和安陽。

另外非常有趣的是,無論後周郭威還是宋太祖趙匡胤,皆為趙人。特別是趙匡胤,乃春秋晉卿到戰國七雄趙王一直延續下來之後人。戰國趙氏先祖曾經告誡後人晉陽為趙氏依託,且隨後戰國事實的確如此。依晉陽而趙興,失晉陽而趙亡。沒有料到的是,當趙氏後人千年後回頭再征太原(晉陽)故地時,太原反成為他們一統華夏之最大阻礙。無論如何,繼春秋戰國名垂青史,三晉之趙氏千年後建立富裕的宋朝再續先祖輝煌也是史實。只是晉陽地區乃是受趙宋打壓的對象。宋雖有三晉大將狄青、楊家將、呼延將等,依然不能彌補宋之輕武國策。當三晉猛將雄兵缺位之時,國之武力不弱也難。

明、清、民國之晉商

晉人的商業能力,春秋時期已經嶄露頭角。但在隨後兩千餘年的歷史中,其政治、文化與軍事風頭強盛,工商業能力似乎沒有體現的機會。進入明清以後,晉商突起,商業網路遍布中國,無晉不成商成為奇觀。三晉俊秀之人棄官從商、棄科考而辦茶莊之風蔚然。晉商業務不是單純的轉運貨物進行交易。以國際大宗茶葉為例,晉商在福建、雲南以及兩湖等南方地區,從茶山種植開始、然後採收、加工、運輸、到最終批發銷售一條龍。晉商商號遍布中國所有中心商業城市,以及從事國際貿易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俄國城市。晉商主營南方茶、江南絲綢瓷器、本省煙葉、全國雜貨(百貨)、票號錢莊、俄國和歐洲的皮毛、鐘錶等西洋貨。在中國八大商幫中,徽商的基礎是官商,廣州十三行為外國代理商,晉商則是民商,其規模和財富均高居中國榜首。晉商為傳統儒商,其文化核心是忠、義、智、勇。忠是晉文化三千年之傳承,忠信一體共存。忠義乃做人為商之基,故直到如今,晉之關公像依然是傳統華人商家忠義圖騰。近年常有人詬病晉商多用晉人為「思想保守」,事實上讀者不難分辨:「保守思想「如何能做縱橫四海之大生意?晉商使用晉人唯一的原因在於其共同持守之「忠義」文化,換句話講就是:忠誠與信任的完美契合。忠信之外,其格局、智慧、勇敢、「好整以暇」,皆如晉人先祖。

晉商的興旺由明清到民國一直延續到1949年改朝換代,凡600餘年。民國時期全民教育的普及程度、軍事力量、鐵路建設和現代工業綜合領先全國,是國民政府認定的模範省。三晉財政、商業、金融人才擠擠。人數最多的當然是那些怡顏寄傲、謹言慎行、力避出名的財東們;然後比較有名的則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國有銀行「大清銀行」的創辦人賈繼英(山西榆次人);民國中央銀行行長、財政部長孔祥熙(山西太穀人);首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山西趙城人)、首任財政部長薄一波(山西定襄人),皆為三晉財政金融人才。每張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字題寫者則是人民銀行員工,山西太原陽曲馬文蔚先生。

結束語

龔自珍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人民無視歷史不是一件值得自豪之事,相反,乃為國亡族滅之預示。當代人普遍看淡歷史,當然也就無視文化、文明的傳承性,此為不祥之兆。令人稍感安慰的是,今天的華夏歷史文化傳承雖遭前所未有之歪曲和破壞,但依然具有頑強生命力。在道德倫理底線一再被突破的國際大環境之下,東方儒家文化區卻能依然堅守底線,成為目前世界難能可貴的亮點。表裡河山的三晉地區是中國之心臟、華夏之風水寶地。立天下大功而不言,處天下大變而不驚,體現三晉品德。三晉地區是有史以來華夏文化和文明的源頭與堅定持守者,同時還是華夏人口與文明的凈輸出地。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華人尋根問祖於晉之深厚文明內涵其實又何止於此?

筆者文後詞曰: 華人海內外,尋根血脈問祖姓,五湖四海歸三晉;人傑地靈傳至今,何者堪稱文明?仁義禮智忠勇信。

附:論述晉文化的其它幾篇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使用搜索引擎查閱。

1.    淺論華夏地理文明史

2.    華夏有俠士,忠義首為誰?

3.    三晉簡史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7: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