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謝盛友:「以德報怨」話日本

作者:謝盛友  於 2011-3-28 04: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謝盛友:「以德報怨」話日本



作者:謝盛友


打開罐頭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戰詔書」正式播發,宣布無條件投降。同一天,蔣介石親臨重慶中央廣播電台,面對著麥克風,發表了《抗戰勝利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蔣介石指出,我中國同胞們須知「不念舊惡」及「與人為善」,為我民族傳統至高至貴的德性。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

這篇講話是蔣介石親自起草的,可以說是他的肺腑之言。這個講話後來被日本媒體稱為蔣介石的「以德報怨」演講,蔣在二戰以後的對日政策,特別是放棄戰爭索賠,也都統統被稱為「以德報怨」政策。

蔣介石日記的這個罐頭被打開,裡面是「空」的,根本沒有「以德報怨」這四個字。

其實,蔣介石在廣播講話里,並沒有直接使用「以德報怨」這一詞語。根據當天他的日記,放棄戰爭索賠,不是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的一部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政府就開始為戰後索賠做準備。抗戰勝利后,緊接著國共忙於內戰,由於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美國逐漸對國民政府失去信心,最終在1949年8月5日發表白皮書,將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身上。

中日恩怨

一位研究捷克人文的學者認為,捷克民族是最容易投降的民族。無論在一戰的時候,還是在二戰的時候,捷克總共不也就這麼幾百萬的青壯年男人、十幾萬軍人,派去打仗都犧牲了,捷克就沒有種子了。留得種子在、保存捷克文化,捷克民族就存在。存在就可以發展,發展就可以壯大。真正具有「佔領」意義的武器是文化,而不是軍隊。他甚至斷言,若日本侵略中國成功,也許今日的日本已經不是日本,而是中國。只要土地在、種子在、文化在,侵佔不可怕,弄不好你日本就被我們中國人、中國文化同化了。

這位文化工作者的觀點很有趣,不過,放在政治學、社會學、法學裡頭,根本無法站住腳。因為他忽視了行政「一刀切」以後的文化現象,比如強制教育。兩個簡單例子:一個是大陸人1956年以後使用簡體字;另一個,1928年以後的土耳其人,以「國際」拉丁字母取代此前的阿拉伯字母。

如果日本侵略中國成功,今日的中國人恐怕已經不講中文,都講日語了。

余英時教授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完成現代化的任務,最根本的原因是被日本人耽誤。第一次是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第二次是抗戰的耽誤。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展開了最兇殘的屠殺,對中國的物質財富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與破壞,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了罕見的摧殘與毀滅,大大地延緩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相互交往超過2000年。直至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一直在以華夏文明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經濟、文化圈內長期共存、交流和發展。如果沒有19世紀中葉的「西方的衝擊」,中日兩國的傳統社會形態,及其發展進程,還將維持一定的歷史時期。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敗后,日本在為之震驚之餘,迅速決定掉轉船頭,改學西方,而中國則遲遲未能作出這一轉變。

日本在古代 2000年間,始終處於先進的大陸文化的邊緣地位,形成了虛心學習外來先進文明的傳統。曾長期學習中國文化的日本,在「西方的衝擊」面前,沒有中國人那樣沉重的文化包袱和心理抵抗,得以迅速確立了「向西方學習」的觀念和體制。日本人不因顧到空虛的面子,而拒絕模仿外國文化的事物。保全面子的要求,阻擋不住日本人模仿外國文化的要求。這是對現代化有利的心理條件。

所以,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日本元素

大學同學、日語班班長,現在日本東京當教授,幾次到寒舍雅會,他每次到德國,似乎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他:「日本人對德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相反啦,德國人對日本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日本人和德國人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打開德國和日本的歷史地理教科書,都是在灌輸一種「居安思危」:我們的土地面積狹小,資源缺乏,我們需要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一樣的成功。

德國人和日本人希望做到「為知己者死」,他們至少有兩樣東西,是世人無法超越的,第一是讀書求知。

國際圖書協會每年公布的讀書購書狀況,中國大陸總是排名第一百名以後,富有的台灣、香港、新加坡也不先進。每年的第一名第二名總是由德國日本輪流坐莊。難怪德國人和日本人,在自然資源這麼貧乏的情況下,也能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原來,人家讀書長知識,有知識科技就發達,科技發達,國家民族就強大。

根據德國書商和出版商協會最新的數字顯示,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自己讀書很多,平均每人每年至少讀十八本書,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人藏書200至500 本,14% 的德國人家庭擁有自己的「圖書館」。

第二是「呆板認真」。德國媒體報道,日本災區民眾仍然堅持垃圾分類,我讀後感觸良多。地震災區,滿地垃圾,而災民丟垃圾時,仍然堅持分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公民文化?

我們一起來閱讀,《朝鮮日報》駐日記者鮮於鉦的現場報道。他說,從千葉到仙台的400公里公路,儘是掛著仙台牌照的汽車長龍,是歸心似箭,要回鄉尋找消息,擔憂斷絕家人的行列。但沒有一輛車子插隊,或超速行駛。他們依然保持沉著和循序。否則汽車一旦扎堆,整個道路就會癱瘓。

記者體驗的是東北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大部分加油站都已停業。由於煉油廠儲油罐爆炸,加上交通癱瘓,汽油運輸中斷。一些還剩有汽油的加油站外,汽車排起了兩三百米的長隊。等加油需要一兩個小時,一次只能加10公升或2000日元的汽油,等待加油的汽車,就只能像傳送帶般移動。但沒有一輛車插隊,也沒有看到要求「多加點」的人。需要更多汽油的人,須前往其他加油站,再排一兩小時的隊。不僅是加油站,在限量供應飲用水的學校、限量出售礦泉水的超市、限時開放的廁所等等,隨處可見排起數百米長隊的人群。

德國人和日本人,「排隊」成了一種文化,他們「為悅己者容」,排隊就是為社會打扮。在德國和日本,人們早就有了共識:排隊就有收穫,排隊等於希望。這是守秩序的前提,也是誠信的表現。人類經驗證明,排隊是公民社會的好習慣,也是自救的最有效辦法。當然,這必須有個前提,就是有互信的基礎。

不論是國家與公民,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只要有互信的默契,社會就能井然有序,處變不驚,即使是遭遇天然災禍,最終都能化險為夷。內存「互信元素」,外表終歸會恢復健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小由 2011-3-29 00:32
第一是讀書求知。-----非常正確!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知識有見識,這樣的民族或個人,成功都是早晚的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13: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