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中國大學成長

作者:謝盛友  於 2010-5-13 16: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看中國大學成長

 

【旺報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

四屆論 壇

     大陸「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自2002年舉辦至今已第四屆,每屆論壇主題都隨著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現狀而不斷演變,中國大學校長們的表現 「漸入佳境」,論壇主題、也就是「問問題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國大學的進程。

     第一屆 小心翼 翼,台下聽講

     第一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是20027月在北京寬溝會議中心舉行,據《中國青年報》報導,當年會議基本上是上課的形式,世界著名大學校長站 在台上講,中國大學校長如小學生一樣集體坐在台下聽,即使有個別中方校長提問,聲音也都是低沉的、小心翼翼的。

     第二屆 彙報工 作,不問問題

     到了20048月第二屆論壇,地點是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中國校長和外國校長同台亮相,不再分台上台下。然而媒體觀察 到,外國校長喜歡用「why」開頭,提出一些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臨的問題,供同業探討;而中國校長仍然習慣性地彙報工作,列舉成績。

     第三屆 開始發 聲,抨擊弊端

     20067月第三屆論壇,場景移至上海浦東。此次會議里,中國大學校長的聲音開始變得響亮起來,闡述如何發展中 國高等教育;有不少校長火力全開,毫不掩飾地抨擊中國高等教育的諸多弊端。例如過去幾年來的剽竊抄襲、拼湊論文、將一篇論文分成好幾個部分發表等學術造 假,以及教授「重研究(以申請經費)不重教學」,大學校長「行政級別」低於校黨委書記等問題,當時就已經提到論壇上。

     第四屆 反思擴 招,逐漸重質

     到了今年的第四屆論壇,形式有很大不同:首先由於部分外國校長如史丹福大學校長、耶魯校長是先前 老面孔,這次論壇氣氛較為熟悉親切,互動討論較熱烈坦誠,甚至偶有激烈交鋒;會議形式也更開放多樣,例如邀請了企業界參與交流,大學學生、教師也可直接向 中外大學校長提問。

     論壇主題也可看出中國大學的問題意識逐漸成長。例如首屆主題是「現代大學的領導與管理」,對應到2002年是中國各大學擴招(1999 年)后不久,也就是當時大學的問題還集中在管理層面,如何讓大學內部組 織、學科建設上軌道是當務之急;到了第二、三屆分別談「大學發展戰略規畫、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大學的創新與服務」,則把關注焦點逐漸轉移到大學 之外,或說大學與社會的關係,如何把大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全社會的產業成果,或如何回饋社會等。

     今年主題「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意味著中國大陸已經逐漸把過去沖大學生的「數量」,轉變為改 善大學生的「質量」。從另一角度看,中國每年產生600萬名大學畢業生,衍生而來的青年失業問題,也讓大學不得不開始反思。

評論篇 先有現代大學 再有一流大學

     論者認為,「世界一流」的前提是「制度」;如果大學校長還是官派、還保有官銜,大學行政組織有黨 委書記且官階高於校長,那麼將距離「世界一流」愈來愈遠。

     中國距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一場歐美頂尖大學校長對談,引起的關注超出了大陸教育界,觸 動全社會的「世界一流」焦慮症。論者認為,重點不是「20年」這個時間表,而是中國根本還缺乏「現代大學制度」。

     20年時間表 不能當真

     新浪博客朱四倍上周撰文表示,對於史丹福大學校長「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20年,慢則50年」的說法,充其量是客套話,不能當真; 因為這種具有時間表的答案充滿了不確定性,何況大陸民眾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時間表」類似口號並不陌生,但是中國離世界一流大學反而愈來愈遠,「要不然, 何來『錢學森之問』?」

     朱四倍表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遠遠比時間因素更重要,也更能支撐起公眾的期待和大學的理想。

     而何謂現代大學制度?先前早有許多論者為文指出,現代大學制度的四個要件是「學校自主、教授治 學、校長治校、科學管理」;一方面建立「以法律為依據、以大學法人化為標誌」的外在制度,另一方面培育以「學術自由精神」為核心的內在制度。

     現代大學制度 四 個要件

     那麼,中國至今辦的大學都不算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嗎?朱四倍認為,當前中國的大學管理制度脫胎於 傳統體制,大學是政府的附屬品和政策的延伸物,以集中控制和服從模式為特徵,導致了高等教育效率低下、充滿官僚霸權,很難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因此制度改 革才是大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事實上,甫於上周三才通過,歷時一年零九個月、易稿數十次、關係中國教育未來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畫綱 要(20102020年)》,也支持大學管理制度改革。 《綱要》起草專題組成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綱要》中提到了創建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而中國缺少世界一流大學正是因為管理體制不 佳。

     大學校園 驅逐 官僚體系

     儲朝暉表示,現在大陸「教育行政化」傾向非常嚴重,亦即大學校長是官派,有官銜級別,校內行政組 織不但有黨委書記還高於校長等,都會使得大學不重視專業、不尊重學者,教授淪為「打工仔」,造成大學內學問研究、追求真理的氛圍不濃,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儲朝暉認為,想創建一流大學,大學就要「去行政化」,意即拿掉官方嵌入大學內部的整套官僚體系,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簡單講,就是大學內部要有自己的章程,學校的問題要通過評議會、教授會研究決定;錢用在哪個方面,應該是大家一起商量,根據研究的需 要來決定。」

     至於政府的角色,儲朝暉認為 「只要管該管的事就可以了」。過去大陸是政府總攬一切事務,但是政府的角色在不同階段是不一樣的,義務教育階段就要提供經費;而大學教育是下一階段,社會 主要提供一種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政府依法管理,逐漸淡化自己的角色,直至最終取消對學校的行政指令。

大陸世 界一流大學 再等20

歐美大學校長指出,西方大學由於經濟實力衰 退,紛紛削減研究經費;壯大中的中國大學沒有經濟問題,順勢而起的最大挑戰是「自己」

     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得再等20年!

     甫於上周落幕的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來自歐美11國,包含牛津、史丹福、耶魯等20所名校校長彙集南京,與中國121位大學校長共同探討大學人才培養之 路;史丹福校長的一句話,卻成了此次論壇最具震撼力的「新聞金句」,在大陸各大網站上熱度不退。

     錢學森之問 近 年重要議題

     事實上,近年來類似的話語不少,最著名的應是已逝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晚年不只一次向大陸國務院 總理溫家寶提及:「中國為何總是培養不出自己的人才?」這一段「錢學森之問」,隨著錢學森去年逝世、以及大陸緊鑼密鼓籌備《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畫綱 要》,而成了大陸去年的重要年度議題。

     日前,南京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多位歐美校長開出時間表,指出中國絕對可以辦出世界一流大學, 「但是需要給中國一點時間,」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表示:「最快20年,慢則50年。」

     漢尼斯表示,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質量」:「過去2030年間,中國大學注重學生『量』的擴張,現 在到了重視『質』的時候了。」

     漢尼斯認為,中國大學主要問題有兩點:第一是教學方式以「教師演講」為主,小組討論很少,嚴重影 響了學生的成長;第二,中國各大學讓學生選擇科系的時間太早,限制了他們的視野。

     耶魯校長:陸生缺獨立思考

     連續四屆都參加的耶魯大學校長萊文也表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跨 學科的廣度;第二,批判性思維。

     萊文說,絕大多數的亞洲大學和歐洲大學一樣,採取專識教育(相對於通識教育),一般來說學生在18歲時就選擇了自己的終身職業,之後就不 再學別的東西了。相當了解中國發展階段的萊文說,中國的教學是「生搬硬套」,學生被動傾聽、接受,把注意力放在「掌握知識要點」,而不是「獨立批判思 考」;這樣的傳統亞洲模式,對於培養工程師或中層管理幹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對於胡總書記提出的科技創新,也就是具有領導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是不利 的」,對國家長期經濟增長也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萊文認為,可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美國的本科(大學部)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 各種學科,然後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方式解決新的問題。

     再過一代 中國 出一流大學

     萊文認為在25年內,包括北大、清華、復旦、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中國大學,將成為世界名牌大學:「25年是如何判斷出來的?史丹福發展到現在 用了70多年時 間,25年差不多 是一代人的時間,這是一代頂尖的師資和學術水平成長的時間。」

     萊文認為,現在西方許多大學因經濟危機而調整研究項目及削減研究經費,中國經濟實力卻不斷壯大, 經濟問題對知名中國大學已經不是最大問題,它們更大任務在於打造一個自主的大學治理結構,一個思想自由、充滿活力的新學術環境,並通過自身特色和條件成為 全球各地教研人才薈萃之地。

     最大對手是自己 要 跑得快

     至於名校如何挑戰自己?如何與其它名校競爭?

     牛津大學校長漢密爾頓有妙答:「《愛麗絲漫遊奇境》作者畢業於牛津數學系,他寫到,愛麗絲和紅皇 后在樹林中奔跑,愛麗絲問,我們為何要這樣奔跑?紅皇后說,我們奔跑不是為了到達某地,而是因為不跑這麼快,我們就不能保持現在的位置。」

     漢密爾頓表示,這就是牛津的處境:「古老並不都是好事;900歲的牛津未來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如果 我們不能跑得足夠快,北大、清華就會趕上我們。」

牛津校 長:中國學生不敢挑戰教授

     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高等教育,但人才質量仍是一大難題。本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歐美大學校 長即直指中國學生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不敢挑戰教授」。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說,中國學生非常優秀,參與了很多世界一流的研究;從教育結果 來說,東西方的差異並不大。「不過,西方大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術自信,鼓勵學生向教授挑戰;中國學生則不太願意挑戰學術權威、發表不同看法,也不太願意 自主地、創造地思考,」漢密爾頓說,他鼓勵中國學生做「更主動的研究者和挑戰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

     「現在共有750名中國學生在牛津學習,中國學生非常厲害!在我研究的化學領域,中國學生和其它國家學生競爭時很容 易獲勝。但是,我覺得他們欠缺一點挑戰教授觀點的能力,需要改善,」漢密爾頓表示。

     連續參加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的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對中國大學非常了解。他說,美國 教育模式強調的是互動式討論,主動地去立論,挑戰彼此、挑戰教授、挑戰權威,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我們不會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解決問題;教育者不應 該在學生的腦袋裡『裝進現成傢具』,而是教給他們方法,幫他們搭個框架,讓他們自己去設計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萊文以蓋房子形容。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表示,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尊師重道是悠久傳統,學生尊重權威, 課堂上對教授觀點不敢有異議,百分之百地相信老師。在這種學術氛圍之下,何來創新?「愛因斯坦如果不是懷疑牛頓的觀點,挑戰權威,也不會有創新!」

     劉遵義說,受文化差異的影響,中國大學培養創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難,「如果一個學生從幼稚園到小學 到中學,都不敢質疑老師,你怎麼能指望他到大學能質疑老師、挑戰權威?」劉遵義點出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

各國校 長語錄

     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過去2030 年間,中國大學注重學生「量」的擴張, 現在則到了重視「質」的時候了。

——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

     跨學科知識的廣度、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中國學生最缺乏的。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

     我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因為如果不想了解身邊未知領域,永遠不能成為創新型人 才。本校特別設計了讓學生「當老師」課程,發現學生們設計課程時非常有創造力,甚至不比教授差。

     ——美國萊斯大學校長大衛·李博隆

     中國學生和其它國家學生競爭時很容易獲勝;但他們欠缺一點挑戰教授觀點的能力,需要改善。

     ——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

     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有富有創造性的教師,把創造型思維傳遞給學生;第二要有良好的課程設計;第三 要有一套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架構,有利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澳洲悉尼科技大學校長羅斯.米爾本

     大學必須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將填鴨式的教育轉變為探究式、討論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通過思 考、討論、觀點的碰撞,才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和創造性能力的人才。

——韓國高麗大學校長李基壽

     時代在變,大學也要變。首先是現實生活變得更複雜,需要讓學生多接觸實際問題,增加個人能力;第 二,告訴學生一個解決方案還不夠,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三,學生也變得更熟悉計算機,個性更強,所以必須給學生更加個性化和小組化的教 學。

     ——法國中央理工大學校長艾爾夫.彪賽

     我們的教育正從「計畫經濟體制/專才教育」,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通識教育」,在過渡期中,大學培養創新性人才,要考慮到教師、政府和學生的適應性問題。

     ——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

     在中國的大學里,經常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實際這是沒有讀懂年輕一代。大學的責任第一不要 毀滅學生的創造性,第二儘可能給提供學生更多機會。

     ——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