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清朝官帽頂子與晉商郝氏家族

作者:飛雲  於 2014-5-9 10: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家族史|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清朝官帽上面有各色「頂子」,代表官員資格級別。最初,以寶石特製的頂子特別貴重,但因為官員人數不多,故需求量有限。

隨著大清入關統治全中國,官員數量急劇增加,頂子需求也迫切起來。

由於頂子製作速度慢、效率低,大清急需大批量頂子的任務極其繁重。另外加上材料缺乏、價格昂貴,大清財政不堪在小小頂子上的過分負擔。廢除頂子有違祖制,頂子制度還必須實行。皇帝令下,愁煞了主管官員。

山西榆次王村的郝氏家族,明末開始往返東北、朝鮮從事硫磺、人蔘生意,賺取了第一桶金(見作者「家族史」第一篇文章:晉商家族榆次郝氏(1) 起源傳奇)。

在從事硫磺生意的同時,郝家先祖不僅知道硫磺乃火藥最主要原料,同時也知道硫磺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其它特性。特別是:硫磺與某種山石及其它幾種常規材料按比例燒煉,可以得到一種質地堅硬的仿「寶石」。通過改變其中一種成分,仿「寶石」色彩可以人為控制。這種仿「寶石」的燒制工藝、配方、成色及打磨技術為郝家獨家擁有,外人一概不知。

初時,仿「寶石」作為寶石替代品在民間做首飾之用。當大清有大批量的頂子需求時,郝家的仿「寶石」就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仿「寶石」不僅可以大量快速生產以滿足官方急需,同時其質地與寶石無二、幾可亂真,且更要緊的是仿「寶石」價值低廉,能為朝廷節省不菲的開支。雖然用了仿「寶石」,大清對外則依然聲稱頂子質地是為真寶石。若誰家現在有清初的「寶石」頂子收藏,您說不定到現在還被蒙在鼓裡。因為那些「寶石」頂子,其實只是郝家的仿製品,並非真正的寶石。

憑著製造仿「寶石」獨門絕活,郝家獨家壟斷了朝廷的頂子生意。家族進入事業發達的第二個高峰,這是郝家賺取的第二桶金。

郝家「頂子」生意大約一直做到雍正年間(?)。

從雍正時期,玻璃製品開始從西方傳入。初期國人視玻璃為稀罕,後來大量玻璃進入中國,逐漸就不值錢了。而且,有人開始使用玻璃替代品製作頂子。玻璃製作,沒有秘方而且更為廉價。於是玻璃頂子很快就取代了郝家的仿「寶石」頂子。

但是這個時候,郝家生意已成功轉型。頂子生意的利潤源源不斷被用來發展了其它大宗生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浙江、兩湖、雲南的茶葉生產和貿易,對俄國的磚茶貿易以及回程的羌貨(西方和俄國貨物)貿易。頂子生意賺取的第二桶金為郝家隨後生意遍布全國,票號、茶葉(兩湖紅黑茶、茶馬古道普洱茶)、綢緞、羌貨通達俄國成為晉商首富創造了資本條件,也為郝家隨後200余年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郝氏先人從明末到1950年代的大約300多年輝煌,是十幾代先人超人智慧和膽略的結果。先人在後來的生產、貿易活動中還創造過許多中國第一,比如在磚茶產品包裝上首家獨創印製產品標識【LOGO】,堪稱中國LOGO之父。在原來平板磚茶上壓制獨家圖案也是郝家首創。郝家先人其它的獨創和過人經歷,參見筆者已經發表和即將發表的其它文章。

後記:目前,榆次政協專門組織人員對榆次王村郝家十幾代先人的經商史進行研究。筆者上月回國探親期間,榆次政協主席張增翔、常務副主席趙福蓮、前榆次市副市長常忠武(榆次常家後人),史志辦劉錦萍女士等晉商研究人員在榆次政協會議室專門為我舉行了座談會。在會上我做了主要發言。隨後晉中電視台《榆次都市》頻道、《榆次時報》等都對此作了報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Shelwen 2014-5-9 21:55
我也姓郝,來自山西,不知有沒有關係
回復 飛雲 2014-5-13 08:21
Shelwen: 我也姓郝,來自山西,不知有沒有關係
最初都有關係,郝姓起源於山西太原榆次一帶。您山西哪裡人?
回復 Shelwen 2014-5-13 21:28
哎,說出來,有點慘,我聽我爸說,我爺爺一輩在平遙一代,後到插門到晉東南,應為窮,看來不屬於富家。
回復 飛雲 2014-5-14 07:39
Shelwen: 哎,說出來,有點慘,我聽我爸說,我爺爺一輩在平遙一代,後到插門到晉東南,應為窮,看來不屬於富家。
再往前誰知道呢,哈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4: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