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崇拜的政治運動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訪問結束,要離開台灣時,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我還是提出,為什麼在台灣的所有機關學校和重要公共場所都掛蔣介石像?
台灣大學一位教授回答說:「我們已經習慣把它掛上,還沒有習慣把它拿下來。」
當台灣掛蔣介石像時
蔣介石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被誤解最深、挖苦最多的人。他通過 1925-1929年的北伐戰爭統一了中國,之後十年,是中國經濟與制度大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最為自由的十年,而這一切卻被1937年的日軍侵華戰爭所打斷。為了反擊日軍,蔣介石政府進行了頑強抵抗,而這一抵抗在一些人看來是中國20世紀最為輝煌的時刻。抗日戰爭結束后,蔣介石冒險發動了試圖消滅對手共產黨的戰爭,結果一敗塗地,他撤退到台灣。
根據媒體報道,台灣上百名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及家屬,在此一事件紀念日前夕對國民黨提出控告,除了要求國民黨公開道歉外,也要求從黨產中拿出20億台幣賠償。
發生在63年前的二二八事件,在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向受難者道歉及賠償,民進黨執政時並將2月28日定為國家紀念日。
許多受難者及家屬都已年紀老邁,他們說將用剩餘有限的生命,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式用法律途徑要求國民黨提出交代。他們表示在此一事件經歷政府的屠殺,噤聲,沉默,道歉至補償,一路上艱辛與感慨,也不解為何政府的定調是事件中只有受害者,而沒有加害者。受難者引述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維瑟爾80年代在諾貝爾和平獎上的致詞說,要努力對抗那些選擇遺忘的人,保持中立將助長壓迫者,保持沉默將慫恿折磨者,而非鼓勵受折磨者。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根據蔣中正的日記,他在「二二八」是非常痛心的,他也在日記里多次責備陳儀,也希望說怎麼樣去改變。但是當時因為他在大陸裡面戰亂頻仍,甚至很多地方開始要吃敗仗,從他日記上可以看到大部份的心力在關切大陸的戰局,他只希望陳儀幫他穩定台灣,但他倒沒有很明確地說希望陳儀怎麼樣去殺人,他倒是責備陳儀說,你的手法不對,使得台灣社會開始動蕩什麼等等,這樣是不好的。不過一般人都認為他要對「二二八事件」付出最大的責任。
根據蔣中正的日記,他痛定思痛地想:我為什麼打不過共產黨?據說他在陽明山訓練那些年輕的軍政幹部的時候,他問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國民黨處處打不贏共產黨?為什麼共產黨比我們厲害?他從答案當中去尋求怎麼樣去對付共產黨的一些靈感。
當大陸搞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時候,他找到一個重要的靈感就是你們破壞中華文化,那我就要復興中華文化。
當我們這代人在大陸幾乎花百分之百的時間去讀毛語錄的時候,我們同一代的台灣人都拚命地讀《四書》、《五經》,他們在學校里讀一本書叫做《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簡單的說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裡面一些重要篇章抽出來的。
在老蔣先生統治台灣的時候,他很重視中華文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另外就是在社會上看到的,就是談中華傳統文化那些文字、文章非常非常多,乃至當時廣播跟電視節目裡面也經常在講這些東西:「忠孝節義」或者「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四維八德」等等。
在台灣長大的我們的同齡人,應該說大量時間是浸潤在中華文化的這些價值觀裡面,它對人格塑造各方面來說是有比較大的好處的。
老蔣一介武人出身,其實他不是那麼愛殺人,當然在台灣,他手上是有血債的,這點人們也不能否認。不過他比較不愛殺人,否則台灣的土地改革就是一個血流成河的土地改革。台灣有今天,有老蔣的很大功勞,第一要歸功於他的土地改革,第二要歸功於他的9年義務教育。
台灣的土地改革跟世界很多國家、跟中國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大陸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台灣土地改革基本和平而不流血,這點非常突出。
老蔣非常重視正規教育,到台灣之後,本來就有6年的國民教育,從6歲開始到12歲,有6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也就是基本是免費的了,家裡出的錢數是很少的。後來再過了幾年之後,大概到台灣十來年之後,台灣經濟慢慢富裕了,就開始推動9年的國民教育,也就是把原來6年的國民教育再延伸了3年,就是小學6年之外還有初中的3年,9年國民教育。
當台灣拿下蔣介石像后
蔣友柏在一些文章中說,他創立橙果公司,為了訂單,他歷盡甘苦,因為他姓蔣。
一開始,因為他姓蔣,有些人對他有好印象,有些人則在正式進入生意的話題之前,先把他的曾祖父、祖父罵一頓,剛開始時他很難習慣,但為了生意,他也就忍了下來。
後來他慢慢地發覺這些人在批評蔣家與國民黨時,也不是那樣的全然惡意、不理性的批評。他把這些批評視為一種機會,於是找出有關過去那一段他們所謂的「威權統治」時期的書,開始讀書,比如世界文明發展史、 世界近代史、中國近代史、台灣近代史。
過去人家因為他姓蔣,不願意跟他有聯繫,現在有兩位教授還為他規劃了認識台灣的課程。
他以前只從一個角度看蔣家,只從一個角度看台灣,現在是360度,而且不只是360度,還是立體的、跨越時空的、四度空間的、全彩的!現在你問他中國如何,他不只會介紹你去看中國人製作的《大國崛起》,還會介紹你去看日本NHK製作的《激流中國》。
大陸掛毛像還是一種習慣
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晉陞為少將,他不僅成為目前中國最年輕的一位將軍,而且是第一位「70后」少將。毛新宇現任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副軍職研究員,全國政協委員。
毛新宇不喜歡美國人寫他爺爺的書,他認為那些書裡面充滿了偏見。毛新宇說,特里爾的《毛澤東傳》、施拉姆的《毛澤東》,費正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還有日本人和其他國家人寫的書,往往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毛澤東與劉少奇的權力之爭,常常誇大大躍進的消極作用,誇大毛澤東應負的責任,還有反右,也是把毛澤東描寫成一個陰謀家,是敵視知識分子的人,高崗事件,也說是毛澤東的手段,……。
不能說毛新宇就是「兩個凡是」 ,但是,我敢說施拉姆就是施拉姆,施拉姆不可能代表全世界人對毛澤東的評價。蔣毛後人對蔣毛的評價和態度,對中國歷史的反思,應該具有無人可以代替的意義。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 1883 - 1969 ) 在其著作Die Schuldfrage《(納粹德國)罪過問題》(1946) 中為德國人思考歷史和歷史影響提供了一套公共語言和概念工具。而且,他還特別把清晰的道德立場與政治建議結合在一起。他認為,德國人幫助納粹掌權,犯下的是「政治罪過」,德國人幫助形成新的極權政治文化,需要擔負的是集體的「道德責任」。在德國知識分子的討論中,有人提出「行政責任」,也就是說,即便當事人強調當時的做法是服從命令或者當時國家的法律,屬於行政範圍,也並不能改變做這些事情本身的犯罪性質,以及身在其中所要承擔的罪責。
蔣友柏看蔣家看台灣,現在是全彩的,因為台灣人已經把蔣介石像拿了下來。毛新宇看毛澤東看中國只有一個角度,因為大陸人掛毛澤東像還是一種習慣。
寫於2010-2-28,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