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與人方便但易被忽視之細節數則

作者:飛雲  於 2018-5-11 10: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閑聊|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1. 我們經常收到通知、安排等,比如6月30日舉辦某某活動(講座、演出等等),歡迎參加。。。云云。
這時,我們雖
有興趣但目光卻不得不離開通知,另尋日曆,查看6月30日是「星期幾」。 因為6月30日這個時間太籠統,現代人一般情況都需要按周來安排時間。比如周日上午做禮拜,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可能有空,如此等等。
因此,安排、通知活動時,一定要記得在6月30日後面加(星期六)。這樣會免去打斷思路,「逼」令被通知人另外尋找日曆之不便,這個小舉措會使人感到舒服。否則,性情稍微急躁,活動可參加可不參加的情況下,讀者甚至會因此小細節而直接放棄。

2. 許多作者行文, 在陳述完兩件事情后(簡單比如: 福特汽車×××、通用汽車*** ;或者棕熊、黑熊 );或緊接著,或在幾句話以後寫:前者有×××特點;後者則如何如何 。於是,讀者如我者,還得返回去重新找到原文,對應何為「前者」,「後者」為誰? 到底「前者」是福特 ?還是「後者」為通用 ; 前者為黑熊還是後者為棕熊? 這時已經不太能確信。於是乎,讀者跟隨作者讀文之思路被打斷;若是激情文章,則令人沮喪氣餒。某次飛雲讀一長文,當第二次被「逼」回頭尋找「前者」、「後者」時,「忍無可忍」的本讀者將頁面一關了之

這是因為讀者第一次目光掃過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兩者」的具體內容,至於誰在前,誰在後?一般讀者不會留意,多不會記得。所以,除非特別清晰絕不會有混淆,飛雲奉勸所有作者(演講人),盡量避免使用 "前者如此×××;後者這般*** "這樣的句型;如此行文,實在與人不便,請您老老實實把「前者」、「後者」之具體內容再寫一遍,以饗讀者。若「前者」、「後者」內容太多,不便重複? 那就敘述完「前者」, 然後再寫「後者」。給讀者加添記憶誰為前,孰為後之額外負擔,是不應當的。比起文字寫作來,演講者若使用「前者、後者」句型更不好;因為聽眾甚至連回頭核實「誰前孰后」的機會都沒有,您演講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以福特通用為例,前面介紹了倆車廠,後面又說「前者」的特點,以及後者之特色;一會兒後者,一會兒前者,聽眾常一頭霧水、甚至內心抓狂。文章遣詞造句水平可以不高,然而設法讓讀者、聽眾舒坦而不彆扭並不困難,也能體現作者美德,同時也應該成為作者和演講者之責任。

3. 教會禮拜天唱歌放PPT。換頁的時候,有的操作員可謂盡職盡責,喜歡把每一頁的最後一個字(包括末尾韻調)唱完,才換到下一頁。上下頁交接時刻,唱者其實急欲知道下頁第一句、特別是第一個詞(字)以便歌聲自然流暢。操作員翻頁可能只慢半秒,卻造成歌聲轉換突兀、歌唱情緒受損。舊歌問題不大,新歌歌詞不熟這個問題更為明顯。事實上,當本頁唱到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唱眾已經完全記住了這個字,客觀上亦無須繼續停留。因此換頁最好提前1.0秒, 這樣唱詞配合唱者激情將會平穩自然地過渡到下一頁。不會出現下頁歌詞突兀出現的現象。
最後說明一下:許多如上細節當我們換位思考的時候,是不難發現的。故:

4. 每當自己感到不便,或觀察到不便;當我們角色換位時,就要盡量避免把這些不便傳給別人(讀者,作者)。 每當我們感到舒服的時候,不要吝嗇把同樣的舒服與別人分享(接受服務,提供服務)。
感悟了這個道理, 與人方便將不局限於上面幾則小事。若小事關係到個別人? 時間長了會影響很多人。若作者(演講者)有大量讀者聽眾,那就更應該注意。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2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