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搞定了「中國速度」
有位德國人問我連發三問:「中國速度」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在德國沒有出現?中國人能做到的,為什麼德國人做不到?不止在一個場合,德國人在抱怨德國在橋樑、道路,或者機場建設上的「龜速」時,堅稱「中國人一個周末就搞定了!」
„China Speed「 sollte für Deutschland kein Vorbild sein – sondern eine Warnung
Kommentar von Gregor Scheu
Viele
deutsche Unternehmer und Manager träumen vom „China Speed「. Doch der
Blick nach Peking zeigt: Tempo allein führt nicht zum Erfolg, sondern in
die Sackgasse.
https://www.sueddeutsche.de/wirtschaft/china-deutschlands-wirtschaft-li.3311436?reduced=true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眼下,所有有關德國競爭力的討論,幾乎無一例外都會拿中國來作比較。在這裡,新的建設項目幾個月就能拔地而起,而不是像在德國要幾年甚至十幾年,這就是許多人所艷羨的「中國速度」。作者寫道:
「然而,如果揭開中國經濟的表象看一眼就裡,很快就會發現,『中國速度』並不完全是成功模式,而只是一個幻像。被許多德國企業家奉為諸多經濟問題解藥的這一速度,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走入了一條死胡同。想讓德國加速的人,不能犯同樣的錯誤,把速度當作實力。經濟生活中,速度無疑是重要的,但不計代價追求速度卻會適得其反,將導致停滯沒有需求盲目上馬項目、用補貼吹起產業泡沫、過剩產能充斥市場,——中國提供了例證。
這一點在房地產行業體現得最為明顯。多年來,房地產行業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的增長引擎。那些以飛快速度建起整片城區的開發項目推高了產業的熱度。但如今,許多新建建築空置,像恆大這樣的企業倒閉,數百萬家庭擔心積蓄會打水漂。速度已然成為泡沫,長期地動搖了中國人的信心。」
在光伏、電池和電動汽車等工業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國家扶植的產業盲目投資擴張、地方政府以為追求增長和速度,結果是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陷入價格戰和利潤減少的惡性競爭,地方政府債台高築。
「到處都是一樣的情況:追求速度成了目標。然而,短期內讓人瞠目結舌的業績,長期看卻留下了巨大的過剩產能、低效的結構和巨額債務。儘管中國經濟並未一蹶不振,但眼下卻看不到能持久解決『中國速度』悖論難題的方案。
……在德國呼籲『中國速度』的人都應該認真審視一下:中國史無前例快速崛起背後的體制,對德國來說不是解決方案,而是一個警告:一個人也可能以高速駛上錯誤的方向,陷入巨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