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胡鞍鋼:中國是成功國家?
從政治制度看中國為什麼總會成功
By 胡鞍鋼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政治體制模式,也不可能有惟一的模式,政治體制具有多樣化的類型,它們同時並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鑒,又相互競爭。這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人口和國家格局的重大變化密切相關的。首先,世界人口大幅度增加,從24億人增加至目前的近68億人。其次,世界的國家數量也大幅度增加,從45個增加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方面,戰後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國家數增加;另一方面,1990年以後因蘇聯和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解體,又導致國家數增加;再有,平均每個國家的人口數由5300萬人下降至3500萬人,相對而言國家治理難度減小,經濟更加活躍。最後,世界經濟迅速地一體化、區域化和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競爭日益激烈。在這場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進慢了也是退。各國的市場競爭和技術競爭本質上也是各國制度的競爭,這已不簡單地取決於哪個國家制度的好壞,而取決於該國制度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優劣。
中國總人口從1945年的近5億人上升至今天的13億多,與此同時也從一個貧窮落後、一盤散沙的弱國成為極富活力、日益繁榮、統一團結的世界強國。那麼,中國是如何成功實現國家良治的呢?我們又如何從國際視角來衡量她的成功,並進而證明她的政治體制是適宜的,也是成功的?
這裡不能靠主觀判斷,更不能按照西方價值觀來判斷,而需要用數據說話,用客觀事實來證明。這裡「成功」與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使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案例」和「具體指標」;「成功」與否不是自我的評價而是橫向的評價,並可以進行國際比較,在比較中鑒別。從兩個方面作簡要討論:一是從過去30年(指1978-2008年)的長期發展角度,對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比較;二是從過去3年(指2008-2010年)的短期發展角度,對G20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進行國際比較,進而說明中國的發展成績是最佳的,確實是「風景這邊獨好」。
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國際比較都表明,儘管中國的政治制度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它適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也適應越來越開放的國內外環境,能夠回應來自內外部的各種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充分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優勢和獨有的競爭優勢。這源於過去30年實現了中國式政治制度的構建與改革:一是領導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保證了政治領導集體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繼承性;二是領導人堅持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公共政策決策實現了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這是中國為什麼總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美國政治學者福山心目中良好的現代政治制度,即「成功國家」,應由強大的國家、法治、民主負責制所組成。福山稱讚丹麥,說它「是個具有良好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神秘國家,它民主、穩定、熱愛和平、繁榮、包容、政治腐敗極低。」中國政治學者劉瑜為福山的近著《政治秩序與政治腐敗》寫的導讀,講的就是「如何到達丹麥」這種國家的境界——「有法治、又民主,政府還高效而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