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人生病了,才知道在國內看病是真難。
平時,父母生小病,在老家縣城裡,去小醫院打針吃藥,還算方便。既便是要住院輸液,也不是太難。可這次,親戚得的是大病,人年紀不大,病還很重,高燒反覆不退。北京大的醫院那麼多,可就是住不進去。輾轉各醫院,查不出什麼原因,也沒有人能系統地檢查,得靠病人自己和家屬。最後沒辦法,住進急診觀察。好在我以前在國內工作過,還有些好同學,能幫上忙。也多虧了老同學的熱情幫忙,最後才得以住院治療。
前些時看到網上轉發的一個貼子,說的是某個名人在英國看病,如何不方便,等的時間長,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關懷,比在國內看病差多了。
可畢竟那不是什麼大病,多等了,最後也能看上。對於名人而言,在英國的確不如在國內。英國的醫療體系也的確有問題,還在不斷的改善之中。可是,即便是目前條件下,也要合理得多。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小病他們就管治了,
大病,複雜的病也是他們安排檢查,送到相應的專科治療,不會讓病人或家屬去想辦法。的確,由於資源不夠,很多病人都要等。可重症病人,癌症患者在治療上都有優先,明確的期限。而且平民和名人在公費醫療里同等對待,也不論是否有什麼關係,重點是病情。當然也有私人醫院,靠的是錢,可那裡的治療也不一定能好到哪裡去。還有人翻出李光耀的回憶錄,說到多年前來英國訪問,他夫人生病,要做檢查,很麻煩,遠不如在新加坡方便。的確,英國的公費醫療對誰都一樣,看的是病,而不是人的等級。
國內看病,沒有錢,沒有關係是不行的。體制是問題,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可仔細想想,也不只是體制的不完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