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作者:謝盛友  於 2021-7-4 17: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欲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照片拍攝的是1939年納粹德國閱兵慶典期間,這一年正好是納粹元首希特勒的50歲生日,從而藉此大搞閱兵慶典,一為慶祝希特勒的生辰,二為向世界炫武。

納粹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一詞來源於納粹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納粹(Nazi)是由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er Sozialismus)抽取國家(National)的na與社會主義(Sozialismus)的zi而成。納粹黨顧名思義,是以族群而分的種族主義民族社會主義政黨。國家社會主義與納粹主義德文拼法一致,但國家社會主義由兩個單片語成,而納粹主義是一個單詞。兩者間之意識型態概念乃有所承接,後續之納粹主義是國家社會主義的一個政治實踐,但納粹主義的發展則失卻國家社會主義的多義性質,轉化成特質屬於政治與經濟上極端之意識型態。納粹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的不同點還包括,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包括了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並在政治上實現極端愛國主義和獨裁政治。

納粹主義並非一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納粹黨所奉行的國家統治政策和理念,包括一些政治觀點和具有宗教色彩的極端思想:種族主義、反共產主義、極權主義、神學主義、反猶太主義、反同性戀以及限制與其意識形態相反的宗教自由。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民族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利應由其一人掌握。由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自上至下按領袖原則來管理的政府,提倡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作為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運動意識思想,重集體尚權威武力。

納粹主義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宣揚種族優越論,認為雅利安人種為最優秀的、對人類進步唯一有貢獻的民族。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在意識形態方面,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歧視與之不同的民族。宣稱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主張世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實行對外侵略擴張,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民族世界霸權。

1930年代納粹主義的民族意識型態逐漸形成,成為特屬於政治與經濟上極端國家資本形態。它的極端型態體現在軍國主義和種族主義倆種並在政治上體現極端法西斯愛國主義和獨裁專制統治,是一個建立在高度壟斷的國家統制主義體制。本質上,民族社會主義的意識型態就是民族霸權主義。

德文Staatssozialismus一詞用來指稱納粹主義的經濟政策,儘管國家社會主義在納粹時期的經濟政策與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國有社會主義有很多的不同。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兩天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軍沒能抵抗住德軍的攻勢,而9月17日蘇軍又從東面侵入波蘭,10月6日,波蘭宣告滅亡。自戰爭一開始,英國便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這對於煤炭、石油和糧食等資源依賴進口的德國來說是不小的打擊。為了保衛德國與瑞典之間的鐵礦海運路線,1940年4月9日,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在4月底之前幾乎已佔領全境。同樣於4月9日德國入侵併佔領丹麥。

1940年5月,希特勒不顧一些高層軍官的反對,下令進攻法國及低地國家。低地三國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迅速被征服,而法國也很快戰敗,於6月22日投降。法國的迅速敗退在各國國內都引起轟動,希特勒的國內支持率進一步上升,德國國內也掀起一輪戰爭潮流。在佔領這些國家后,德軍違反《海牙公約》強迫當地企業為德軍生產軍需。淪陷國官員認為相較本國人民被送往德國進行強制勞動,這一選擇更能讓人接受。

征服法國后,德國繳獲大量的火車頭和車廂、武器以及銅、錫、石油和鎳等原材料。德國人強迫當地政府交出資產,滿足他們的經濟需求,而德軍的佔領費用,亦由當地的法國、比利時和挪威人出資。德國實施的貿易壁壘政策也導致物資囤積、黑市活動泛濫,使得經濟的未來發展出現不確定性因素。糧食供應不穩定,歐洲各地產量普遍下降,但不及一戰水平。希臘在被佔領的第一年,以及荷蘭被佔領的最後一年中都出現飢荒。

希特勒向新任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提出和平的倡議,被他拒絕。此後希特勒下令對英國皇家空軍的空軍基地和雷達站發動空襲,是為不列顛戰役,但德國空軍未能擊敗皇家空軍。1940年9月27日,希特勒和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建立軸心國。1940年10月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在德國的維也納仲裁裁決下獲得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兩國進一步向德國靠攏。10月末,希特勒意識到沒有制空權,對英國的入侵計劃無法實施,便下令對倫敦、普利茅斯和考文垂等英國城市發動大規模夜間轟炸。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宣戰,550萬軸心國軍隊向蘇軍發起大規模攻勢,代號為巴巴羅薩行動。此次行動的目的除了爭取希特勒宣傳的「生存空間」以外,更主要的是要摧毀蘇聯、獲取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對抗西方盟國。在國內德國民眾對此多持驚訝惶恐的態度,因為他們並不確定這場戰爭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德國是否能夠應付雙線作戰。

1944年6月6日,美國、英國和加拿大3國的軍隊在諾曼底登陸,開闢西線戰場。1944年7月20日,部分德國高官針對希特勒發起失敗的刺殺行動。此後,希特勒下令抓捕7,000人,其中4,900人被執行死刑。為挽回敗局,德軍發動阿登戰役,但未能獲得勝利,這也是德軍在二戰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1945年1月27日,蘇軍攻入德國本土。希特勒通過司法部長奧托·格奧爾格·提拉克下令,任何未準備好戰鬥的人都將立刻訴諸軍法處置,導致上千人被處決。儘管當地領袖響應希特勒戰鬥到底的命令,許多人還是在尋求向逼近的盟軍投降。希特勒還命令德軍在撤退時實施焦土政策,儘可能破壞所有的運輸站、橋樑、工廠等基礎設施,但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採取行動進行遏制,使該政策並未徹底落實。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柏林戰役開打,希特勒及部下則在元首地堡繼續進行指揮工作。4月30日,蘇軍距離總理府僅有兩個街區之遙,希特勒遂與妻子愛娃·勃勞恩在地堡中一同自殺,同日晚些時候蘇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並將蘇聯國旗插在國會大廈樓頂,象徵著納粹德國的軍事行動徹底失敗。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宣布向蘇軍指揮官崔可夫無條件投降。希特勒死後其大總統職位為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所接替,而總理職位則由約瑟夫·戈培爾擔任。戈培爾與妻子瑪格達於次日在殺死其戈培爾子女后一同自殺。在5月4日至8日期間絕大部分殘餘的德軍皆無條件投降。5月7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書》正式簽署,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戰後納粹德國大部分領土被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分別佔領至1949年蘇聯支持的東德和西方支持的西德分別成立,而納粹德國位於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等地的領土則被併入蘇聯和波蘭,當地的德意志人全部被遣返東德或流放至西伯利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9 14: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