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艾偉德: 弘道遺愛

作者:謝盛友  於 2015-10-15 0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艾偉德: 弘道遺愛

 

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英國傳奇女宣教士、慈善家,以「小婦人」聞名世界。她在中國宣教十八年之久,在山西開設「八福客棧」;收養孤兒;抗戰時帶領百名孤兒「千里大遷移」。將其一生奉獻給中國人民。

1902 年2月24日,艾偉德生於英國倫敦以北的埃德蒙頓(Edmonton),父親是個郵差。因為家境貧寒,故沒有受過多少教育,還很年輕時,就到富貴人家做女 佣,以維持家庭生計。蒙恩信主后,她熱心追求信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她在一本宣教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中國宣教的文章,從中得知在中國尚有幾萬萬人民從 未聽到過耶穌基督。當時她感到非常驚訝,心裡覺得應當為中國人做些什麼。從那時起,她就萌生了去中國宣教的意念。大約在27歲時,艾偉德向「中國內地會」 提出申請,希望成為一名內地會宣教士,到中國去宣教。但因她既未讀過神學,也未上過大學,甚至連中學都未讀過,而沒有被接受。「中國內地會」為英國著名宣 教士戴德生所創,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宣教團體,對宣教士的要求很高。雖然艾偉德迫切表示:「……好幾億中國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愛 我們的神。我知道神要我去中國,我不能不去啊!」但因她實在不具備宣教士的基本素質——不僅僅文化素質不夠,身材也又瘦又小——最終還是被拒了。

但 艾偉德毫不氣餒,一邊繼續做女傭,一邊攢錢,暗暗為自費去中國做準備。受其赤誠之心所打動,她被介紹去倫敦照顧一對返國養老的宣教士法蘭西斯•何斯本 (Francis Young Husband)夫婦。何斯本是個作家,寫過不少介紹東方的書,在他家裡亦有很多藏書。通過與這對夫婦的交談和閱讀,艾偉德學到許多國際知識,特別是關於 中國的知識。

1930年初,在參加一次衛理宗教會的聚會中,艾偉德聽說有一位在中國山西的老宣教士珍妮•勞森(Jeannie Lawson)已經73歲了,要退休,但因無人接替,一直退不下來,但一時又難以找到合適的人選。艾偉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立即寫信給勞森女士說: 「那人就是我」。幾個月後,勞森回信歡迎她去,並且告訴她,只要到達中國天津,就會有人接她到山西陽城,即勞森宣教的地方。

陽城是一座山中 小城,教堂位於城東門外大道上,運貨的騾隊來來往往,非常熱鬧。教堂是租來的民居,據當地人說「鬧過鬼」,所以租金相當便宜,一年只一英鎊。73歲的珍妮 •勞森是蘇格蘭人,已經在中國宣教50年,可說是從風華正茂到風燭殘年。艾偉德先將髒亂的房屋、院子打掃干淨,然後協助珍妮,藉閑置的房屋院落開了一間客 棧,接待來往的騾夫住宿,取名叫「八福客棧」。「八福」之名取自主耶穌的「登山寶訓」中所論及的八種福氣。這樣,既可將此客棧作為向當地人傳福音的據點, 也可以接待八方來客,藉他們把福音傳向四面八方;而且還可以為宣教籌措些經費。

八福客棧剛辦起來時,生意慘淡,根本沒人來住宿。因為當地人 對「洋鬼子」很仇視,不願與她們交往。艾偉德只好站在大門口,招徠過往的騾隊,想方設法把他們拉進來。剛開始時收效甚微,還經常受到騾夫們的嘲笑,或污言 穢語。但漸漸地,也有一些騾夫下車進來看的。當他們看到客棧整潔,飯菜可口,而且收費便宜時,也就動心了。偶而有人住宿后,她們更是竭誠招待,晚上還給旅 客們講聖經故事聽。隨著日久天長,客棧的人氣愈來愈旺,生意也愈來愈好。不久,客棧就常常爆滿了。起初,艾偉德以還不流利的中文講聖經故事給騾夫們聽,這 些習慣了聚賭喧鬧的騾夫們哪有心思聽她,還常常取笑她。然而艾偉德不灰心,慢慢地騾夫們受到感召, 一個又一個的信了主。最後騾夫們自己定了公約,客店旅客不準吸煙、飲酒、賭博與喧嘩,以免影響艾姑娘說故事。當騾夫們聽了福音后,生活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不再抽煙、喝酒、賭博;也不再講髒話,或唱黃色小調,而改唱聖歌了,這事一時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當地村民們也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聽聖經故事,漸漸 地,各鄉鎮都有人相信耶穌基督,進而形成教會。以開騾馬店、講故事、唱歌傳道的方式宣教,正是艾偉德與眾不同的地方。

艾偉德到陽城一年多 后,珍妮•勞森不幸去世,「八福客棧」整個擔子就落在了29歲的艾偉德身上。此時,澤州的司米德夫人看到她的需要,特地差派一位中國助手來協助她。艾偉德 在陽城所做的一切大得人心,影響力漸增,以致有一天陽城的縣長也光臨八福客棧了。當時官府正在推行「天足運動」,明令婦女放腳,即把纏裹的小腳放開來。縣 長決定派人挨戶檢查,以改正多年之陋習。他覺得艾偉德是最合適的人選,並可以現身說法,示範天足的好處,故委派她擔當此任,並應許發給她薪水,提供騾子作 為交通工具,還派兩個衛兵保護她。艾偉德經過考慮,覺得這是神賜給她的機會,就接受了,附帶條件是不能限制她傳講福音。就這樣,她以官使身份,周遊各村鎮 間,進入家家戶戶,幫助婦女放腳,也藉機把基督福音傳給她們,使多人歸主。

這樣一來,艾偉德在陽城一帶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以致於當陽城監 獄發生騷亂時,連典獄官都來找她。有一天,陽城監獄的一個囚犯突然發狂,揮刀砍死了好幾個同獄中人,獄卒們不敢上前,無人能夠制服他。情急之下,典獄官派 人找來艾偉德,看她能否藉著神的大能,化解危機。艾偉德壯著膽子,跨過地上的屍首,走近這個殺紅了眼的兇徒,用溫柔的話勸他放下屠刀,並保證不再加罪。那 兇徒竟然垂下頭來,將手中的刀交給艾偉德,讓獄卒把他押走,一場騷亂就這樣平息下來。典獄官非常感激她,此後允許她到獄中向囚犯傳福音,並且聽從她的建議 改善監獄的環境。

艾偉德所做的這些事對當地人影響很大,都對她另眼相待,譽她為「福星」。連縣長也宴請這位35歲的英國女士,並請她坐在首 位。席間,縣長頗為好奇地詢問艾偉德,說以她的能力,即使要宣教,為何不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要待在這窮鄉僻壤,對騾夫和囚犯說故事。艾偉德沉靜地 回答說:「請從這窗口望出去,那許多身背重擔,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苦力;再望過去那田野的農夫,茅屋內的女人;還有那些赤身露體、飢餓的孩子們。啊!這些 窮苦、憂傷、飢餓的人們,絕不是上帝的意思,上帝要每一個中國人都充滿希望和快樂。」 縣長被她的話深深地打動了,以致於站起來當眾鄭重宣布:「儒家的教導存在我頭腦里,但我看出基督活在艾偉德的心裡。從今以後,我要作個基督徒。」艾偉德馬 上恭喜他做出這關乎永生的決定。

1942年初,艾偉德開始在郿縣的難民營工作,那裡距扶風和西安不遠,她可以有機會經常去看望她的孩子們。 不久,她又在西北各地從事宣教活動。1944年至1945年期間,她在甘肅蘭州和四川成都服務窮人和麻瘋病人,甚至傳福音到喜馬拉雅山麓。直到1948 年,她的身體又累垮了,司陶衛醫生(Dr. Olin Stockwell)勸她回英國休養並探望父母,然而離家已經17年的艾偉德此時竟一文不名,連路費都要靠醫生為她籌措。1949年春,47歲的艾偉德終 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英國。雖然經過多年戰亂,其父母和兄姐都還健在。在家中,她享受到久別重逢的天倫之樂,但她心裡卻時時牽挂著那多災多難的中國,因為中 國已經成了她的祖國。在此期間,她寫下了自傳《我的心在中國》;倫敦一位名叫萊德伍德(Hugh Redwood)的新聞記者採訪她之後寫了一篇專訪;之後英國廣播公司的作家艾倫•伯奇斯(Alan Burgess)又以她的事迹為底本,寫作出版了傳記小說《小婦人》(The Small Woman),不但成為暢銷書,而且英國BBC廣播電台還將之改編成廣播劇,連續播出。這些使艾偉德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1957年,更有美國二 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與艾偉德簽約,根據她在陽城的傳奇故事改編成電影《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注意:這裡將「八福」改成了「六福」),由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更使艾偉德揚名全世界。她的事迹感動了歐美無數青年人獻身宣 教,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

1957年,艾偉德決定重回中國,但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拒絕入境,只好進入香港,在那裡從事難民救助工作。后因其中國護照在香港的居留簽證期限已到,她又轉去海峽對岸的台灣。當她坐船離開香港時,遙望大陸,不禁淚流滿面,久久難以抑制。

到 台灣后,艾偉德延續其過去的慈幼工作。1959年,艾偉德與世界展望會合作,在台北木柵創辦「艾偉德孤兒院」。同年,美國展望會邀請艾偉德到美國作旅行布 道,美國聽眾這才驚奇地發現,她並不是電影中那位美麗的女星,而是一位矮小蒼老的小婦人。不久,她又應邀到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巡迴佈道與演講。後來,她 再次回英國時,英國BBC 再次為她製作出一個電視節目「This Is Your Life」。其後坎特伯雷大主教會見了她;伊麗莎白女王也邀請她到白金漢宮相敘。她自然不會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請求女王幫助在台灣的孤兒們。

1962 年艾偉德另覓新址在北投創立了「艾偉德兒童之家」,同時她也積极參与歐美及台灣各地的奮興佈道工作。由於早年與宋美齡相識,艾偉德到台灣后,常常參加她所 組織的婦女祈禱會,一同為中國禱告。她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青年人說:「不要耽心你所受的教育,上帝不要你呈驗畢業文憑,只要你對蒙召的事,凡事忠心。」她 如是說,也如是行。

1969年12月,台灣島籠罩在寒流侵襲之下,氣溫濕冷,使艾偉德感染A2型流行性感冒,並引起肺炎併發症。1970年 元旦傍晚六點,好友史可梅女士(Kathleen Langton-Smith)請基督教診所滕華寧醫生(Dr. Heikki Tenhunen, 1932-1994)來為她診治,但終因病情嚴重,於1月3日夜間在家中辭世,享年68歲。

她去世的時候,要求把自己埋葬在中國,但在當時 的條件下,只能安葬於台灣。當時許多人都願意捐獻土地給她做墓地,最後由艾偉德的生前好友,基督書院(Christ』s College)院長賈嘉美牧師(Rev. James R. Graham Ⅲ,1898-1982),提供該校校園內的一塊土地,作為艾偉德的墓園。該墓園位於基督書院內的禮拜堂西邊,環境幽靜,面對淡水河出海口,朝向中國大 陸。賈嘉美牧師說:「艾偉德生前常來基督書院講道,基督書院捐贈這處園地,是表示對艾偉德的敬愛。」1970年1月24日下午二時,艾偉德追思禮拜在台北 市立殯儀館景行廳舉辦,蔣中正總統題頒輓聯「弘道遺愛」(此四字亦復刻在墓碑上),蔣夫人亦贈一十字架花圈。參加追思禮拜的約有一千餘人,將會場擠的水泄 不通。下午三時半在書院禮堂舉行安葬禮拜,由美國駐台海軍軍中牧師馬立德(Rev. Lowell Malliett)作祝福禱告,隨後蓋棺安葬。遵艾偉德遺囑,下葬時頭部朝向中國大陸,以示她心對那片土地的眷戀。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病枕軛 2015-10-16 00:48
直到今天小女人仍舊是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一步。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2: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