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引用典故之意。
杜牧有一首《華清宮》: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華清宮是見證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地方,也有人稱此為唐楊荒淫誤國之地。詩人似是在寫微電影劇本,以回望的角度,用鏡頭捕捉飛馬疾進、千門次第分開的場景。落幕之處,一盤鮮亮的荔枝端到了美人面前······
荔枝是夏季的果品,那麼詩里的時間該是貴妃在華清宮裡避暑的時候。然而據《唐紀》記載:「明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遯(dùn)齋閑覽》云:「(明皇)未嘗六月在驪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美,而失事實。」
杜牧還有一首《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林廣記》引徐柏山云:「二喬事,自見於戰皖城之日,非赤壁時事業。牧之用事,多不審,觀者考之。」
皖城是曹操備戰儲糧之地。孫策攜周瑜攻克后,「得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此時距赤壁之戰尚早九年。
杜牧應該說是個「官二代」,其祖父官至宰相,父雖早逝,家中仍是「萬卷書滿堂」。看來小杜還是缺乏理科男的嚴密性,要不然也不會下了聘禮約定十年後來娶人女子,一直等了十四年才來。結果再次登門的時候,女子已然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杜牧用事不審,只怪他一門心思想著「贏得青樓薄倖名」,哪管它揚州夢醒十年還是十四年。相比之下,王安石可是個嚴謹細緻的人。詩人能為著一個「綠」字,在「京口瓜洲一水間」反覆思量。
王安石有首《桃源行》,開頭兩句,「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高齋詩話》云:「指鹿為馬,乃二世事,而長城之役,乃始皇也。又指鹿為事不在望夷宮中。荊公(王安石)此詩,追配古人,惜乎用事失照管,為可恨耳。」
望夷宮是秦始皇為「望北夷」(北方少數民族)而建,後來趙高在此殺了齋於此處的秦二世。
另一則用事錯誤發生在大詩人李白身上,而且還牽扯進了大書法家王羲之。
傳說王羲之為提高書法技藝,從觀察鵝頸「曲項向天歌」和鵝掌「撥清波」的動作上得到啟發。一日從河邊經過,見一群鵝水中嬉戲,便想買回去仔細揣摩。養鵝人是一道士,得知大書法家想買鵝,便敲起竹杠來,說不用付錢,只需抄篇《黃庭經》即可。此故事被李白入詩:「山陰道士如相訪,為寫《黃庭》換白鵝。」
《藝苑雌黃》云:「考之《晉史》,逸少(王羲之)所寫乃《道德經》,非《黃庭》也。太白蓋誤用此事。」
《苕溪漁隱叢話》提到李白另有一詩:「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這裡說的卻是《道德經》。
看來這用事要用得好絕非易事,不可強求。宋周密在 《齊東野語·詩用事》中告誡:「天下書雖不可不讀,然慎不可有意於用事。」用事的最高境界,應如顏之推所言,「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