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謝盛友:歐華紙媒的發展前景

作者:謝盛友  於 2011-5-5 02: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歐華紙媒的發展前景

作者:謝盛友
 
摘要:
歐華紙媒是歐洲華文文學的載體,歐洲「上架」中文紙媒不會很快走向衰落,期刊將不注重新聞報道,而越來越注重「每期專題」的深度分析,慢慢過渡到「一期一書」。
Abstract:
Chinese Print media is a care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Europe. The Chinese Print media in Europe is in a long cycle of decline, and that won't end with the recession. The printed Chines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on't die out, but they will become more specialised, and focus less on news and more on features .
關鍵詞:歐洲,中文,紙媒,作家
Keywords:Europe,Chinese,Print media,Writer

在寫這篇論文之前,我在問我自己:在歐洲到底有哪些中文紙媒?誰在歐洲辦中文紙媒?他們為什麼要在歐洲辦中文紙媒?誰在歐洲讀中文紙媒?誰在歐洲寫中文紙媒?在歐洲將來還會有中文紙媒嗎?
紙媒(Print media),這裡指傳統的報紙和雜誌,在歐洲的存在也有幾百年的歷史。
王韜(1828~1897),創辦第一份中文報紙《循環日報》,他還是第一個登上牛津大學講壇的中國人,演講的主題是「中英通商」和「孔子之道」。1870年,王韜回到香港,但他並未埋進書堆里做學問,而是與友人集資買下一套英國印刷設備,創辦了《循環日報》。 [1]
「外來」紙媒
《星島日報》是由東南亞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創辦的中文報章,總部於2006年7 月4日由九龍灣宏光道一號星島大廈,遷往香港筲箕灣東旺道3號星島新聞集團大廈,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大利亞等地均設有分部。在2004 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股權賣給由「煙草大王」何英傑孫何柱國的泛華集團,后易名星島新聞集團。
《星島日報》 (歐洲版) 於1975年創刊,每星期出報6天,分銷網覆蓋英國、法國、荷蘭、德國、比利時、丹麥、瑞典、瑞士、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及匈牙利共 12個歐洲國家。《星島日報》(歐洲版)每天報道英國、法國、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消息,及有關中國大陸、香港和東亞的政治、文化、經濟及娛樂消息。
《歐洲日報》創辦於1982年12月16日,屬台灣王惕吾之《聯合報》的子報。該報以中文繁體字在每周一至五齣版,每天二十多個版面除刊載當地華人社會及法國、歐洲新聞外,側重報道台灣及中國大陸、港澳消息,讀者為法國及周遍國家的華人。2009年年8月31日起宣布停刊,惜別華人讀者。[2]
《歐洲日報》停刊后,以法國為總部的中文大報惟有《歐洲時報》。《歐洲時報》創刊於1983年,為中文日報,讀者對象是旅居歐洲的華人、華僑,還有在歐洲各國的中國留學生和中國派駐歐洲、北非各國的外交、商務機構的工作人員,一些研究中國文化、關注中國現狀及發展的外國漢學家、愛好中國文化和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等。《歐洲時報》每周出版五天。周一、周二、周三、周四16版周末20版。版面設有:要聞版、環球焦點、法國新聞、歐洲新聞、華埠消息、大陸新聞、大陸廣角、大陸經貿、港澳消息、台北傳真、東南亞新聞等新聞版面。另闢有:體壇風雲、醫療衛生、博覽、環球多稜鏡、古今軼聞、文摘選萃、長篇連載、歐陸遊蹤、生活指南、法律常識、家庭與婦女、影視娛樂等副刊。
《歐洲時報》從來沒有明確持牌人(出版人)的問題,只是模糊強調《歐洲時報》是旅歐華僑華人自己創辦的一份華文日報,其宗旨是竭誠為旅居歐洲各國的華僑華人和社團提供服務,及時報道他們所需要的各類新聞,努力發揚中華文化和民族優秀傳統,維護歐洲華人社會利益,提倡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促進和發展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同中國的友好關係,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進旅法、旅歐華僑、華人的團結與共同繁榮,認同「一個中國」,冀望台灣海峽兩岸早日和平統一。

「本土」紙媒
「本土」紙媒分為「非上架」報刊(報紙和刊物)和「上架」報刊。「非上架」報刊沒有正規發行和銷售的渠道,主要是華人社團創辦的會刊,向會員報告會務活動情況,兼有針對性地刊登一些法律知識和生活常識。
華人社團創辦的會刊,比如旅法華僑俱樂部的會刊《簡訊》,奧地利華人總會的《奧華》(后改為《歐華》),義大利米蘭華僑華人工商會的《華僑通訊》,西班牙西華總會的《西華之聲》,匈牙利華聯會的《歐洲之聲》,荷蘭華僑總會的《華僑通訊》,俄國的《僑報》(已停),西德華僑協會的《德國僑報》(已停)、德國法蘭克福印支華裔聯誼會的《中華僑報》(已停)等等。
在歐洲,「非上架」報刊還有俄國的《中俄信息報》,中俄雙語,只出了五期(90年代初,已停)。《路訊參考》,(雜誌型)。《龍報》與上海新民晚報有過合作,在聖彼得堡出版。《莫斯科華人報》(已停)。《莫斯科晚報》(已停)。
荷蘭的《中荷商報》,《華僑新天地》。德國的留學生刊物《萊茵通信》(已停)、《新新華人》(已停)、《歐華導報》。義大利的《歐華聯合時報》。西班牙的《歐華報》。葡萄牙的《葡華報》。奧地利的《多瑙時報》。匈牙利的《中華時報》。比利時的《華商時報》。烏克蘭的《烏克蘭華商報》。羅馬尼亞的《旅羅華人》。希臘的《中希時報》。瑞典的《歐華天下》。愛爾蘭的《華人報》。捷克的《捷華通訊》。斯洛伐克的《中歐華報》。
「上架」日報或期刊以營利為目的,正規發行,而且銷售渠道暢通,除了固定訂戶外,銷售點分佈在歐洲各大火車站飛機場市中心的書報亭。
1999年9月在德國班貝格(Bamberg)創刊的《本月刊》(European Chinese News)是歐洲第一份在「本土」誕生的營業性「上架」中文雜誌,擁有獨立刊號ISSN 1616-6647和歐洲商品編碼4195108802505。
《本月刊》一上架,立刻引起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先後被德新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法蘭克福彙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柏林《日報》(Die Tageszeitung)、《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以及RTL、BR、n-tv 、Sat1、NDR等電視台專題介紹和報道。
《本月刊》擁有兩千多固定訂戶,發行18000份,分佈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瑞士等歐洲12個國家,歐洲各大圖書館和大學漢學系均有收藏。《本月刊》一共60頁,50頁文字,每期大約十萬字,其他10 頁為廣告版面。《本月刊》版面包括:本期專題、熱點追蹤、中華掃描、歐陸掃描、天下華人、社會生活(刊登隨筆、小說、散文、雜文等。)、保健養生、法律資訊、財經焦點、讀者服務等。
2001年11月,《本月刊》是唯一的一份中文紙媒,參加了科隆第一屆國際媒體博覽會,謝盛友作為出版人應邀到會發表演講。[3]

歐華紙媒與歐華作協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會員是支撐歐洲華文紙媒最有力量的一群作家和記者。
著名作家趙淑俠女士創建的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於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標誌著歐洲華文文學由散居到聯合的狀態轉變。大部分華文作家早在離開故土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華文文學的創作,他們的創作在冷靜、睿智的文化觀照中表現出勃勃生命力。在兩種甚至多種民族文化的對比、滲透和參照里,他們的創作也有著多種文化思考、糅合的特殊品質。現任會長俞力工(奧地利),副會長朱文輝(瑞士)、李永華(捷克)、謝盛友(德國),秘書長郭鳳西(比利時)、副秘書長麥勝梅(德國)、丘彥明(荷蘭)。目前有會員80餘人,分佈於22個國家。
現任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院長暨世界詩人大會主席楊允達博士也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會員,他協助法國僑領苑國恩創辦了《龍報》,這個消息傳到王惕吾那裡,王惕吾想高價收購《龍報》,苑國恩不肯放手,因為《龍報》發行人兼社長這頂桂冠在台北政壇很吃香。楊允達最後協助老朋友王惕吾在巴黎創建《歐洲日報》,創刊時王惕吾女兒王效蘭親自到巴黎坐鎮。楊允達從1982年12月16日至1983年12月31日擔任《歐洲日報》的總編輯。王效蘭因為《歐洲日報》獲得「法國榮譽軍團軍官職等勳章」。
在歐洲,幾家日報均是「外來」紙媒,這些日報之副刊主要依靠歐華作家支撐。《歐洲日報》副刊連載趙淑俠的多部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深受歡迎。可惜,《歐洲日報》副刊於1992年6月停刊,是王效蘭決定停的。《星島日報》(歐洲版)1994年至1996年曾設「歐華大地」副刊,謝盛友(華驊)是當時的主要作家之一,每周發表散文或隨筆一篇。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張琴曾在2003年至2005年兩年間,擔任《歐洲時報》西班牙特約記者,並在《歐洲時報》連載長篇著作《異情綺夢》。
「本土」紙媒中《歐洲通訊》是比較早的刊物之一。1971年10月謝芷生與胡祖庶在德國海德堡嘗試性地印發了《歐洲通訊》試刊,以油印紙合訂方式綜合報道了保衛釣魚台運動的最新發展情況。試刊在海德堡留學生中分發后,《歐洲通訊》試刊在海德堡出了兩期后,創刊號於1971年12月問世。
《歐洲通訊》的成員很快擴展到40多個人。其中德國的新成員有謝瑩瑩、俞力工、廖文男、胡祖庶等,《歐洲通訊》於1981年出版最後一期后便結束了其歷史任務。最後一期的評論結束語是「馬克思撒下了龍種,收穫了跳蚤」。
《歐洲通訊》停刊后,俞力工成為《西德僑報》(后改為《德國僑報》)的一個主要撰稿人。《德國僑報》自 1972年7月第1期到2004 年8月,共發行270期。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作家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比如趙淑俠、俞力工、龔慧真、麥勝梅、王雙秀(筆名施仙)、莫索爾、朱文輝(余心樂)、楊玲、謝盛友(華驊)、池元蓮、趙曼、邱玉、譚綠屏、黃鶴升等。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前任副會長張筱芸1994年11月開始擔任《德國僑報》主編,直至2004 年8月停刊。
《瑞士僑訊》(不定期出版)2002年10月創刊,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顏敏如 2003年12月至 2009年9月擔任總編輯。朱文輝是該刊的發行委員會的委員之一。趙淑俠在第23期(2010年5月)的《瑞士僑訊》發表了《模範母親》一文。
《歐華》雜誌由胡元紹先生於1991年創辦,創刊時名為《奧華》雜誌,后更名為《歐華》,1995年停刊。俞力工和常愷分別擔任過總編輯。
李震在匈牙利擔任《中華時報》主編。
德國的留學生雜誌《萊茵通信》1987年4月創刊,2005年2月停刊。謝盛友1995年至2001年擔任《萊茵通信》副主編和萊茵筆會秘書長,1998年至1999年擔任《留德學人報》主編。謝盛友1999年 8月創辦《德國導報》(后改名《歐華導報》)。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黃雨欣2000年至2001年擔任德國留學生雜誌《柏林通訊》(后改名《新新華人》)編輯部主任,主編是崔嶠。《新新華人》從1997年開始,2004年底停刊。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楊允達、穆紫荊、高蓓明、文俊雅是歐洲《本月刊》的主要撰稿人。
《捷華通訊》半月刊籌辦開始於1998年10月9日「旅捷華人聯誼會」的一次會議,10月16日形成初稿,1999年2月25日第一期才正式出版。至今總共已經270期。1-5期,主編是現任歐華作協副會長李永華,6-270主編是陳學東。2006年5月之前,發行人是李寶成,之後是唐雲凌。李永華在該報刊發表散文詩歌、新聞、節日社論、文化活動通訊、人物特寫等。
旅居西班牙的張琴是當地報紙《華新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資深記者莫索爾(歐華作協前任會長)也在常在該刊物發表報道。

中文紙媒在歐洲發展前景分析
 
歐洲著名媒體人托馬博士 (Prof. Dr. Helmut Thoma )說:「釣魚人撒下的餌不一定要受到釣魚人的喜歡,而一定要受到魚的喜愛。」 (「Der Wurm muss dem Fisch schmecken und nicht dem Angler.」 )[4]
出版人是釣魚人,文章是餌,讀者是魚。紙媒的發行量取決於餌,取決於好文章,提供餌者是作家和記者。
一個紙媒報人決定出版發行一份刊物之前,作為釣魚人的他首先要尋找自己的漁場,看看那些魚在哪裡生活,也就是分析讀者對象。以德國為例,根據聯邦統計局2009年12月31日給出的統計資料,來自中國大陸的中國人79 870人,來自台灣的有4 670人。顯然,這些數字是指在德國擁有中國護照的中國人,至於已經入籍德國的中國人不包含在裡面,能閱讀中文紙媒的人還包括來自香港、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的華人,還有在德國的漢學家。
「上架」日報或期刊以經濟行為來考量和操作,日報或期刊需要在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申請一個刊號。在德國,ISSN刊號的獲取是免費的,主管單位是德國國家圖書館,地址:
Nationales ISSN-Zentrum für Deutschland
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Adickesallee 1
60322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land
Tel. + 49-69-1525-0
Fax + 49-69-1525-1010
E-Mail: postfach@d-nb.de
http://www.d-nb.de/
擁有ISSN刊號的刊物,德國各大圖書館每期收藏。「上架」報刊的目的是上架被銷售,因此,以營利為目的報刊,需要正規發行。在中國,報刊的發行渠道是郵局,在歐洲則完全不同,由紙媒發行代理公司代理。要進入銷售渠道,即被「上架」,日報或期刊就必須擁有歐洲商品編碼(European Article Number,EAN)。擁有商品編碼后,報刊則可以上架,分佈在歐洲各大火車站飛機場市中心的書報亭銷售點。歐洲商品編碼原來只是歐洲範圍內適用,而現在已經是全球範圍內產品交易的商品代碼。為了適應讀碼器辨認的需要,這些代碼又被做成人們熟知的條形碼。通過讀碼器的辨認,可以輕鬆地知道貨品來源、庫存量等信息。
EAN有8位數字和13位數字兩種,13位的組成是這樣的:國家代碼(前3位)生產商代碼(后4位)。國家代碼和生產商代碼由EAN各國總部具體發放和管理。在德國的主管單位地址是:
GS1 Germany GmbH
Maarweg 133
50825 Köln
Tel: ++49 221 94714-0
Fax: ++49 221 94714-990
eMail: info@gs1-germany.de /
在歐洲,紙媒發行代理公司可以代理英文、法文、德文等任何紙質出版物,即既代理銷售書籍,又代理銷售日報或期刊,並根據合約,屆時結算。但是,對於中文,歐洲紙媒發行代理公司只代理銷售中文日報或期刊,不代理中文書籍的銷售。
比爾•蓋茨於2005年10月26日在接受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費加羅報》(Le Figaro)記者採訪時指出:「五年後將不存在紙媒。」[5]
比爾•蓋茨斷言「五年後將不存在紙媒」,五年後的今天,紙媒仍然存在,為什麼?
不過,比爾•蓋茨的斷言是有根據的。根據德國Bitkom公司的一項民意調查,47%的30歲以下的年輕人認為上網最重要,然後依序是:電視、岳母、洗衣機、紙媒......。[6]
但是,根據德國ONLINER ATLAS在2010年7月9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同樣還有28%的德國人不接觸、不使用網路。[7]
根據IBM SPSS於2010年在德國做的一項民意調查,54%的14歲至64歲的人每天仍然讀紙媒,而一個星期才讀一次的只佔8%。[8]
根據美國Washingtoner Pew-Forschungsinstitut於2009年3月22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就信息獲取的手段和方式,在美國的居民通過網路的數量2008年第一次超過通過紙媒的。在美國,2008年紙媒企業解僱了10%的新聞記者,2008年紙媒企業的廣告收入比前兩年減少23%,報紙期刊的發行量也降低4%,降至每天只有大約4千8百萬份(48 Millionen Exemplare)。[9]
德新社(dpa)2010年4月22日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37%的民眾在不久的將來願意通過屏幕閱讀報紙和書籍,哪怕是超過60歲的民眾,也有31%願意接受電子報紙和電子書。[10]
歐華紙媒是歐洲華文文學的載體,現在還有一些新的載體,比如網路。隨著科技發達,傳媒形式多種多樣,發表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但要永久留存,還是要靠印刷出版的。
對於在歐洲的「上架」中文紙媒來說,今後可能走兩條道路。要麼全部內容改成電子報紙或電子期刊;要麼就是期刊的期數壓縮,改成文集出版。由於歐洲代理公司不代理中文書籍的銷售,在歐洲的中文期刊,今後可能不斷擴大「每期專題」和「熱點追蹤」的版面,而逐漸取消其他版面,慢慢過渡到「一期一書」。面臨網路的壓力,期刊的間隔會逐步加長,即月刊會改成雙月刊,雙月刊改成季刊。當一本月刊變成季刊,就是一本收錄深度分析文章的文集,就是一本書。但是,不明持牌人的中文紙媒,顯然是國家政府出資,只要政府存在,該紙媒就會存在。
相反,在歐洲的「非上架」中文紙媒,其前途就很樂觀。世界上只要有陽光和雨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協會。在歐洲只要有七個人就可以成立一個協會,並且可以在初級法院登記註冊,稅務局審查通過後還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協會的中文會刊,只要協會存在,會刊就存在。

參考文獻:
[1] 西方朔:王韜與《循環日報》,載歐洲《本月刊》,2010年10號第17頁。
[2] 楊允達:我和《歐洲日報》,載歐洲《本月刊》,2010年10號第20頁。
[3]  科隆第一屆國際媒體博覽會(Die erste Spezialmesse für internationale Medienvermarktung und internationale Kulturbeziehungen。)
鏈接:http://www.imh-deutschland.de/page/index.php?rubrik=0006&id=0037
[4]  托馬傳(Dieter Wunderlich:Buchtipps & Filmtipps,Helmut Thoma,65779 Kelkheim,Germany,2006。)鏈接:http://www.dieterwunderlich.de/Helmut_Thoma.htm。德文原文如下:Die Verachtung der Massenkultur hielt Helmut Thoma für undemokratisch. »Der Zuschauer darf sich seine Regierung wählen, also auch sein Fernsehprogramm«, räsonierte er 1990 im »Spiegel«. »Ich wundere mich auch hin und wieder über die Wahl, aber der Wurm muss dem Fisch schmecken und nicht dem Angler.«
[5]  比爾•蓋茨:「紙媒將結束。」(Bill Gates beschwört das Ende der Papierzeitungen:Networld / 26.10.2005 / 18:47。)鏈接: http://www.golem.de/0510/41255.html。德文原文如下:Bill Gates von Microsoft hat in einem Interview mit der französischen Zeitung Le Figaro auf die Frage der Journalisten, wo er die technische Entwicklung in fünf Jahren sehen würde, unter anderem das baldige Ende der Print-Presse vorausgesagt: Seiner Einschätzung nach würden schon in fünf Jahren, bedingt durch die rapide Verbreitung des Internets in Privathaushalten, 40 bis 50 Prozent der Medien online konsumiert werden.
 
[6]  民意調查:什麼對德國人真的重要。(Umfrage: Was Deutschen wirklich wichtig ist。)鏈接:
http://www.kreiszeitung.de/nachrichten/deutschland/umfrage-deutschen-wirklich-wichtig-zr-812259.html
[7]  28%的德國人不使用網路(28%Prozent nutzen das Internet nicht。),載2010年7月9日Fraenkischer Tag, 第6頁。
[8]  您經常讀報紙?(Wie häufig lesen Sie Zeitung? )鏈接:
 http://de.statista.com/statistik/diagramm/studie/81127/umfrage/haeufigkeit-zeitung-lesen/
[9]  美國民意調查:網路打敗報紙。(US-Studie: Internet schlägt erstmals Zeitung。)鏈接:
http://www.computerbase.de/news/allgemein/studien/2009/maerz/us-studie-internet-schlaegt-erstmals-zeitung/
[10]  屏幕閱讀時尚。(Bildschirm-Lesen kommt in Mode。)鏈接:
http://www.magnus.de/news/umfrage-37-prozent-wuerden-magazine-und-zeitungen-am-bildschirm-lesen-817480.html

寫於2010年10月26日(比爾•蓋茨斷言5周年),德國班貝格

作者簡介:
謝盛友,1958年出生於海南島文昌縣。現任歐洲《本月刊European Chinese News》出版人,華友集團董事長,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

原載於中國大陸《華文文學》2011年第2期(4月號),轉載請註明出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4 20: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