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鄉愁》好像名片,遮住了余光中的臉

作者:謝盛友  於 2017-12-18 16: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鄉愁》好像名片,遮住了余光中的臉

余光中1989 五月主編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出版,共十五卷。同年以此書獲「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八月主編《我的心在天安門 - 六四事件悼念詩選》出版。

在年輕的時候,余光中戲稱自己可以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他對寫作四度空間的定義:詩、散文、評論和翻譯。對於每一項,他都有其獨愛之處,正如他所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

余光中的詩,有著很重的自我生命反思感,這表明他對生命的看重;偶有在遣詞造句上,用戲謔的手法表達內心感受,也許人生總要點平衡吧。早期詩中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可能年事漸長,近期的作品都帶著些滄桑,但卻沒有使讀者閱後有感傷。

台灣《上報》發表詩人廖偉棠文章《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文章認為,剛剛去世的台灣詩人余光中,的確比大多數台灣作家更顯得與大陸作家是同類者。純粹從詩而看,他很接近另一位余姓作家余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見人間,追懷古人而不問今人,用鴻鴻的話來說,就是"雅不可耐"--這不正是信仰中華復興的附雅者所嚮往的嗎?

文章說,以李白指代盛唐也就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余光中作為學者型詩人,也未能免俗--不是因為他流俗,而是因為他需要從盛唐想象中獲取他的中國自豪。"但無論如何,他的那一個中國,明顯已經不是今天的中國,既不是大陸的中國,也不是台灣的中國了。如此看來,他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倒頗有幾分悲壯"。

1989年六四事件、中共血腥鎮壓北京民運后,余光中亦出版了集合港台詩人創作的《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併到香港中文大學等地出席詩會。

不過,由於余光中期望「兩岸統一」的「統派」立場,不但使中共後來對其批判「不計前嫌」,更是「熱捧有加」。2003年時任總理溫家寶訪美時會見台灣留學生,更用余《鄉愁》一文演繹,並將該詩錄入大陸教科書,而官媒亦適時將余包裝成「愛國詩人」,歡迎他回大陸講學出書。2004年官媒曾刊文「余光中的『歷史問題』需要追究嗎?」並公開表態指對余不計前嫌。

4年前,余光中再度表達自己對此事的看法,指因被錄入大陸教科書,「很多人會背,但是它也妨礙我」,指自己寫《鄉愁》是單純的懷鄉,而該詩是在40多年前寫的,「當時大陸處於文革後期,我心情暗淡,認為此生也許回不去了」。余亦建議兩岸人都多讀彼岸的文學,「政治易使人分離,而文學使人了解」,並指中共對《鄉愁》的宣傳,「好像名片,大到把我的臉都遮住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9: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