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馬斯洛
--- 忠恕之道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用仁愛之道來要求我們自己,讓自己做到最好,真正達到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什麼是仁,就是「愛人」,是要發自內心的去對待別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仁德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達到仁德的境界,仁德就會到來。」
仁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禮是外在的表現,禮反映人們的仁德。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於核心地位。《論語·里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繫在一起,這已經是很高的定位了。而「一以貫之」更進了一步,明確以「忠恕」為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骨架。在另一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再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作為終生的行為準則,孔子標舉出「恕」為首選,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段重要的論述實為上述「忠恕」說的註腳:「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從積極面講,後者是從消極面講,合起來乃得全面。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國心理學家,以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該學說是一種基於優先滿足人類先天需求的心理健康理論,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內容
(1)生理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后,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