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神化和妖魔化中變得模糊
近年來,歐盟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以及制度性對手」,北約稱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那麼對於這個話題,歐洲民眾持怎樣的觀點和態度?一項調查或許能提供一些信息與思考。
許多歐洲人已經意識到印太地區在安全政策中的重要性,而且對於網路攻擊、經濟脅迫和情報行動領域可能存在的中國威脅表現出擔憂,這是德國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又譯為「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會」)2025年3月所做的一項調查得出的結論。這項民意調查於2025年3月4日至7日進行,收集了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波蘭和芬蘭六個歐洲國家公民對與中國相關的安全擔憂、印太地區地緣政治發展等話題的看法。調查共包含19個問題,每個國家有一千多人受訪。
如何看待中國崛起以及可能的威脅?
調查問題1是「歐洲或者說你所在國家的安全受到了中國崛起影響」,受訪六國民眾給出的結論相仿,大部分人是認同這種說法。
當問題2問及歐洲應該如何應對中國崛起時,大多數受訪者支持加強國內產業、實現貿易多元化以及建立外交和戰略聯盟。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的摘要指出,這表明,歐洲民眾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超越軍事領域的戰略挑戰。這在德國和芬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兩個國家尤其傾向於採取經濟和政策驅動的應對措施,而非對抗性措施。
五角大樓去年年底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北京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取得進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構成對美國的潛在威脅五角大樓去年年底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北京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取得進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構成對美國的潛在威脅
五角大樓去年年底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認為,北京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取得進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構成對美國的潛在威脅
問題3是詢問「如果思考與中國崛起相關的威脅時,你會想到什麼詞?」對此,回答「我不知道」的人最多,其次是「戰爭」、「恐懼」、「經濟」、「台灣」和「貿易」。
在問題4里,受訪者評估了其對中國軍事威脅嚴重程度的感知。14.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軍事威脅程度「很嚴重」,44.5%的人認為「嚴重」,表現出一定的擔憂。
問題5、6、7是關於俄羅斯、朝鮮以及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可能合作的擔憂。
問題8和9是針對「中國非軍事威脅的感知程度」。在非軍事領域,人們表現出更強烈的緊迫感。人們最擔憂的非軍事威脅是網路攻擊,其次是經濟脅迫、間諜活動以及破壞關鍵基礎設施。只有很少民眾(4%)擔憂中國通過社媒干預選舉。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認為,這表明公眾能區分不同的干預類型,例如,針對俄羅斯更擔憂虛假信息,而與中國相關的擔憂則更偏向經濟上。
歐洲人如何看待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發展?
問題10是「你對印太地區發生衝突可能影響全球貿易和供應鏈有多擔心?」絕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擔憂。而問題11是否認同「北約應加強戰略聚焦印太地區,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大部分人也表示認同,只有少數受訪者(8.4%)不認同這個說法。
問題12是關於是否「支持北約將其外交和軍事行動擴展到印太地區」?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受訪者(35.5%)對此表示「不確定」,「這為社會辯論和政治領導力留下了空間」。
與此同時,問題13顯示,如果北約擴展至印太是以減少用於烏克蘭等歐洲安全事項的資源為代價時,支持率會下降。
這表明,雖然人們渴望建立一個更全球化的北約,但不希望以歐洲安全問題為代價。這一立場在之後的14、15問題中也有所體現。不少受訪的歐洲民眾認為,北約在印太地區的參與應是平衡的(問題16),既有威懾這樣的防禦性措施,也有建立聯盟這樣的主動性措施。
不過,只有少數民眾(約三分之一)有信心北約能有效在印太地區遏制中國(問題17),約38.9%的受訪者表示對此只有一定的信心,還有27.3%表示「沒有信心」。
最後針對「歐盟在印太地區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問題,受訪者更支持加強經濟聯繫和外交參與,只有少數(18%)認為應該有軍事參與。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表示,調查得出的一個關鍵結論是,公眾感知到了北約在印太地區探索和發展的必要性,也支持北約在印太地區發揮作用。雖然歐洲公民、尤其是東歐公民優先考慮本土安全,但他們也認識到印太地區的發展與歐洲的長遠利益息息相關。而這常常是基於對經濟穩定和全球秩序遭到破壞的擔憂。
《歐洲人眼中的中國:綿延八百年的文化與知識交流》
追溯中歐交流的歷史,揭開歐洲人的中國
作者凱瑞·布朗(Kerry
Brown),倫敦國王學院中國學教授,劉氏中國研究院院長。1967年生於英國肯特郡,擁有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倫敦泰晤士河谷大學漢語普通話研究生文憑(優等)以及利茲大學中國政治和漢語專業博士學位。英國著名且非常活躍的中國研究領域的教授,擔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項目高級研究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政府學院客座教授、德國全球事務研究所《當代中國事務雜誌》(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聯合主編,以及肯特考古學會候任會長。
這是一部兼收並蓄式的作品集,旨在講述歐洲人在過去八百年間對中國的認知與理解。
編者別出心裁地選取了歷史上十六位在西方影響力巨大的代表性人物關於中國的看法和觀點,他們包括馬可·波羅、塞繆爾·珀切斯、利瑪竇、萊布尼茨、伏爾泰、孟德斯鳩、約翰·巴羅、黑格爾、馬克思、古伯察、馬克斯·韋伯、羅素、卡爾·榮格、波伏娃、茱莉亞·克里斯蒂娃、羅蘭·巴特等,其身份包括商人、旅行家、傳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哲學家、作家等,其著述涵蓋從歐洲人與中國初步接觸到歐洲啟蒙時代對中國的認知,再到近現代對中國的看法,直至20世紀70年代對中國的親身考察經歷。
本書立足當代,引導讀者在從歷史視角看中國的同時也重新審視現代中國,更有助於讀者弄清楚歐洲與中國關係的歷史淵源。
歐洲人眼中的中國是沒有信仰的種族
在西方中心主義的全球敘事邏輯下,中國在神化和妖魔化的交替進行中變得神秘和模糊,甚至對於中國人而言也存在如何認知這個國家的過去,是繼續在現代化的高歌猛進中批判,還是回歸到本土化的敘事體系中重新建構。我們沒有做出來選擇,而是走了中間路線,要將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和傳統中國的價值嫁接,但是從本質上而言,今天中國還存在傳統嗎,在五四和文革后,我們還真的相信我們的傳統嗎,今天我們相信的是傳統,還是被消費和娛樂化的商品?中國傳統敘事和西方歷史邏輯真的相容嗎,基於農業生產的內生性文明,和基於商業邏輯的掠奪式文明真的是可以融合的嗎?相容之後的歷史還可以成為根的存在嗎?或者說今天這種兼容是不是另一種形式上的自我感動,所謂的特色文化究竟在哪裡。除了政治性的宣傳和演講外,我們所需求的文化自信在哪。文化自信的存在不是宣傳性的,是自足和自給的。我們真的還自信嗎?還是說掩蓋在自卑心理里的自戀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