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德國的小學這樣子

作者:謝盛友  於 2019-12-15 22: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德國的小學這樣子

100年前,德國創立了小學,此後,在歷史的變遷中,小學也經歷不同的面貌。

早在1717年10月2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就頒布德國義務教育條令(Volksschulpflicht),規定每個小孩5歲到12歲必須上學。這要感謝馬丁路德的努力,1592年他在主持宗教改革中,就提出並實踐了義務教育的理念。教育不應該是教會神父和貴族的專有權利,應該對所有人,包括男孩女孩都開放。1763年,8年制義務免費教育在普魯士全國上下普及。其課程包括閱讀、寫作、算術,以及道德、責任、軍訓等。1806年,赫爾巴特(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出版《普通教育學》,是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1810年,德國柏林的洪堡大學建立,是世界現代大學之母,開啟了新的學術自由和教學研究并行的模式。1810年,普魯士引進了教師需要國家認證的資格,這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準。1810年, 洪堡進行義務教育改革,讓普魯士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並且第一次提出兩種教育系統-職業教育和文理教育并行。  1812年,普魯士開始設置統一的中學的畢業升學考試製度。1816年,普魯士設立統一的10年制中學教程。1819年,《卡爾·威特的教育》Karl Witte oder Erziehungs- und Bildungsgeschichte desselben (2 Bände, 1819)一書誕生,用實例證明了早期教育對兒童會產生良好的影響,成為世界上現今仍然被使用的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和經典。1820年,普魯士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把受教育和服兵役列為公民義務。當時的就學率達到了97.5%。 而同期中國清朝的識字率僅僅4%左右。1837年,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Kindergarten)由兒童教育學家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在德國創辦。他的學生第二年就把幼兒園開到了美國,把德國兒童教育理念傳播開始傳播過去。1839年,在普魯士誕生了第一個勞動保護法,明文規定禁止9歲以下兒童工作。1889年,剛剛建國的德國,為了穩定社會和經濟,開始推行醫療保險,事故險,養老金制度。對在校學生也有相應的規定和補貼,讓大學生們潛心學習研究。1892年,實現婦女可以上大學,為德國一戰二戰後,國家恢復重建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人員力量。1870-1930年,德國大學接受了大批世界各國的留學人員,把德國的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

1871年後,德國學校教育正式系統化、國家化:更多學校被成立,用來訓練教育良好的年輕人。

作為介於幼兒園和中學之間的教育階段,德國小學教育的一個首要任務是逐步引導孩子從幼兒園階段的遊戲式學習轉向系統式學習。除了傳授閱讀、書寫、計算等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之外,德國小學教育的任務還包括保持和呵護「孩子們對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樂趣」。為此,德國小學保持慢節奏的教學,跟著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循序漸進。

小學在一二年級的教學仍帶有遊戲和互動的特徵,沒有正式的評分,更沒有排名。每學期期末,教師會為每位學生出具詳細的學習發展報告,指出其優點、進步之處以及需要加強和改善的地方。從三年級開始(有些州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教師才會給學生打分。評分採用等級式分數,通常包括從優秀到不及格五個等級。成績不會公開。學生不會因此有很大的學習和競爭壓力。

德國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也不重。每周的課時數從低年級的20學時逐漸增加到高年級的29學時。因為大多數小學生(67%)接受的是半日制的學校教育,所以,每天在學校學習的時間並不長。此外,德國多數聯邦州都禁止中小學在周末、法定節日和假期給學生安排家庭作業。平時雖然允許教師留家庭作業,但是,小學生每天寫作業的時間通常不允許超過1小時。如果教師作業留得多,還會遭到父母的抗議。另一方面,德國教師的考評和晉陞並不和學生的學習成績掛鉤,所以,教師方面也沒有給學生更多學習壓力的動機。

調查顯示,德國多數孩子(76%)每天寫作業的時間確實低於1小時。因為學習負擔不重,德國小學生普遍喜歡去上學。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柏林一家雜誌(Geolino)201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近90%接受調查的6-14歲德國學生表示喜歡去上學。

小學生平等就學

在德國教育史上,這還是新生事物:過去是有特權的學生跟著家庭教師上課,貧窮學生要去人滿為患的大眾學校;如今是——我們說的是1919年——大家一起讀書。當時的八年制小學(Grundschule,又稱Volksschule)是在魏瑪憲法的基礎上創立的,今年是誕生100周年。

1933年,納粹意識形態進入了課堂:1939年幾乎所有男生都穿著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制服,牆上掛的是納粹藉以宣揚民族主義的圖片。1942年起,猶太學生被退學,——接下來時常要面對的是被送往集中營和死亡。

二戰後,日常生活緩慢恢復正常,孩子們終於可以恢復上學。由於食品缺乏,許多家庭都依靠公共的食物分發。隨著聯邦德國的成立,由小學、中學和高中組成的原先的教育體系重新引入。

隨著民主德國的成立,東德的教育體系也發生了變化。六、七歲的孩童一律進入POS小學,覆蓋1到10年級。教學大綱和課本在全東德是統一的,並帶有意識形態色彩。而在聯邦德國,教育直到今天都是各聯邦州的事務,所以從不來梅到巴伐利亞頗有不同。巴伐利亞州:戰後一些年裡,在農村,許多學生還是在只有一間課堂的小學讀書。對老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他得同時照顧8個年級的學生。

1960年代中期,在教改框架下,八年制小學取消,改為四年制小學,之後是不同類型的中學——職業預科、實科中學、文理中學。這一系統存在至今。

1960年代也有一些所謂「客籍勞工」從南歐、土耳其來到德國,他們的孩子也一起來了,並且不會說德語。這對學校體系來說帶來挑戰:於是,一家礦山公司Klöckner資助聘請了一位希臘語老師,教孩子們讀寫,——這些孩子們很幸運。

學生中午就回家

在東德,學生們下午可以繼續待在學校參加活動,這很早就成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西德則不同,根據地域,到現在仍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中午就回家了。

讓身心障礙學生進入普通學校。近些年來新的舉措是,讓有身心障礙的同學一起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這是根據聯合國的相關公約。不過,許多地方還缺少相應的專業教育師資,因此,一些父母還是選擇把身心障礙的孩子送到專門的學校。

課堂數字化,孩子們用電子設備拍攝一幀幀的照片,然後把它們快放製成視頻。小學里的數字化也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應當把電子設備排除在校園之外,一些人認為這些是有意義的補充。

師資不足。如今小學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師資不足。據估計到2025年,大概少26000多名老師。原因之一是:相對於其它學校形式,小學老師報酬較低。所以,選讀小學教育專業的吸引力不大。而其它人想轉到這個行業又缺乏相應的資質。

儘管如此:根據德國家長理事會的一項調查,大部分父母都對孩子們的小學表示滿意。在學業成績上,德國小學也不錯,雖然不是頂尖,但處於上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23: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