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今天,尼克松擲出迴旋鏢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國政治家,曾於1969年至1974年擔任第37任美國總統,1974年時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辭職下台的總統。
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他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博士已經對北京進行了一次秘密訪問,而他本人已經受中國總理周恩來邀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杭州以及上海,會見了毛澤東和周恩來,並簽署了《上海公報》。在公報中,兩國承諾會為外交關係的完全正常化努力。1978年,卡特總統在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國會同意的情況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由在台北市的美國大使安克志通知總統蔣經國。由於此舉並不符合傳統外交慣例,前外交部長錢復曾批評說這是無禮之舉。而同一時間美國國會也以壓倒性多數通過訂立《台灣關係法》,規定假使台灣安全遭受威脅,美國有義務協助台灣自我防衛,卡特也在稍後簽署該法案。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結束美國與中華民國的官方關係,美國與中華民國之外交工作轉由新設立的美國在台協會負責。
50年前的今天,仍處在冷戰的高峰時期,美國總統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訪問共產主義中國的權力中心——北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訪問不僅以一種在當時無可想象的方式改變了美中關係,同時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50年前的2月21日中午,在料峭春寒中,尼克松搭乘的專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街道的標語牌上寫著「打倒美帝國主義」等口號,這時候距離文革結束還有4年的時間。當時的中國和蘇聯之間已經出現了分裂。1969年,兩國圍繞珍寶島的歸屬問題爆發武裝衝突。這也導致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毛澤東將美國視為對蘇聯入侵威脅的潛在制衡力量。
而當時的尼克松在美國國內深受水門事件醜聞的困擾,對外他尋求孤立蘇聯並希望找到讓美國從血腥的越戰中全身而退的路徑。他希望,作為共產黨領導的北越的盟友,中國能夠在解決衝突中發揮作用。
迴旋鏢(Boomerang)是一種擲出后可以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飛回來的打獵用具,曾作為一些地區原住民的狩獵工具。其中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最為著名。迴旋鏢繞著弧形軌道飛行,它的旋轉軸垂直於它的飛行方向,在不使用其他的工具的情況下,以最短的時間飛出最長的距離。在政治學和社會學上,迴旋鏢往往形容擲出后飛回來打擊自己。
邁阿密大學政治學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說,美國總統把自己放在一種「懇求北京的位置」。中國官方媒體宣傳「繁榮的中國將是一個和平的中國」以及中國會是美國商品出口的巨大市場。
但這種情況大概要經歷幾十年的時間才會出現。而美國成為了中國商品的巨大市場,也從而推動了中國從一個貧困國家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主任楊大利評價說,尼克松訪華是「引領中國對外開放並隨後在全球崛起的關鍵事件」。
毛澤東去世兩年後,鄧小平開啟了一個經濟部分自由化的時代,創造了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和一黨專政結合在一起的混合體,一直持續到今天。
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使其軍隊得以大幅擴張,美國及其盟國則將其視為一種威脅。中國共產黨聲稱中國的軍隊尋求保衛其領土。然而,這卻包括試圖控制日本在東海和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聲稱擁有的島嶼,南海擁有全球重要的航道和自然資源。
中國軍方已派出越來越多的戰機前往台灣執行訓練任務,這也是中國與美國摩擦的根源之一。中國聲稱自治島嶼台灣是其領土主權的一部分。美國則向台灣提供軍事裝備,並警告中國不要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