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文人都夢想當國師

作者:謝盛友  於 2020-10-25 03: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中國文人都夢想當國師

請願網站「Change.org」近日出現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經濟國師」之一的中文大學深圳分校講座教授鄭永年的頭像和名字,指「鄭永年」向中央委員會、國務院教育部、清華大學發起請願書,號召網路聯署,呼籲將習近平的母校清華大學改名為「習近平大學」,不過,該請願聯署已下架。

根據奧地利國家檔案館(Österreichisches Staatsarchiv)資料,有人提議將格拉茨大學改名「希特勒大學」,該提案被當時的國家總理府拒絕(Antrag abgelehnt: Die Reichskanzlei beantwortet das Ansinnen der Universität Graz auf Umbenennung in „Adolf Hitler Universität「 abschlägig.)。

在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併后,格拉茨大學許多的教職員工被解職。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奧托·呂維(Otto Loewi)、維克托·弗蘭茨·赫斯(Viktor Franz Hess)和薛定諤 (Erwin Schrödinger)。

中國文人都夢想當國師

秦皇掃六合,平海內,建立集權的大帝國,離不開文人商鞅、李斯等的輔佐,只不過秦始皇太看重法吏,排斥文教,導致焚書坑儒,也斷送了自己的「萬世」基業。等到漢高祖劉邦重登大殿,無論儒法道陰陽諸家,都有了自己的生存之地。

《左傳》有人生三不朽只說,立功立德立言,都是文人的夢想,立功就是輔佐君王,南征北戰,立德就是待人接物,孝悌仁義,立言則是著書立說,吟詩作句。時代在變化,文人的夢想也隨之變化。但中國文人始終不變,始終放不下俗世,不甘願做隱士,不想出家,唐朝隱逸流行,但不過是「終南捷徑」,還是為了做官立業。第一夢為國師之夢。國師,古代智囊也。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勝於其他國家的一點就是文教治國,而不是靠武力治國,宗教治國,或者商業治國。既要文教,便離不開文人,而最高者,就是國師。國師者,傳道解惑,開宗立派,左右一國一朝的思想,他們不僅就具體的國家政策建言立策,更要從國家的意識形態鋪陳敘說,為國家的統治提供合法性。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可以說是一流的國師。秦朝的韓非子,以法家人性惡為秦帝國說法,漢代的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漢帝國奠定基礎。再比如,唐朝的韓愈,宋代的朱熹,王陽明,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帝王,但藉助著作的影響,卻堪稱一代國師。民國以來,國師也不少,康有為,梁啟超,張之洞,都想做清王朝改革的國師;戴季陶,陶希聖,堪稱蔣家王朝的國師。其他紛紛擾擾,各種主義學說到處兜售軍閥的,也不少。

我們這代人生來就挨餓,上學就停課;該讀書的時候,我們在修理地球;該出成果的時候,我們卻在嚐寒窗苦;該有作為的時候,我們必須養家糊口。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這樣的一個知識狀況,一點學問都沒有。鄭永年比我們多讀兩本書,多了二兩知識,竟然當上「經濟國師」 。

現代社會是以知識為中心的社會,知識分子掌握著知識的生產(學校)和流通(媒體)的核心樞紐。一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和人格類型基本是在大學奠定的,有什麼樣的大學,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媒體影響的是社會的現實,而大學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今天不少在大學裡面教書的知識分子,首先給學生的印象就是精神上支撐不起來,整一個俗人,斯文掃地,不是因為窮,乃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讀書人自豪的不是開什麼車,住什麼房,而是儒雅斯文的氣質。雖然今天的社會以權勢和金錢為中心,知識似乎已經貶值。但是,讀書人首先要自信,然後才會被別人看得起。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的社會,通常以人生代替宗教,過去儒家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人文化的知識分子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在功能上等同於西方社會的牧師,有拯救人的靈魂的職責。社會之所以對知識分子的墮落痛心疾首,格外關注,之所以對知識分子有特別的期待,乃是與中國社會的以人文代宗教的特點有關。雖然人文知識分子今天不再是社會的中心,社會精英也開始多元化,有科技精英、商業精英、權力精英、草根精英等。但即使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人文知識分子特別是大學的教授依然承擔著獨特的責任。

當中國讀書人試圖給君王上課的時候,當他總是在所有人面前擺出一副啟蒙者形象的時候,事實上他早已認為,他的知識,他的品德,他的見解,他的能力,早就已經在眾人之上,早就已經在君王之上。書生的傲慢,知識的狂妄,理性的自負在這裡可謂極大化。這種無所不在的人性論漏洞和知識論漏洞,均衡地存在於每個中國讀書人的心靈秩序之中,沒有人例外。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偉大的君王們,當他們需要知識分子的時候,他們會和知識分子握握手,吃吃飯,碰碰杯。當他們不需要知識分子的時候,他們就會把知識分子送到五七幹校送入監獄。

中國文人走不出歷史的陷阱,以至於所有人都在經年累月地重複自己的錯誤。不僅乞丐如此,皇帝也是他們的學生。當下中國最應該跪下來懺悔的人,就是中國文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慈林 2020-10-25 10:14
在中共眼中,知識分子只是利用對象,對它不利,一腳踩開,歷來如此。
回復 無上大魔 2020-10-25 16:04
謝先生,

我是德國的一位華人,最近在德國保守派雜誌Tichys Einblick上針對德國政治發表了長篇德文評論。我已經翻譯了中文版。您有空可以去看看。

https://big5.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346973&do=blog&id=328472&mobile=2

Tichys Einblick是針對德國保守派右派精英的政治經濟雜誌。該雜誌由 德國先總理Ludwig Erhardt基金會的主席Roland Tichy創立。作者包括前德國自由民主黨全國總裁Fritz Goergen,前聯邦部長,現任自由民主黨籍國會議員Frank Schäffler,現任基督教民主黨Klaus-Peter Willsch, 知名記者和出版社社長Albrecht Prinz von Croÿ 親王,德國自由民主黨總書記Nicola Beer等人。

因為擁有這些重量級的作者,雖然才建立不久,但Tichys Einblick雜誌網站目前的點擊量已經超過法蘭克福彙報這樣的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網站。

近前, 我在Tichys Einblick雜誌網站發表長篇文章,名為興國策,給德國保守派為中興德意志提供政策建議。文中,我以明朝歷史教訓為例,呼籲德國國家正常化,並且建議德國重新提倡愛國主義,重塑德意志國家認同。


興國策



以中華帝國的命運為例論德國未來維持富強的基本方針

作者
馬塞爾·朱


作者簡介:馬塞爾·朱生於1989年,13歲那年隨父母移民到德國,其父母都是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分別在德國和澳大利亞獲得博士學位,現在航空等行業做科研。馬塞爾·朱畢業於德國一家知名大學的數學系,現任歐洲一家大型機構的管理人員監控金融風險,曾參加歐洲央行,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和G7集團涉及金融政策的工作小組,業餘兼職德國一家大學的金融系博士生。 馬塞爾·朱在業餘兼任德國第一大黨基督教民主黨的地方領導(市委主席團成員)



當中華帝國統治半個世界的時代



讓我們回到1431年,宣德三年。那一年離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統領的軍隊將蒙古人趕出北京之後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朱元璋創建了自八世紀唐朝盛世結束以來最強大的漢族帝國:「大明」。

整個中華世界經過了契丹(統治幽雲),女真(統治中國北部)和蒙古人(全中國)的三次異族統治后重新統一在一個漢人帝國的旗幟之下。

15世紀初中華帝國大明王朝開始達到國力鼎盛時期。她控制的廣闊疆域從北方黑龍江寒冷的原始森林直到越南的熱帶雨林,從戈壁沙漠延伸到太平洋 。

公元1431年,載滿了27000多名官兵的帝國艦隊在大太監鄭和的統領下準備再一次遠渡重洋,揚國威於萬里之外 。起航的艦隊中有超過60艘強大的九桅「寶船」,長達120米,寬50米,是哥倫布27米的「聖瑪麗亞」號大小的4倍多。90年後,歐洲的全球統治時代才開始。

那時候,擁有世界領先的大炮和槍械技術的大明水師已經在中國人的已知世界中航行了六次。

而明軍已將從印度尼西亞到東非的三十個國家置於中國皇帝的宗主統治權之下。

在出航前夕,大明水師官兵在紀念碑上豎立了一座豪氣萬千的紀念碑,碑文中寫著「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迂腐和教條主義為沉淪之始


自明朝開國以來,帝國一直由文官統治和管理。以此同時,他們也構建了中國當時的上層建築,因為他們都出身於儒生士大夫階層,而根據當時的盛行的觀念來說,「萬品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此這些半輩子只研究古籍經典而和當時大眾生活嚴重脫節的讀書人只要中舉就能進入文官行列,並且統治面積等同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大小的行政區。、

這些精英一步步掌控了大明帝國大多數的政治權力。到了16世紀末,即使大明皇帝面對文官集團的力量也是無能為力。比如明朝萬曆皇帝就是因為無法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壓過文官集團,而為了抗議幾十年都不上朝。

這些文官們不僅僅控制了大多數政治權力。他們通過發表文章和他們超群的社會地位而幾乎壟斷了社會的輿論。於是他們定義的道德才是道德。他們口中的民意才是民意,他們確認的良政才是好的政治。

因此,文官們都成為了輿論領袖,並將所謂的道德作為一種政治標準。

同時帝國的福祉和王朝的穩固往往並沒有被文官們放在政治考慮的第一位,而是是否和他們的道德教條以及特殊利益-即其家庭和政治團體的利益-達成一致。


比如,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免除任何納稅義務。這導致許多農民都想成為有功名的士大夫的佃農而免於徭役。這就使得有功名的儒生快速成為大地主,並與權力緊密相連。

同樣,富有的商人也不得不通過行賄使自己處於官員們的庇護下,從而只需繳納很少的稅賦。
每次皇帝試圖對大地主或富商提高徵稅,都會因文官集團的全面反對而失敗。他們把這說成是不道德的,而這居然被廣大人民看做親民之舉而得到讚美。在市民們雷鳴般的掌聲中,皇帝派遣徵稅的太監在遭到滿街毆打併被趕出城鎮。

到最後,無權無勢的貧農們不得不承受著帝國愈加沉重的負擔。他們就像幾千年來的那樣一直忍受著剝削,直到無可忍受。


文官統治階級的迂腐和道德教條最終將使中國付出慘重的代價。



中華帝國一步步跌入深淵



明帝國建國兩百多年後,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東亞的小冰期時代給中國帶來了毀滅性的作物歉收和飢荒。農民們揭竿而起,蔓延到了全國各地。他們席捲了數十萬人並摧毀了大片地區。同時,帝國周邊各處也是烽煙四起。大明與她朝鮮半島上的附屬國李氏王朝的聯軍在壬辰戰爭中付出極大傷亡后,剛剛一起驅逐了侵入朝鮮半島的數十萬日本武士。尚武的滿洲部落看到東北地區的大明戍邊部隊經過常年對日作戰而變得虛弱時,發現自己反叛大明的良機已到來。而此時在內地正遭受飢荒和起義的打擊的大明在和,又在對抗滿州人中遭遇了多次毀滅性的軍事失利,以致滿州人叛亂之後沒幾年就已經佔領了關外大部分省份和地區。



1636年,滿洲大汗黃台吉加冕稱帝,建立大清國。這也就顯示了滿州大汗征服中國的野心。根據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清」這一字象徵著「水」,而水應能撲滅象徵大明的「火」。

鑒於局勢的嚴峻性,明朝崇禎皇帝被迫試圖和滿洲達成停戰協議,以便集中全國僅剩的軍力於朴滅國內的流寇。但是,由於文官集團的反對,皇帝的計劃很快就失敗了。這些文官以道德為由斷然排除了任何與「東虜」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在這些滿口的道德的士大夫的公開壓力下,崇禎皇帝不得不將他的兵部尚書作為替罪羊處決了,此人曾被皇帝親自委託與滿洲人進行和平談判。

為對付國內外敵人提供財力,明庭大幅度提高了的稅賦偏偏落在了帝國最貧困的群體身上: 廣大貧農。於是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農民加入流寇大軍。而戰爭的持續又使得帝國的財政不斷惡化。於是明帝國被越戰越強的流寇和野心勃勃的滿族人前後夾擊,最後轟然而倒。



最終,在瘟疫席捲了大部分京師守軍后,首都北京落入了流寇手中。不久之前,崇禎皇帝最後一次嘗試是將首都遷往帝國相對安全的南方。但此計劃在文官集團的激烈反對下胎死腹中。最後一切都晚了。


在最後一位忠誠太監的陪伴下,崇禎帝弔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樹上。


以此同時,大多數高官跪倒在北京新的主人面前,希望在新的朝廷能繼續享受高官厚祿。


永恆之牆和紅龍的隕落


在抵達東亞的權力中心后,被勝利沖昏頭腦的農民軍領袖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們並沒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並爭取獲得投降的前明降官的支持。相反,他們急著享受眼前已經是囊中之物的戰利品。因此,他們馬上著手沒收京師里的降官和富商的財產。當明朝關寧軍總兵吳三桂得知他的家族在京師被抄家以及他的愛妾陳圓圓被一位叛軍將領霸佔之後,他向滿洲人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並臣服於了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有著全中國最先進火器的前明關寧軍和十萬餘滿清八旗組成了當時東亞最強悍的軍事力量。他們很快就擊敗了農民軍,佔領了北京,並開啟了滿清對中國268年歷史的異族統治。


其實那時大明還有機會翻盤,假如南方的大明官軍能在清軍入關后能立刻和農民軍結盟共同抵抗滿清的入侵。然而,大明和農民軍的同盟再次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原因是「官」和「賊」不可謀。相反,由於崇禎帝直系親屬全部陷在北京,明朝的殘餘勢力很快就陷入了關於皇位繼承人合法性的內部衝突,甚至自相殘殺。明庭與農民軍之間的聯盟只在局勢已經幾近潰敗的時候才形成。但那時候已是為時太晚。


在這裡,政治被道德化的致命影響再次顯現出來。在明朝文官的統治下,道德教條和特殊利益超出了國家社稷的利益。紫禁城的廟堂上充斥著互相以各種道德標準攀比的政治表演者,卻沒有能力攔狂瀾的實用良臣。漢人最後一個帝國的滅亡已是定局。

在被許諾財富和王侯頭銜的前明文武官的幫助下,清軍僅用了20多年就制服了整個中華帝國。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和他信仰基督的太子君士坦丁(以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命名)被請軍俘虜並處決后,漢人最後一個帝國終於滅亡。而同樣信仰基督的大明孝剛匡皇后(西方名亞納)寫給羅馬教皇的呼救聲緩緩消失在梵蒂岡冰冷的大廳里。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 中華文明的斷裂


清軍入關不久后,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發布了一項法令。根據該法令,所有漢族男子必須剃髮易服,留滿洲式的辮子(大部分頭髮被剃光),並且穿戴滿州服飾。違者格殺勿論。但漢族和其他漢化東亞人兩千多年的傳統服裝是漢文明和漢人身份認同的核心之一。此外,根據儒家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蓄髮象徵著孝道。這就是為什麼剃髮和紋身是漢人自古而來的禁區。因此,滿洲統治者剃髮易服的法令遭到了漢族人的強烈反抗。為了消滅漢人的反抗意志,清軍採取了最嚴酷的鎮壓屠殺手段。

剃髮令的座右銘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有記載稱滿洲將領令剃髮師背著擔子在街上巡視,看見蓄髮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強行剃髮,稍有抵抗,就當場殺掉,把頭懸在竿子上示眾。

辮子和滿洲服飾成為漢人服從滿人統治的象徵。中國人的外貌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永久改變了。據清初記載,前往朝鮮和日本的漢人在看到那裡的人民的外貌和服飾時深深地感到羞恥,因為朝鮮人和日本人早在一千年多前就採用了漢人服飾。從外表上看,這些漢化的朝鮮人和日本人顯然比清人更像「中國人」,而從服飾和髮型上看,清代中國人看起來更像屬於游牧民族的滿人或蒙古族。日本和韓國的儒家學者以此而將自己的國家視為中華文明的真正繼承者。


中華的恢復與紅龍的歸來

儘管絕大多數中國上層階級在清軍入關后已屈服於滿州人的統治,並通過科舉等機制將自己視為國家統治機器的一部分,但清帝國在整個清代都存在著反清活動,尤其在中國南方。那裡有不少反清人士組建了一系列的秘密組織。這些秘密組織原來的宗旨是反清復明,重建中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組織被稱為「洪門」。

在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殉國242年後,一位中國醫生在火奴魯魯的美利堅的土地上加入了洪門,發誓要推翻滿清統治恢復中華。他的名字叫孫文,在西方也被稱作為孫逸仙。

八年後,他的革命運動結束了滿人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東亞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滿清的青龍於是被民國的火龍推翻。


中國人切斷了自己的辮子,重新獲得了自由。



癱瘓中的聯邦共和國

中國明朝滅亡三百多年後,位於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再次面臨著與當年中華帝國相同的基本問題。強調「政治正確」至上的道德化政治風格已經遍及德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政治領域,使德國政壇在這些政治領域的討論和決策幾乎陷入癱瘓。其中,內政和外交政治的道德化對德國的未來和前途具有特別深遠的影響。



過時的價值導向政治


在德國的外交政策中,政治道德化在所謂的「價值導向」的外交政策中以及德國缺乏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決心方面尤其明顯。

在「價值導向」的外交政策中,人權是外交政策關係的基礎和準則。按照這項外交政策的標準,人權問題甚至比維護國家利益更為重要。同時,該政策的支持者認為,如果德國政府積極推動將三權分立的西方政治模式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並將其視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則將最有利於德國的利益。


然而這些人忘記了一點,那就是西式法治,民主和民權是西方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啟蒙運動和工業化以及相關的社會進步的結果。各種各樣的社會歷史因素,例如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遺留的傳統,貴族和教堂對皇(王)權的限制,以及通過經濟發展而形成的主導社會的中層階級,這些都催發了西方現代民主國家的形成。

當然,非西方國家也能形成穩定的民主體制,但前提是這些國家擁有廣大的中產階級和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私營經濟,社會高度世俗化並且穩定。例如,日本和韓國就建立了穩定的民主政體,而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都在戰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盟國-美國的影響,並且由於巨大的經濟成功和主導經濟的私營部門的發展而使其穩定的民主政體成為可能。

因此,前瞻性的德國外交政策會仔細權衡干預非西方國家的內政,而謀取在這些國家建立西式民主制度是否真正符合德國的利益,或者與德國的利益背道而馳。


無論如何,西方目前只能對小國和弱國實施有效的價值導向政策。但是,西方世界對諸如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批評實際上只有象徵性的意義。

其實價值導向政策的支持者忘記了此類外交政策是冷戰的結果,當時兩個意識形態上不同的強權集團相互對立,各自試圖在世界其他地區推廣其國家社會模式。在21世紀,意識形態在非西方大國中逐漸淡出其政策重心。今天,俄羅斯等非西方大國都沒有將傳播國家模式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相反,他們都奉行強硬的利益政策,以增強國家利益並維持其內部政治力量平衡。



在冷戰結束后西方世界幾乎獨霸天下的那十幾年,西方可能在能夠有能力讓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當時冷戰剛結束,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陷入了動蕩。而在俄羅斯等國重新崛起成為大國的今天,德國這樣高度道德化的外交政策不僅僅在結果上是無效的,而且和德國的國家利益相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價值外交政治不再起任何作用。但是,它應該在利益政策的框架內或作為其補充。例如,西方可以通過強調共同的價值觀,來加強西方國家內部的團結。這樣做也符合這些西方國家的利益,因為很多西方小國作為個體在國際舞台上往往沒有太大的重量。而當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時,這種政策就會損害西方國家的利益。


因此德國必須得改變目前以價值觀主導外交政策的局面,奉行以利益為主的外交政策。德國只有在加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價值政策才能對其利益進行補充。然而,目前德國在外交政策上還是以康德的命令式的價值政治作為其外交政治的基石。根據這一原則,國家利益甚至得被置於道德之後。而正因為德國這一道德價值觀為主導的外交政策,德國近年來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將自己孤立在歐洲,而且還因為錯誤的將西方世界價值和道德與左派政治價值觀等同起來,而疏遠了很多其原本的盟友,包括美國。

軟弱的外交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問題在於她缺乏決心採取必要的強權手段來維護其利益。而德國目前的主流媒體普遍左傾。這些滿嘴都是政治正確的左傾媒體將任何形式的西方強權政治都標記為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與其作鬥爭。



然而這些左派媒體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在幾乎所有非西方國家中,那裡的人民並不把本國的以利益為主的強硬外交政策看作為一個應該受譴責的事。相反,那裡的人民都理所當然地期待他們的領導人採取強硬的手段來捍衛本國的利益。在世界上大多數非西方國家,甚至「民族主義」一詞也具有一定正面意義。在西方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德國,民族主義一詞往往與兩次世界大戰直接聯繫在一起。然而非西方國家的人民往往會會把本民族的民族主義視為本民族獨立和強大的必要前提。



尤其是聯邦德國因為其二戰的歷史所以一直堅持和平主義的立場,並始終避免本國表現任何形式的強權示威,或試圖把強權示威納入於各種國際機構或平台而達到其外交目的。


儘管鑒於納粹的滔天罪行,德國這種和平主義立場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從兩德統一以來,這種立場已經完全不符合德國統一后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的身份和其在西方聯盟里的地位。同時,這種立場和德意志國在其未來的生存能力發生衝突,尤其是在其他的列強在多級時代把本國的利益最大化作為最高目標並大力為此鬥爭的二十一世紀今天。


事實證明,自德國統一以來,柏林共和國的建制派未能使德國發展為成熟的歐洲領導大國,以履行其隨著統一而國力增加所帶來的新責任,而且未能在政治和文化上重新塑造和定位聯邦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實際上成為了大國,卻不知道或不願意像大國一樣為之承擔責任。

\


然而,聯邦德國和平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對強權政治的自我束縛和限制,對於像德國這樣的經濟強國和歐洲大國來說幾乎是一種政治奢侈,而聯邦共和國之所以能在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享受這種政治奢侈是因為她被美國領導的北約軍事聯盟保護著,故聯邦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時往往能依靠西方國家聯盟的支持而所實現自己的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和亞洲迄今能基本上能維持和平主要是基於以下事實:一方面,所有西方工業化大國和日本都融入了西方聯盟,另一方面,西方和其他相互競爭的大國(尤其是中國,俄羅斯)通過相互核威懾而幾乎不可能發生大戰。



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聯邦德國通過自己屬於西方陣營的關係而能享受和平,並從中受益匪淺。故,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她能夠主要專註於自身的經濟發展。而德國數十年來之所以一直能夠在國際舞台上以「充滿慈悲的乾淨紳士」的身份出場,是因為她可以將那種不受輿論歡迎的軍事和非軍事強權示威的「臟活」留給美國人,英國人和法國人。然而,作為北約和西方國家聯盟的一員,德國在對非西方世界面前維護其國家利益時極大的收益於其他西方大國的強權示威。

德國缺乏使用其強權措施-或表現出所謂「不友好的面孔」-的意願意味著德國比其他主要西方大國更加迫切地依賴國際機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聯邦共和國的政治決策者非常清楚德國這種權力缺陷。但是他們沒有努力使德國外交正常化和承擔責任,而是繼續致力於深化和加強國際機構,尤其是是歐盟的政治一體化,以便能夠將強權政治的責任轉移給這些國際組織或跨國聯盟中。然而,德國的決策者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大多數其他國家主要將國際機構和跨國聯盟僅僅視為擴大和加強其國家利益的手段,並且在必要情況下把國家利益凌駕於其他一切之上。

德國政壇和主流媒體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希望歐洲認同能完全代替其德國身份認同,而在內心裡將歐盟看做為一個超越民族的國家看待。故,一旦德國國家利益和歐盟利益發生衝突,德國的建制派寧願犧牲本國的利益。以此同時,大多數其他歐盟國家都不準備為歐盟犧牲其國家利益或將其國家利益簡單的等同於歐盟的利益。

德國這種在歐洲特殊的國策的立場的後果只能是,德國在歐盟一級的核心利益不斷被忽略,而造成德國普通民眾對歐盟的反感和排斥也越來越強。

德國對西方聯盟和國際機構的依賴也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德國不知道如何獨自捍衛其涉及生存的根本利益。

德國的強權和利益政策的缺乏在2015年以來一直持續的難民危機中尤為明顯。在如何制止難民移入這個棘手的問題上,北約既並沒有為德國作決策也沒有替德國採取措施。而歐盟,也未能有效地保護其外部邊界。聯邦德國的領導層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自行作出決策。而結果是默克爾總理下令打開國境,讓難民無限制的湧入。有人說,德國打開邊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默克爾想避免媒體在德國關閉邊境的情況下製作不利於她選舉的「醜陋的圖畫」。最終,中歐和東歐的小國(匈牙利,奧地利等)為維護本身國家利益所作的努力最終導致了難民潮巴爾幹路線的封鎖,而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有效的遏制了移民危機。

這種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把接納難民看作為人權問題,而被置於德國的內部穩定之上)和德國強權政治的缺乏的結合讓德國外交政治走入死胡同,並至今都沒走出來。



失敗的移民政策



政治道德化和情感化使得聯邦德國的政治決策者在移民和融合政策上幾乎是束手無策。

在早期的文章中,我已經從分析了德國為什麼不能成為移民國的原因。一方面,這是由於德國的民族認同源於其悠久的文化歷史,而並非源於移民。這就是德國與典型的移民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或澳大利亞)本質不同的地方。與典型的移民國家相比,德國今天的繁榮富強不能歸因於來自其他文化圈的移民,而得歸功於德意志民族累計幾百年來的成就: 自啟蒙運動以來德意志民族的創造力以及由此而來的現代工業。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德國一直是科學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國家之一。儘管德國的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然而西德大多數工業設施仍然完好無損。此外,德國戰後仍然擁有大量的優秀人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技術工人和工程師)重建德國。故,只要戰勝國沒有阻礙德國的重建,二戰後聯邦共和國的經濟騰飛只是個時間問題。結果,戰爭結束僅幾年後,聯邦德國就達到了戰前的繁榮和現代化水平。在非歐洲移民大規模移民德國之前,德國已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先進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此外,德國因為語言上的獨特性,來自於千年歷史的身份文化認同以及其福利國家的體制,與典型的移民國家有著根本的不同。世界上高技能的人才大多會說英語,但不會說德語。因此,大多數高技能的頂尖人才沒有理由會選擇德國作為移民目的地,而不是移民到說英語國家。這些英語國家本身就大多是移民國家,並且已經擁有龐大的高技能人才兩大來源國中國和印度的移民社區。此外,高收入的專業人才本身也不依賴社會福利體系。因此,他們往往傾向移民往低稅率,高收入的國家,而不是去德國那樣的高稅率的福利國家。

總而言之,德國因德語的獨特性和她福利國家的機制對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素質的人才來說絕不會是首要選擇。即使德國制定再慷慨的移民法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這一點從德國近年來的移民數據當中得到了證實。既雖然德國對高學歷專業人才的移民門檻已經遠遠低於美國等傳統移民國家,歐洲之外的高技能人才移民德國的人數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


德國很多政治和媒體的建制派人士希望通過難民政策和新移民法從非歐盟地區獲得技術工人的人力資源。但這種途徑並不會成功。1960年代時期,德國曾從土耳其招募百萬土耳其工人來德國工作,以填補德國工業的人力需求。但德國經濟現在的情況已經和1960年代截然不同。1960年代時期,德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其製造業佔全國民經濟比例的大多數。

然而今天德國製造業的比例已經大幅萎縮,而服務業已經佔據德國經濟產業的大部分。今天德國的大多數空缺崗位來自高度專業化的服務業,並且需要專業技能和良好的德語水平。很多簡單的工作要麼通過自動化已經被機器所代替,要不已經被轉移到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相反,因為數字化和自動化的迅速發展,德國現有的很多崗位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而被人工智慧所代替。因此德國本土的數以百萬計的員工在未來是否能保住飯碗尚是難題,如何能給百萬低技能的移民提供新的崗位? 除此之外,德國的勞工市場對歐盟境內所有的勞動力都是開發的。所以通過移民法或難民政策來增加非歐盟移民的辦法根本不是增加德國競爭力的良策,也不會解決德國經濟轉型的問題。

因此,德國應該採取一個國家利益為基礎的移民政策,同時不得改變德國相對單一的民族結構或危害福利國家的社會模式。

德國當前最重要的不是吸收移民,而是應盡一切可能將自己國家有才華的人才留在國內。因為德國早已不僅僅是低技能移民嚮往的移民國,而更是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國。在過去幾年裡,大批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離開了德國,選擇移民高收入/低稅收的國家,例如美國,澳洲,瑞士。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德國就不應該接納有技能並願意融入德國社會的移民。但目前非歐洲移民通過工作簽證和藍卡的種種現有移民機制完全有足夠的機會來德國就業並移民德國。

只要德國能維持其當前的社會模式並使其可持續發展,她將能夠吸引一批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才和一些喜歡生活在福利制度中或喜歡德國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非歐盟人才。雖然德國永遠都不會是大多數非歐盟人才的首選,但起碼會有一些外國人才會來德國工作和定居。



倘若德國毀壞了自己的傳統強項,例如其福利體系和相對安寧穩定的社會制度,那麼這個國家最終會喪失對最後一個非歐盟國家人才的吸引力。

因此,德國目前的移民政策,既大多數非歐盟的移民通過申請難民途徑而不用經過德方任何簽證檢查,不用任何語言和專業技能來到德國定居,從理性的從德國國家利益角度是無法解釋的。相反,目前的移民政策就是德國把道德和價值觀置於政治行為標準,和其他的務實政策選項被視為禁忌的結果。但這樣的政策的最終將破壞德國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的基礎。

現在我們可以聊聊移民融入政策成功的前提。德國的許多政客將衡量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標準僅僅包括德語和專業上的成功。毋庸置疑,這些因素是移民融入德國社和的必要先決條件。但是,融入的前提也應該包括移民須完全認同其新的家鄉,並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會為其新的家鄉的國家利益而效力。如果移民應該選擇入籍其新居住國的國籍則尤其如此。從長遠來看,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其數百萬新公民的忠誠屬於其他的國家。


來自美國或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的經驗顯示,移民接受國只有在給移民提供一個全新的強烈的國民身份認同的情況下,移民融合新的國家才能成功。例如,美國要求移民在入籍的同時宣誓放棄對其原籍國的忠誠,並要求新移民的忠心毫無保留的屬於美國,即使原籍國和新祖國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以此同時,美國等移民國家也會毫無保留的把新移民看做國族的一員。


愛國主義是每個移民國家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移民社會奠定基礎。在這些國家,所有公民都須認同共同的國家並為她的繁榮而奮鬥。只有這樣,一個移民社會才能將不同血統的公民鏈接在一起,組成一個共同的國家。

而當今的德國社會卻否認和邊緣化德意志國家認同感,這也使得德國社會無法給新的移民提供一個新的德國國民認同感。因此,遠離他鄉的移民主要在他們的原籍國或在他們帶來的宗教,文化或族裔當中尋求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樣,移民從原籍國帶來的國家,民族和文化認同感往往在異鄉,也就是在德國不斷的得到加強。因此他們根本沒法真正融入德國。這樣的結果是一個具有數百種不同國家文化民族認同,並無法相互融合的國族。而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社會早晚會從內部撕裂而瓦解。


因此,成功的移民融入政策的前提是德國主流社會恢復自己的國家國族身份認同:尤其是重新提倡並宣揚德國歷史上積極的,正面的部分和形象。只有在德國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恢復健康和正常的情況下,德國才能給移民提供一個正面的德國形象,並且給那些願意放棄自己原有的國家國族認同的移民提供一個新的,德意志國族認同身份。

承擔歷史責任不僅意味著要對前幾代人的罪行負責,而且還意味著要維持社會在未來的長期穩定,以使社會不致分崩離析,最終陷入混亂和瓦解。而我們知道從混亂之中出現的往往是極權主義。到時候就一切晚矣!




德國正常化是未來德意志繁榮富強的前提

在近四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有過八十多個王朝。

一個王朝建立於數以百萬計的死者身上。王朝初建時往往蓬勃發展出現盛世,但她逐漸會被各種社會問題和特權階級的腐敗所侵蝕而最終走向消亡。


中國歷史上只有少數的王朝可以持續兩百年年以上。在這幾些王朝中,總會出現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通過採取明智和務實的政策來力挽狂瀾,重新復興衰敗中的帝國。即使這意味著他們要打破以前的王朝統治教條和意識形態。這樣的王朝復興被中國人稱此為:「中興」。

德國只有在相關政策領域全面改變政策-從一個道德和教條驅動的政策變為務實和利益導向的政策- 才能長期維持她的繁榮和富強。


換句話說,德國能否長期保持繁榮和先進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德國內政和外交政策的正常化。這意味著兩點。第一,一個在西方陣營中紮根的德國自然可以像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一樣追求務實和強權政治,以維護其國家利益。第二,德國可以正常的對待自己的國家和國族認同,並且以其社會穩定和人民需求的角度制定移民政策。此外,一個法治民主的聯邦德國的未來也將取決於德國政壇能否成功打破那些過時的政治教條,並引入適合當前世界局勢的新的政治基本原則。

一個牢固地融入西方國家聯盟的強大德國將為整個歐洲和西方國家帶來福音。相反,一個位於歐洲中心而陷入社會動蕩和經濟文化衰落之中的德國也必定會被其鄰國排斥恐懼。


只有一個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同時又能懷有過去的德國,才能在未來的風暴中維持其繁榮和富強。



德文原文:



https://www.tichyseinblick.de/kolumnen/aus-aller-welt/grundsaetze-zur-zukunftsfaehigkeit-deutschlands-am-beispiel-des-schicksals-des-chinesischen-imperiums





Tichys Einblick德國讀者回饋



tfritz: 這是我多年來看過的對德國以前和現在政治最好的分析!深度挖掘,預測遙遠的未來,包括所有方面的分析,真是天才!我都能跪下了。我長期以來想到的,卻無法這樣清晰描寫的,在一篇文章里!我敬佩您!


The Saint: 非常偉大的文章。可惜的是默克爾這樣的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會說什麼"中國的長城也沒有拯救中國」。


Ananda: 尊敬的朱先生,您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上了一課精彩中國歷史課!但您對德國政治評價的還是太輕了。



Gabriele Kremmel: 謝謝您寫了這篇讓人震撼的文章,為此我為您致敬!這篇文章非常冷靜的分析了目前德國的災難。



Thomas Hellerberger : Marcel Zhu 不經常為Tichys Einblick 寫文章。但每次他寫的文章都是精彩的政治亮點!就像這一篇。



Hoffnungslos: 親愛的朱先生,非常感謝您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也非常感謝您非常精確的對默克爾治下錯誤的政策的分析!我也不覺得目前德國的政策是符合德國人民的利益的。您非常正確的強調了德國移民政策在未來的失敗。



Hanspeter Moesch: 朱先生,特別感謝您的文章!您的知識讓人驚訝,真的是一個思想上非常有意思的回顧!這篇文章出類拔萃,值得一讀!

IJ: 非常感謝,朱先生。這篇文章很長,因為其分析的深度這篇文章與那些淺薄的娛樂文章完全不同。它是我多年來讀過的最好的,引發了再次捐助Tichys Einblick的意願。因為德國目前膚淺的,道德化的新聞界,都沒有能發表這類高質量分析文章的媒體。



Bummi:非常棒的文章!這些關於人權的道德化廢話讓人無法再認真對待。這些都是那些遠離事實的政治家的瘋想。



Memphrite : 一篇極好,豐富的文章!特別是中國歷史的背景。對我來說中國是非常有意思的國家之一。她是最古老的國家和文化圈。她在羅馬帝國的時候已經繁華。她有很多黃金和黑暗的時代,而在150多年的衰退後現在她又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在所有的危機當中中國都保留了它的文化認同!



Gracian: 感謝您的文章!我非常喜歡!



Teanopos : 一篇文章漂亮的文章!謝謝!您,朱先生,是一個成功融入的例子。您很可能都為此不需努力。您13歲來德國的時候可能都不需要改變多少習慣,因為這個國家和您之間沒有什麼石器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您在這裡永遠受到歡迎!我希望您能一直留在這裡,這個國家需要像您那有能清晰思考的人! 比任何什麼都需要!總體來說,這個國家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理性。這個國家在這些所謂的精英的領導下在所有政治領域已經完全離開了正軌。



Gast-auf-erden :朱先生,您為什麼不去帝國大廈在那裡演講,讓那些所謂的精英們半張著嘴聽聽中國歷史? 德國統一后我和其他一位大學同學去中國長途旅遊。那時候我們是中國人看到的第一個老外。在中國北部一個小城市幾百個中國大學生都想從我們那知道西方是怎麼樣的,德國是怎麼樣的。我從來沒遇到過那麼多人想聽我說話。這已經多年過去了。現在所有都逆轉了。謝謝您關於中國的歷史課!



Marcel Seiler: 朱先生,謝謝您的文章!我完全同意您。我們真的可以感到幸運,能有您這樣的移民。德國也可以感到自豪,能讓您這樣的人和作者留在德國。



Menschenfreund:
感謝您提供這篇內容豐富的文章。 和中國歷史的類比對德國人來說可能非常有啟發性。 是因為今天如此多的德國人被蒙蔽或毫無顧忌地適應了當權者的時代精神。總而言之,無論是馬基雅維利,修昔底德,孫子還是尼采,都可以讓德國人從歷史智慧中學到很多東西。 但人們必須靜下心來並努力學習。現在這些都是亞洲人民的美德,但這些曾經也是德國人的美德。要是希望它們再次在德國被發揚,就已經算是「右派」了嗎?



Teufelskralle :這篇文章應該成為每個聯邦議員和其他議員,甚至包括所有政治人員的義務教科書!




Dodo: 我覺得中國明朝和德國的比較很有原創感。我基本不了解中國歷史。因此我想讀這篇文章。我絕沒想到這篇文章居然是這樣一篇正確和深度的分析!這篇文章不僅僅精確的描寫了德國目前的位置。它還指出了是什麼錯誤把我們帶到目前的處境。看過分析后就能明白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希望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秘密知識,而被廣泛傳誦。
回復 無上大魔 2020-10-25 16:04
謝先生,

我是德國的一位華人,最近在德國保守派雜誌Tichys Einblick上針對德國政治發表了長篇德文評論。我已經翻譯了中文版。您有空可以去看看。

https://big5.backchina.com/home.php?mod=space&uid=346973&do=blog&id=328472&mobile=2

Tichys Einblick是針對德國保守派右派精英的政治經濟雜誌。該雜誌由 德國先總理Ludwig Erhardt基金會的主席Roland Tichy創立。作者包括前德國自由民主黨全國總裁Fritz Goergen,前聯邦部長,現任自由民主黨籍國會議員Frank Schäffler,現任基督教民主黨Klaus-Peter Willsch, 知名記者和出版社社長Albrecht Prinz von Croÿ 親王,德國自由民主黨總書記Nicola Beer等人。

因為擁有這些重量級的作者,雖然才建立不久,但Tichys Einblick雜誌網站目前的點擊量已經超過法蘭克福彙報這樣的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網站。

近前, 我在Tichys Einblick雜誌網站發表長篇文章,名為興國策,給德國保守派為中興德意志提供政策建議。文中,我以明朝歷史教訓為例,呼籲德國國家正常化,並且建議德國重新提倡愛國主義,重塑德意志國家認同。


興國策



以中華帝國的命運為例論德國未來維持富強的基本方針

作者
馬塞爾·朱


作者簡介:馬塞爾·朱生於1989年,13歲那年隨父母移民到德國,其父母都是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分別在德國和澳大利亞獲得博士學位,現在航空等行業做科研。馬塞爾·朱畢業於德國一家知名大學的數學系,現任歐洲一家大型機構的管理人員監控金融風險,曾參加歐洲央行,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和G7集團涉及金融政策的工作小組,業餘兼職德國一家大學的金融系博士生。 馬塞爾·朱在業餘兼任德國第一大黨基督教民主黨的地方領導(市委主席團成員)



當中華帝國統治半個世界的時代



讓我們回到1431年,宣德三年。那一年離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統領的軍隊將蒙古人趕出北京之後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朱元璋創建了自八世紀唐朝盛世結束以來最強大的漢族帝國:「大明」。

整個中華世界經過了契丹(統治幽雲),女真(統治中國北部)和蒙古人(全中國)的三次異族統治后重新統一在一個漢人帝國的旗幟之下。

15世紀初中華帝國大明王朝開始達到國力鼎盛時期。她控制的廣闊疆域從北方黑龍江寒冷的原始森林直到越南的熱帶雨林,從戈壁沙漠延伸到太平洋 。

公元1431年,載滿了27000多名官兵的帝國艦隊在大太監鄭和的統領下準備再一次遠渡重洋,揚國威於萬里之外 。起航的艦隊中有超過60艘強大的九桅「寶船」,長達120米,寬50米,是哥倫布27米的「聖瑪麗亞」號大小的4倍多。90年後,歐洲的全球統治時代才開始。

那時候,擁有世界領先的大炮和槍械技術的大明水師已經在中國人的已知世界中航行了六次。

而明軍已將從印度尼西亞到東非的三十個國家置於中國皇帝的宗主統治權之下。

在出航前夕,大明水師官兵在紀念碑上豎立了一座豪氣萬千的紀念碑,碑文中寫著「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迂腐和教條主義為沉淪之始


自明朝開國以來,帝國一直由文官統治和管理。以此同時,他們也構建了中國當時的上層建築,因為他們都出身於儒生士大夫階層,而根據當時的盛行的觀念來說,「萬品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此這些半輩子只研究古籍經典而和當時大眾生活嚴重脫節的讀書人只要中舉就能進入文官行列,並且統治面積等同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大小的行政區。、

這些精英一步步掌控了大明帝國大多數的政治權力。到了16世紀末,即使大明皇帝面對文官集團的力量也是無能為力。比如明朝萬曆皇帝就是因為無法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壓過文官集團,而為了抗議幾十年都不上朝。

這些文官們不僅僅控制了大多數政治權力。他們通過發表文章和他們超群的社會地位而幾乎壟斷了社會的輿論。於是他們定義的道德才是道德。他們口中的民意才是民意,他們確認的良政才是好的政治。

因此,文官們都成為了輿論領袖,並將所謂的道德作為一種政治標準。

同時帝國的福祉和王朝的穩固往往並沒有被文官們放在政治考慮的第一位,而是是否和他們的道德教條以及特殊利益-即其家庭和政治團體的利益-達成一致。


比如,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免除任何納稅義務。這導致許多農民都想成為有功名的士大夫的佃農而免於徭役。這就使得有功名的儒生快速成為大地主,並與權力緊密相連。

同樣,富有的商人也不得不通過行賄使自己處於官員們的庇護下,從而只需繳納很少的稅賦。
每次皇帝試圖對大地主或富商提高徵稅,都會因文官集團的全面反對而失敗。他們把這說成是不道德的,而這居然被廣大人民看做親民之舉而得到讚美。在市民們雷鳴般的掌聲中,皇帝派遣徵稅的太監在遭到滿街毆打併被趕出城鎮。

到最後,無權無勢的貧農們不得不承受著帝國愈加沉重的負擔。他們就像幾千年來的那樣一直忍受著剝削,直到無可忍受。


文官統治階級的迂腐和道德教條最終將使中國付出慘重的代價。



中華帝國一步步跌入深淵



明帝國建國兩百多年後,國家財政處於崩潰的邊緣。東亞的小冰期時代給中國帶來了毀滅性的作物歉收和飢荒。農民們揭竿而起,蔓延到了全國各地。他們席捲了數十萬人並摧毀了大片地區。同時,帝國周邊各處也是烽煙四起。大明與她朝鮮半島上的附屬國李氏王朝的聯軍在壬辰戰爭中付出極大傷亡后,剛剛一起驅逐了侵入朝鮮半島的數十萬日本武士。尚武的滿洲部落看到東北地區的大明戍邊部隊經過常年對日作戰而變得虛弱時,發現自己反叛大明的良機已到來。而此時在內地正遭受飢荒和起義的打擊的大明在和,又在對抗滿州人中遭遇了多次毀滅性的軍事失利,以致滿州人叛亂之後沒幾年就已經佔領了關外大部分省份和地區。



1636年,滿洲大汗黃台吉加冕稱帝,建立大清國。這也就顯示了滿州大汗征服中國的野心。根據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清」這一字象徵著「水」,而水應能撲滅象徵大明的「火」。

鑒於局勢的嚴峻性,明朝崇禎皇帝被迫試圖和滿洲達成停戰協議,以便集中全國僅剩的軍力於朴滅國內的流寇。但是,由於文官集團的反對,皇帝的計劃很快就失敗了。這些文官以道德為由斷然排除了任何與「東虜」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在這些滿口的道德的士大夫的公開壓力下,崇禎皇帝不得不將他的兵部尚書作為替罪羊處決了,此人曾被皇帝親自委託與滿洲人進行和平談判。

為對付國內外敵人提供財力,明庭大幅度提高了的稅賦偏偏落在了帝國最貧困的群體身上: 廣大貧農。於是一個惡性循環開始了,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農民加入流寇大軍。而戰爭的持續又使得帝國的財政不斷惡化。於是明帝國被越戰越強的流寇和野心勃勃的滿族人前後夾擊,最後轟然而倒。



最終,在瘟疫席捲了大部分京師守軍后,首都北京落入了流寇手中。不久之前,崇禎皇帝最後一次嘗試是將首都遷往帝國相對安全的南方。但此計劃在文官集團的激烈反對下胎死腹中。最後一切都晚了。


在最後一位忠誠太監的陪伴下,崇禎帝弔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樹上。


以此同時,大多數高官跪倒在北京新的主人面前,希望在新的朝廷能繼續享受高官厚祿。


永恆之牆和紅龍的隕落


在抵達東亞的權力中心后,被勝利沖昏頭腦的農民軍領袖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們並沒有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並爭取獲得投降的前明降官的支持。相反,他們急著享受眼前已經是囊中之物的戰利品。因此,他們馬上著手沒收京師里的降官和富商的財產。當明朝關寧軍總兵吳三桂得知他的家族在京師被抄家以及他的愛妾陳圓圓被一位叛軍將領霸佔之後,他向滿洲人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並臣服於了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有著全中國最先進火器的前明關寧軍和十萬餘滿清八旗組成了當時東亞最強悍的軍事力量。他們很快就擊敗了農民軍,佔領了北京,並開啟了滿清對中國268年歷史的異族統治。


其實那時大明還有機會翻盤,假如南方的大明官軍能在清軍入關后能立刻和農民軍結盟共同抵抗滿清的入侵。然而,大明和農民軍的同盟再次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原因是「官」和「賊」不可謀。相反,由於崇禎帝直系親屬全部陷在北京,明朝的殘餘勢力很快就陷入了關於皇位繼承人合法性的內部衝突,甚至自相殘殺。明庭與農民軍之間的聯盟只在局勢已經幾近潰敗的時候才形成。但那時候已是為時太晚。


在這裡,政治被道德化的致命影響再次顯現出來。在明朝文官的統治下,道德教條和特殊利益超出了國家社稷的利益。紫禁城的廟堂上充斥著互相以各種道德標準攀比的政治表演者,卻沒有能力攔狂瀾的實用良臣。漢人最後一個帝國的滅亡已是定局。

在被許諾財富和王侯頭銜的前明文武官的幫助下,清軍僅用了20多年就制服了整個中華帝國。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和他信仰基督的太子君士坦丁(以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命名)被請軍俘虜並處決后,漢人最後一個帝國終於滅亡。而同樣信仰基督的大明孝剛匡皇后(西方名亞納)寫給羅馬教皇的呼救聲緩緩消失在梵蒂岡冰冷的大廳里。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 中華文明的斷裂


清軍入關不久后,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發布了一項法令。根據該法令,所有漢族男子必須剃髮易服,留滿洲式的辮子(大部分頭髮被剃光),並且穿戴滿州服飾。違者格殺勿論。但漢族和其他漢化東亞人兩千多年的傳統服裝是漢文明和漢人身份認同的核心之一。此外,根據儒家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蓄髮象徵著孝道。這就是為什麼剃髮和紋身是漢人自古而來的禁區。因此,滿洲統治者剃髮易服的法令遭到了漢族人的強烈反抗。為了消滅漢人的反抗意志,清軍採取了最嚴酷的鎮壓屠殺手段。

剃髮令的座右銘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有記載稱滿洲將領令剃髮師背著擔子在街上巡視,看見蓄髮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強行剃髮,稍有抵抗,就當場殺掉,把頭懸在竿子上示眾。

辮子和滿洲服飾成為漢人服從滿人統治的象徵。中國人的外貌上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永久改變了。據清初記載,前往朝鮮和日本的漢人在看到那裡的人民的外貌和服飾時深深地感到羞恥,因為朝鮮人和日本人早在一千年多前就採用了漢人服飾。從外表上看,這些漢化的朝鮮人和日本人顯然比清人更像「中國人」,而從服飾和髮型上看,清代中國人看起來更像屬於游牧民族的滿人或蒙古族。日本和韓國的儒家學者以此而將自己的國家視為中華文明的真正繼承者。


中華的恢復與紅龍的歸來

儘管絕大多數中國上層階級在清軍入關后已屈服於滿州人的統治,並通過科舉等機制將自己視為國家統治機器的一部分,但清帝國在整個清代都存在著反清活動,尤其在中國南方。那裡有不少反清人士組建了一系列的秘密組織。這些秘密組織原來的宗旨是反清復明,重建中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組織被稱為「洪門」。

在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殉國242年後,一位中國醫生在火奴魯魯的美利堅的土地上加入了洪門,發誓要推翻滿清統治恢復中華。他的名字叫孫文,在西方也被稱作為孫逸仙。

八年後,他的革命運動結束了滿人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東亞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滿清的青龍於是被民國的火龍推翻。


中國人切斷了自己的辮子,重新獲得了自由。



癱瘓中的聯邦共和國

中國明朝滅亡三百多年後,位於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再次面臨著與當年中華帝國相同的基本問題。強調「政治正確」至上的道德化政治風格已經遍及德國幾乎所有重要的政治領域,使德國政壇在這些政治領域的討論和決策幾乎陷入癱瘓。其中,內政和外交政治的道德化對德國的未來和前途具有特別深遠的影響。



過時的價值導向政治


在德國的外交政策中,政治道德化在所謂的「價值導向」的外交政策中以及德國缺乏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的決心方面尤其明顯。

在「價值導向」的外交政策中,人權是外交政策關係的基礎和準則。按照這項外交政策的標準,人權問題甚至比維護國家利益更為重要。同時,該政策的支持者認為,如果德國政府積極推動將三權分立的西方政治模式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並將其視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組成部分,則將最有利於德國的利益。


然而這些人忘記了一點,那就是西式法治,民主和民權是西方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啟蒙運動和工業化以及相關的社會進步的結果。各種各樣的社會歷史因素,例如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遺留的傳統,貴族和教堂對皇(王)權的限制,以及通過經濟發展而形成的主導社會的中層階級,這些都催發了西方現代民主國家的形成。

當然,非西方國家也能形成穩定的民主體制,但前提是這些國家擁有廣大的中產階級和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私營經濟,社會高度世俗化並且穩定。例如,日本和韓國就建立了穩定的民主政體,而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都在戰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盟國-美國的影響,並且由於巨大的經濟成功和主導經濟的私營部門的發展而使其穩定的民主政體成為可能。

因此,前瞻性的德國外交政策會仔細權衡干預非西方國家的內政,而謀取在這些國家建立西式民主制度是否真正符合德國的利益,或者與德國的利益背道而馳。


無論如何,西方目前只能對小國和弱國實施有效的價值導向政策。但是,西方世界對諸如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在人權問題上的批評實際上只有象徵性的意義。

其實價值導向政策的支持者忘記了此類外交政策是冷戰的結果,當時兩個意識形態上不同的強權集團相互對立,各自試圖在世界其他地區推廣其國家社會模式。在21世紀,意識形態在非西方大國中逐漸淡出其政策重心。今天,俄羅斯等非西方大國都沒有將傳播國家模式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相反,他們都奉行強硬的利益政策,以增強國家利益並維持其內部政治力量平衡。



在冷戰結束后西方世界幾乎獨霸天下的那十幾年,西方可能在能夠有能力讓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當時冷戰剛結束,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陷入了動蕩。而在俄羅斯等國重新崛起成為大國的今天,德國這樣高度道德化的外交政策不僅僅在結果上是無效的,而且和德國的國家利益相悖。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價值外交政治不再起任何作用。但是,它應該在利益政策的框架內或作為其補充。例如,西方可以通過強調共同的價值觀,來加強西方國家內部的團結。這樣做也符合這些西方國家的利益,因為很多西方小國作為個體在國際舞台上往往沒有太大的重量。而當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被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時,這種政策就會損害西方國家的利益。


因此德國必須得改變目前以價值觀主導外交政策的局面,奉行以利益為主的外交政策。德國只有在加強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價值政策才能對其利益進行補充。然而,目前德國在外交政策上還是以康德的命令式的價值政治作為其外交政治的基石。根據這一原則,國家利益甚至得被置於道德之後。而正因為德國這一道德價值觀為主導的外交政策,德國近年來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將自己孤立在歐洲,而且還因為錯誤的將西方世界價值和道德與左派政治價值觀等同起來,而疏遠了很多其原本的盟友,包括美國。

軟弱的外交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問題在於她缺乏決心採取必要的強權手段來維護其利益。而德國目前的主流媒體普遍左傾。這些滿嘴都是政治正確的左傾媒體將任何形式的西方強權政治都標記為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與其作鬥爭。



然而這些左派媒體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在幾乎所有非西方國家中,那裡的人民並不把本國的以利益為主的強硬外交政策看作為一個應該受譴責的事。相反,那裡的人民都理所當然地期待他們的領導人採取強硬的手段來捍衛本國的利益。在世界上大多數非西方國家,甚至「民族主義」一詞也具有一定正面意義。在西方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德國,民族主義一詞往往與兩次世界大戰直接聯繫在一起。然而非西方國家的人民往往會會把本民族的民族主義視為本民族獨立和強大的必要前提。



尤其是聯邦德國因為其二戰的歷史所以一直堅持和平主義的立場,並始終避免本國表現任何形式的強權示威,或試圖把強權示威納入於各種國際機構或平台而達到其外交目的。


儘管鑒於納粹的滔天罪行,德國這種和平主義立場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從兩德統一以來,這種立場已經完全不符合德國統一后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的身份和其在西方聯盟里的地位。同時,這種立場和德意志國在其未來的生存能力發生衝突,尤其是在其他的列強在多級時代把本國的利益最大化作為最高目標並大力為此鬥爭的二十一世紀今天。


事實證明,自德國統一以來,柏林共和國的建制派未能使德國發展為成熟的歐洲領導大國,以履行其隨著統一而國力增加所帶來的新責任,而且未能在政治和文化上重新塑造和定位聯邦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實際上成為了大國,卻不知道或不願意像大國一樣為之承擔責任。

\


然而,聯邦德國和平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對強權政治的自我束縛和限制,對於像德國這樣的經濟強國和歐洲大國來說幾乎是一種政治奢侈,而聯邦共和國之所以能在二戰後的半個多世紀當中享受這種政治奢侈是因為她被美國領導的北約軍事聯盟保護著,故聯邦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時往往能依靠西方國家聯盟的支持而所實現自己的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和亞洲迄今能基本上能維持和平主要是基於以下事實:一方面,所有西方工業化大國和日本都融入了西方聯盟,另一方面,西方和其他相互競爭的大國(尤其是中國,俄羅斯)通過相互核威懾而幾乎不可能發生大戰。



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聯邦德國通過自己屬於西方陣營的關係而能享受和平,並從中受益匪淺。故,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她能夠主要專註於自身的經濟發展。而德國數十年來之所以一直能夠在國際舞台上以「充滿慈悲的乾淨紳士」的身份出場,是因為她可以將那種不受輿論歡迎的軍事和非軍事強權示威的「臟活」留給美國人,英國人和法國人。然而,作為北約和西方國家聯盟的一員,德國在對非西方世界面前維護其國家利益時極大的收益於其他西方大國的強權示威。

德國缺乏使用其強權措施-或表現出所謂「不友好的面孔」-的意願意味著德國比其他主要西方大國更加迫切地依賴國際機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聯邦共和國的政治決策者非常清楚德國這種權力缺陷。但是他們沒有努力使德國外交正常化和承擔責任,而是繼續致力於深化和加強國際機構,尤其是是歐盟的政治一體化,以便能夠將強權政治的責任轉移給這些國際組織或跨國聯盟中。然而,德國的決策者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大多數其他國家主要將國際機構和跨國聯盟僅僅視為擴大和加強其國家利益的手段,並且在必要情況下把國家利益凌駕於其他一切之上。

德國政壇和主流媒體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希望歐洲認同能完全代替其德國身份認同,而在內心裡將歐盟看做為一個超越民族的國家看待。故,一旦德國國家利益和歐盟利益發生衝突,德國的建制派寧願犧牲本國的利益。以此同時,大多數其他歐盟國家都不準備為歐盟犧牲其國家利益或將其國家利益簡單的等同於歐盟的利益。

德國這種在歐洲特殊的國策的立場的後果只能是,德國在歐盟一級的核心利益不斷被忽略,而造成德國普通民眾對歐盟的反感和排斥也越來越強。

德國對西方聯盟和國際機構的依賴也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德國不知道如何獨自捍衛其涉及生存的根本利益。

德國的強權和利益政策的缺乏在2015年以來一直持續的難民危機中尤為明顯。在如何制止難民移入這個棘手的問題上,北約既並沒有為德國作決策也沒有替德國採取措施。而歐盟,也未能有效地保護其外部邊界。聯邦德國的領導層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自行作出決策。而結果是默克爾總理下令打開國境,讓難民無限制的湧入。有人說,德國打開邊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默克爾想避免媒體在德國關閉邊境的情況下製作不利於她選舉的「醜陋的圖畫」。最終,中歐和東歐的小國(匈牙利,奧地利等)為維護本身國家利益所作的努力最終導致了難民潮巴爾幹路線的封鎖,而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有效的遏制了移民危機。

這種以價值為導向的外交政策(把接納難民看作為人權問題,而被置於德國的內部穩定之上)和德國強權政治的缺乏的結合讓德國外交政治走入死胡同,並至今都沒走出來。



失敗的移民政策



政治道德化和情感化使得聯邦德國的政治決策者在移民和融合政策上幾乎是束手無策。

在早期的文章中,我已經從分析了德國為什麼不能成為移民國的原因。一方面,這是由於德國的民族認同源於其悠久的文化歷史,而並非源於移民。這就是德國與典型的移民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或澳大利亞)本質不同的地方。與典型的移民國家相比,德國今天的繁榮富強不能歸因於來自其他文化圈的移民,而得歸功於德意志民族累計幾百年來的成就: 自啟蒙運動以來德意志民族的創造力以及由此而來的現代工業。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德國一直是科學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國家之一。儘管德國的大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然而西德大多數工業設施仍然完好無損。此外,德國戰後仍然擁有大量的優秀人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技術工人和工程師)重建德國。故,只要戰勝國沒有阻礙德國的重建,二戰後聯邦共和國的經濟騰飛只是個時間問題。結果,戰爭結束僅幾年後,聯邦德國就達到了戰前的繁榮和現代化水平。在非歐洲移民大規模移民德國之前,德國已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先進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此外,德國因為語言上的獨特性,來自於千年歷史的身份文化認同以及其福利國家的體制,與典型的移民國家有著根本的不同。世界上高技能的人才大多會說英語,但不會說德語。因此,大多數高技能的頂尖人才沒有理由會選擇德國作為移民目的地,而不是移民到說英語國家。這些英語國家本身就大多是移民國家,並且已經擁有龐大的高技能人才兩大來源國中國和印度的移民社區。此外,高收入的專業人才本身也不依賴社會福利體系。因此,他們往往傾向移民往低稅率,高收入的國家,而不是去德國那樣的高稅率的福利國家。

總而言之,德國因德語的獨特性和她福利國家的機制對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素質的人才來說絕不會是首要選擇。即使德國制定再慷慨的移民法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這一點從德國近年來的移民數據當中得到了證實。既雖然德國對高學歷專業人才的移民門檻已經遠遠低於美國等傳統移民國家,歐洲之外的高技能人才移民德國的人數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


德國很多政治和媒體的建制派人士希望通過難民政策和新移民法從非歐盟地區獲得技術工人的人力資源。但這種途徑並不會成功。1960年代時期,德國曾從土耳其招募百萬土耳其工人來德國工作,以填補德國工業的人力需求。但德國經濟現在的情況已經和1960年代截然不同。1960年代時期,德國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其製造業佔全國民經濟比例的大多數。

然而今天德國製造業的比例已經大幅萎縮,而服務業已經佔據德國經濟產業的大部分。今天德國的大多數空缺崗位來自高度專業化的服務業,並且需要專業技能和良好的德語水平。很多簡單的工作要麼通過自動化已經被機器所代替,要不已經被轉移到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相反,因為數字化和自動化的迅速發展,德國現有的很多崗位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而被人工智慧所代替。因此德國本土的數以百萬計的員工在未來是否能保住飯碗尚是難題,如何能給百萬低技能的移民提供新的崗位? 除此之外,德國的勞工市場對歐盟境內所有的勞動力都是開發的。所以通過移民法或難民政策來增加非歐盟移民的辦法根本不是增加德國競爭力的良策,也不會解決德國經濟轉型的問題。

因此,德國應該採取一個國家利益為基礎的移民政策,同時不得改變德國相對單一的民族結構或危害福利國家的社會模式。

德國當前最重要的不是吸收移民,而是應盡一切可能將自己國家有才華的人才留在國內。因為德國早已不僅僅是低技能移民嚮往的移民國,而更是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國。在過去幾年裡,大批德國科學家和工程師離開了德國,選擇移民高收入/低稅收的國家,例如美國,澳洲,瑞士。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德國就不應該接納有技能並願意融入德國社會的移民。但目前非歐洲移民通過工作簽證和藍卡的種種現有移民機制完全有足夠的機會來德國就業並移民德國。

只要德國能維持其當前的社會模式並使其可持續發展,她將能夠吸引一批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才和一些喜歡生活在福利制度中或喜歡德國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非歐盟人才。雖然德國永遠都不會是大多數非歐盟人才的首選,但起碼會有一些外國人才會來德國工作和定居。



倘若德國毀壞了自己的傳統強項,例如其福利體系和相對安寧穩定的社會制度,那麼這個國家最終會喪失對最後一個非歐盟國家人才的吸引力。

因此,德國目前的移民政策,既大多數非歐盟的移民通過申請難民途徑而不用經過德方任何簽證檢查,不用任何語言和專業技能來到德國定居,從理性的從德國國家利益角度是無法解釋的。相反,目前的移民政策就是德國把道德和價值觀置於政治行為標準,和其他的務實政策選項被視為禁忌的結果。但這樣的政策的最終將破壞德國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的基礎。

現在我們可以聊聊移民融入政策成功的前提。德國的許多政客將衡量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標準僅僅包括德語和專業上的成功。毋庸置疑,這些因素是移民融入德國社和的必要先決條件。但是,融入的前提也應該包括移民須完全認同其新的家鄉,並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會為其新的家鄉的國家利益而效力。如果移民應該選擇入籍其新居住國的國籍則尤其如此。從長遠來看,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承受其數百萬新公民的忠誠屬於其他的國家。


來自美國或澳大利亞等移民國家的經驗顯示,移民接受國只有在給移民提供一個全新的強烈的國民身份認同的情況下,移民融合新的國家才能成功。例如,美國要求移民在入籍的同時宣誓放棄對其原籍國的忠誠,並要求新移民的忠心毫無保留的屬於美國,即使原籍國和新祖國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情況下。以此同時,美國等移民國家也會毫無保留的把新移民看做國族的一員。


愛國主義是每個移民國家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移民社會奠定基礎。在這些國家,所有公民都須認同共同的國家並為她的繁榮而奮鬥。只有這樣,一個移民社會才能將不同血統的公民鏈接在一起,組成一個共同的國家。

而當今的德國社會卻否認和邊緣化德意志國家認同感,這也使得德國社會無法給新的移民提供一個新的德國國民認同感。因此,遠離他鄉的移民主要在他們的原籍國或在他們帶來的宗教,文化或族裔當中尋求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樣,移民從原籍國帶來的國家,民族和文化認同感往往在異鄉,也就是在德國不斷的得到加強。因此他們根本沒法真正融入德國。這樣的結果是一個具有數百種不同國家文化民族認同,並無法相互融合的國族。而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社會早晚會從內部撕裂而瓦解。


因此,成功的移民融入政策的前提是德國主流社會恢復自己的國家國族身份認同:尤其是重新提倡並宣揚德國歷史上積極的,正面的部分和形象。只有在德國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恢復健康和正常的情況下,德國才能給移民提供一個正面的德國形象,並且給那些願意放棄自己原有的國家國族認同的移民提供一個新的,德意志國族認同身份。

承擔歷史責任不僅意味著要對前幾代人的罪行負責,而且還意味著要維持社會在未來的長期穩定,以使社會不致分崩離析,最終陷入混亂和瓦解。而我們知道從混亂之中出現的往往是極權主義。到時候就一切晚矣!




德國正常化是未來德意志繁榮富強的前提

在近四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有過八十多個王朝。

一個王朝建立於數以百萬計的死者身上。王朝初建時往往蓬勃發展出現盛世,但她逐漸會被各種社會問題和特權階級的腐敗所侵蝕而最終走向消亡。


中國歷史上只有少數的王朝可以持續兩百年年以上。在這幾些王朝中,總會出現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通過採取明智和務實的政策來力挽狂瀾,重新復興衰敗中的帝國。即使這意味著他們要打破以前的王朝統治教條和意識形態。這樣的王朝復興被中國人稱此為:「中興」。

德國只有在相關政策領域全面改變政策-從一個道德和教條驅動的政策變為務實和利益導向的政策- 才能長期維持她的繁榮和富強。


換句話說,德國能否長期保持繁榮和先進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德國內政和外交政策的正常化。這意味著兩點。第一,一個在西方陣營中紮根的德國自然可以像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一樣追求務實和強權政治,以維護其國家利益。第二,德國可以正常的對待自己的國家和國族認同,並且以其社會穩定和人民需求的角度制定移民政策。此外,一個法治民主的聯邦德國的未來也將取決於德國政壇能否成功打破那些過時的政治教條,並引入適合當前世界局勢的新的政治基本原則。

一個牢固地融入西方國家聯盟的強大德國將為整個歐洲和西方國家帶來福音。相反,一個位於歐洲中心而陷入社會動蕩和經濟文化衰落之中的德國也必定會被其鄰國排斥恐懼。


只有一個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同時又能懷有過去的德國,才能在未來的風暴中維持其繁榮和富強。



德文原文:



https://www.tichyseinblick.de/kolumnen/aus-aller-welt/grundsaetze-zur-zukunftsfaehigkeit-deutschlands-am-beispiel-des-schicksals-des-chinesischen-imperiums





Tichys Einblick德國讀者回饋



tfritz: 這是我多年來看過的對德國以前和現在政治最好的分析!深度挖掘,預測遙遠的未來,包括所有方面的分析,真是天才!我都能跪下了。我長期以來想到的,卻無法這樣清晰描寫的,在一篇文章里!我敬佩您!


The Saint: 非常偉大的文章。可惜的是默克爾這樣的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會說什麼"中國的長城也沒有拯救中國」。


Ananda: 尊敬的朱先生,您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上了一課精彩中國歷史課!但您對德國政治評價的還是太輕了。



Gabriele Kremmel: 謝謝您寫了這篇讓人震撼的文章,為此我為您致敬!這篇文章非常冷靜的分析了目前德國的災難。



Thomas Hellerberger : Marcel Zhu 不經常為Tichys Einblick 寫文章。但每次他寫的文章都是精彩的政治亮點!就像這一篇。



Hoffnungslos: 親愛的朱先生,非常感謝您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也非常感謝您非常精確的對默克爾治下錯誤的政策的分析!我也不覺得目前德國的政策是符合德國人民的利益的。您非常正確的強調了德國移民政策在未來的失敗。



Hanspeter Moesch: 朱先生,特別感謝您的文章!您的知識讓人驚訝,真的是一個思想上非常有意思的回顧!這篇文章出類拔萃,值得一讀!

IJ: 非常感謝,朱先生。這篇文章很長,因為其分析的深度這篇文章與那些淺薄的娛樂文章完全不同。它是我多年來讀過的最好的,引發了再次捐助Tichys Einblick的意願。因為德國目前膚淺的,道德化的新聞界,都沒有能發表這類高質量分析文章的媒體。



Bummi:非常棒的文章!這些關於人權的道德化廢話讓人無法再認真對待。這些都是那些遠離事實的政治家的瘋想。



Memphrite : 一篇極好,豐富的文章!特別是中國歷史的背景。對我來說中國是非常有意思的國家之一。她是最古老的國家和文化圈。她在羅馬帝國的時候已經繁華。她有很多黃金和黑暗的時代,而在150多年的衰退後現在她又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在所有的危機當中中國都保留了它的文化認同!



Gracian: 感謝您的文章!我非常喜歡!



Teanopos : 一篇文章漂亮的文章!謝謝!您,朱先生,是一個成功融入的例子。您很可能都為此不需努力。您13歲來德國的時候可能都不需要改變多少習慣,因為這個國家和您之間沒有什麼石器時期的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您在這裡永遠受到歡迎!我希望您能一直留在這裡,這個國家需要像您那有能清晰思考的人! 比任何什麼都需要!總體來說,這個國家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理性。這個國家在這些所謂的精英的領導下在所有政治領域已經完全離開了正軌。



Gast-auf-erden :朱先生,您為什麼不去帝國大廈在那裡演講,讓那些所謂的精英們半張著嘴聽聽中國歷史? 德國統一后我和其他一位大學同學去中國長途旅遊。那時候我們是中國人看到的第一個老外。在中國北部一個小城市幾百個中國大學生都想從我們那知道西方是怎麼樣的,德國是怎麼樣的。我從來沒遇到過那麼多人想聽我說話。這已經多年過去了。現在所有都逆轉了。謝謝您關於中國的歷史課!



Marcel Seiler: 朱先生,謝謝您的文章!我完全同意您。我們真的可以感到幸運,能有您這樣的移民。德國也可以感到自豪,能讓您這樣的人和作者留在德國。



Menschenfreund:
感謝您提供這篇內容豐富的文章。 和中國歷史的類比對德國人來說可能非常有啟發性。 是因為今天如此多的德國人被蒙蔽或毫無顧忌地適應了當權者的時代精神。總而言之,無論是馬基雅維利,修昔底德,孫子還是尼采,都可以讓德國人從歷史智慧中學到很多東西。 但人們必須靜下心來並努力學習。現在這些都是亞洲人民的美德,但這些曾經也是德國人的美德。要是希望它們再次在德國被發揚,就已經算是「右派」了嗎?



Teufelskralle :這篇文章應該成為每個聯邦議員和其他議員,甚至包括所有政治人員的義務教科書!




Dodo: 我覺得中國明朝和德國的比較很有原創感。我基本不了解中國歷史。因此我想讀這篇文章。我絕沒想到這篇文章居然是這樣一篇正確和深度的分析!這篇文章不僅僅精確的描寫了德國目前的位置。它還指出了是什麼錯誤把我們帶到目前的處境。看過分析后就能明白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希望這篇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秘密知識,而被廣泛傳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9: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