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金嗩吶 韓戰60周年隨想(中)

作者:light21  於 2010-11-2 10: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時間: 11 02 2010 00:25   

作者:金嗩吶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海納百川

 
先回答一下網友老滄和老非跟帖中提到的幾個問題。

一、老滄跟帖中說:「韓戰後美國對中國還是有所顧忌的,以致在越戰時極力避免惹怒中國。但老毛同樣被美國鬼子打怕了……」

老滄所說的「韓戰後美國對中國還是有所顧忌的,以致在越戰時極力避免惹怒中國」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這和韓戰有無因果關係確實值得商榷。首先我在文章已經列舉了大量美國和眾多小國弱國挑戰中國底線、試圖惹翻中國的事件,並沒看出美國有什麼太多的「顧忌」。連進入中國境內,投彈炸飛機這類事情都干出來了,「是可干,孰不可干?」。所以並不能證明美國因為韓戰「被教訓」,所以對中國「有所顧忌」。而且美國越戰時不但「極力避免惹怒中國」,我看同時也沒有激怒其他國家,包括周圍的印度支那三國,也都沒有受到美國B-52飛機的轟炸。

如果說美國「極力避免惹怒中國」是指沒有對中國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話,這種方針依我看是由來已久。三年國共內戰時,美國的原則就是避免捲入中國內戰,沒出一兵一卒。韓戰時美國飛機轟炸鴨綠江大橋,只炸掉朝鮮一半,中國那一半完好無損。這在那個沒有精確制導導彈的年代,恐怕多少還有些技術難度,真是難為了飛行員。在影片《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里就有這樣一個鏡頭:美國政府嚴禁他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境內目標,於是他下令炸毀鴨綠江大橋朝鮮境內那一部分。他不無譏諷地感嘆道:「在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橋炸一半,而且是必須從大橋中間的分界線開始炸毀一半!」以後由於左傾冒險主義路線頭子麥克阿瑟不服美國政府「極力避免惹怒中國」的右傾保守主張,他與杜魯門民主黨政府間的分歧日益加深,終於導致他在1951年4月被美國總統解除職務。

「機會主義頭子,改也難」(毛主席語錄)。麥克阿瑟回國後於4月19日在國會發表的告別演說當中,仍不忘大肆鼓吹他的激進冒險觀點。並提出了四個具體的反華策略:1、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2、對中國海岸實施封鎖;3、取消對海空軍攻擊中國東北的限制;4、取消禁止蔣介石軍隊加入戰爭的命令。這就是著名的「老兵不死」演說。麥克阿瑟認為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則聯合國軍將無法守住朝鮮。麥克阿瑟富於激情的言辭和極其出色的演講技巧不僅在共和黨人中引發強烈共鳴,也在一時間征服了美國的大多數媒體和民眾。這令杜魯門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並覺得如果麥克阿瑟的建議被採納,戰火很可能真的要擴大至中國大陸,而這是精明謹慎的政治家和有責任心的軍隊高層都一直極力避免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也認為美國真正的敵人是蘇聯,最要緊的戰略區域在歐洲。因此不應當把美國力量用到中國這樣「一個並不具有關鍵戰略價值的地區」。

麥克阿瑟被撤職,引起美國人民的強烈不滿。美國國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來調查麥克阿瑟被撤職的事件。專門委員會從1951年5月3日起舉行一系列聽證會。在那個聽證會上,美國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五星上將奧瑪爾•布萊德爾出席作證,聲明: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總統都擔憂麥克阿瑟把戰爭擴展到中國大陸的主張一旦被採納很有可能讓美國「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打錯誤的戰爭」(原文附后)。以後這句話被齷齪下流的中國政府刪掉了前邊的條件狀語從句,並利用英語和漢語的區別,把虛擬語句變成了對已經發生事情的總結,變成了美國政府挨打后的後悔葯,成了「早知今日挨揍,何必當初出兵」的同義語,讓中國人亢奮了60年。

由此看來,在韓戰前美國就已經「極力避免惹怒中國」了。所以,我認為不能說因為韓戰教訓了美國,美國便膽小起來,時時事事處處「極力避免惹怒中國」。我認為,美國不敢對中國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是因為:1、美國畢竟跟流氓國家不同,雖然也辦過一些不講理的事,總起來說人家還是有原則的。不會因為中國社會制度不同就來進攻中國,古巴就是個例子。卡斯特羅沒挨打,絕不是因為古巴有強大的國防力量能夠抵禦美國的進攻。同樣,查韋斯一天到晚罵美國,也沒見美國動他一個指頭;2、二戰後中國以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統一的國家,任何國家哪怕是超級大國都不會輕易對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發動軍事侵略,這是政治家和軍事家應有的常識。


二、老非在跟帖中實際說到了兩個問題。
1、朝鮮戰爭中「美軍轟炸機把毛太子炸死了。毛太子之死決定了後來中國的走向。試想,如果毛太子沒死的話,現在的中國就像北朝鮮一樣,毛氏王朝,江山穩固。毛主席甚至都不必發動文革,就輕易肅清政敵,確立太子地位。中國的歷史也就沒有老鄧什麼事了。」

朝鮮戰爭大家都在叫好,左派和憤青叫好是因為「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志氣,打出了尊嚴,打出了六十年的和平,打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把美帝國主義打怕了、打痛了、打服了」,而自由派叫好是因為炸死了毛太子和保留了台灣的民主胚胎,你看看國內的跟帖就知道。有些控制比較嚴的網站,跟帖怕有敏感詞犯忌而被刪,就曲筆隱諱,寫成「向美國飛行員致敬」、「感謝蛋炒飯」。因為看得太多,到飯館一看菜單上寫著「蛋炒飯」,我就會聯想到岸英同志,甚至下意識哼兩句「轟炸機從藍天飛過,我愛你,美國」。

關於說到是否因為炸死了毛太子就可以認為朝鮮戰爭利大於弊,我是這樣認為的:應該說炸死毛太子對中國確實大有好處,讓毛死後這三十年中國人民受益匪淺。但我認為說到利大於弊的程度就有點過了,畢竟這是一場耗時33個月,死了幾百萬人的大規模戰爭。至於老克所說「這個混帳事因為死了太子,倒有了意外的好處,幫中國人逃過史上最黑暗封建王朝復辟的一劫。可能因此少死的中國人遠遠超過朝戰的死亡總人數。」毛岸英是否有這個氣魄,實施「遠遠超過朝戰的死亡總人數」的暴政,還真難說。畢竟岸英吃蛋炒飯的時候才二十多歲,以前也沒在政治舞台量過相,推測不出他將來的作為來。

至於朝鮮戰爭的得失分析,這方面的文章如汗牛充棟,實在太多太詳細了,無非就是那幾條,我不想多說。我這裡只想說一下如果岸英同志不死,中國是否一定會建立毛氏王朝,代代相傳,從而會改變中國的走向。對這個岸英繼位的說法我基本同意,但還多少有點疑問。

首先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獨裁者內心最恐懼,最怕死後被人否定甚至遭人鞭屍,而且疑神疑鬼,誰都不相信,政權交給誰也不如給自己的孩子。後來在提到「太子黨」這個說法時,忘了是那個高官說的了,就是要搞太子黨,把政權交給這些人放心、保險,心裡踏實。再說鴨綠江對岸有金二和金三在那兒擺著,金家幹得,我毛家為何干不得?俺家岸英也不次於正日,而毛三和金三幾乎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無非就是質量差了點。金正銀至少最近還說句人話:糧食比子彈更重要。比「我爺爺殲滅日寇150萬」智力含量可高多了。其實應該安排兩人見一面,再拍張「歷史的瞬間」的照片:「兩隻有力的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象徵著金毛友誼世代相傳。

還有人猜測越南現任總書記農德孟就是越南國父胡志明的兒子。這種說法的依據是,當年胡志明從事地下工作時,農德孟的母親曾充當胡志明的女傭。他母親把他生下來后不久,便不幸與世長辭。當有美國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時,農德孟鎮靜地回答說:「我有父母,但他們都不幸英年早逝,而我當時還很小。」並詼諧地表示:「越南人民都是胡志明主席的兒子。」這種事情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不知道有什麼可「詼諧」的。鑒於以前出現過革命導師馬克思有誘姦女傭,並讓革命戰友恩格斯背黑鍋的事兒,所以馬克思主義戰士胡志明幹這種事情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之所以說「還多少有點疑問」,一是並非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這麼干,畢竟這麼乾的也還是少數;再就是咱們的毛主席不同於金叔叔、胡伯伯,也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陣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般說出現政治上「父傳子」的獨裁者,一方面是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崽子最放心;再者這類獨裁者往往度都有自私的因素在裡面,也就是說都有親情的因素。畢竟現在和古代皇權世襲不一樣,皇位不是非傳給兒子不可。你看看老袁、老蔣是什麼家庭,老蔣和小蔣之間,小蔣和小小蔣們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之間那種父子感情,說實話,連我都羨慕。有朋友(或部下拍馬屁)送來海鮮,還要留著和孩子一起吃。特別是到了晚年,每次出門都要帶著小兒子。因為蔣經國身體不好,光有身邊侍衛人員還覺得不好用,許多事情還得親人做才放心,生病主要也是老婆孩子伺候。

再看看咱們的「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翻手雲覆手雨的毛主席,一家人哪有什麼正常家庭的天倫之樂。尤其到了晚年,連孩子回來和老爹一起吃頓飯都成稀罕事。毛本人整日就是和一幫文工團的女孩子瞎混,愣是把上海灘上的風騷女子江青變成了男不男女不女的二妮子。所以粉碎四人幫時有人傳說江青和王洪文、庄則棟、劉慶棠什麼的有一腿子,我從來就不信,江青就是這方面有問題也是玩玩SM,不可能和誰有什麼私情。毛主席唯一一個活著的兒子毛岸青老年得子,居然連看都不看一眼,這能說是正常人的感情嗎。

這方面唯一有一拼的是斯大林,動不動當著政治局委員的面羞辱自己的老婆,最後逼得老婆開槍自殺。孩子不管是婚生的還是非婚生的,沒一個下場好的。斯韋特蘭娜是斯大林惟一的女兒,也是斯大林最疼愛的掌上明珠。然而自己女兒從少先隊夏令營給父親寄來一張身穿短裙的照片,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紅鉛筆在照片上畫了個大叉,又在背面寫道:妓女!並派飛機寄回。最後這位原蘇聯「第一紅色公主」走上了與蘇聯、與父親徹底決裂的道路。

綜上所述,毛岸英如果不死的話中國政治走向有可能發生改變,但畢竟喜怒無常、翻手雲覆手雨毛主席不同於金叔叔、胡伯伯,也不同於「毛劉周朱陳林鄧」裡面的後面那六位,那些人一看就是正常人,不過是信了列寧的邪教。而斯大林毛澤東則和這些人不一樣,身上有一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東西,一個是嗜血成性的殺人魔,一個是鬥爭上癮的虐待狂。


2、老非對我的韓戰「提高民族自尊心」的說法提出了質疑,這裡我還得解釋幾句。我文中說的實際意思是「中國人民感覺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說的是這種現象的「存在」,而不是「應該」,更沒有判斷它的「對錯」。韓戰後確實是使中國人民信心爆棚,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韓戰「打出了威風,打出了志氣,打出了尊嚴,打出了六十年的和平,打出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把美帝國主義打怕了、打痛了、打服了」,你可以說這是百姓的幻覺,反映了民眾的愚昧無知,也可以說這種現象的存在非常可笑,但很多人「靠著這個笑話活了一輩子」(摘自趙本山小品),這是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類似的情況還可見於七十年代聯合國承認接中國大陸,如果讓我說,一個敗軍之將統治的毫無影響力的彈丸小島,居然把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擋在聯合國門外長達27年之久,完全是奇恥大辱。說明我們外交政策大錯特錯,傾東海之水,流惡不盡;伐南山之竹,罄竹難書。可沒想到全國人民就是興奮,就是提勁,就是歡呼雀躍。不光普通百姓,就連像梁漱溟、馮友蘭這樣的大儒也不例外。這就是咱們的民族,咱就得認賬!


三、老克所說「他(指老毛)為什麼有膽跟美國真刀實槍的干,估計是受了斯大林的慫恿,以為事情鬧大了有人接手不用怕。老斯為什麼要指使中國跟美國干,大概是為了多個社會主義傀儡壁壘守住東部俄國,同時也給美國點顏色看看,鼓勵一下社會主義陣營,反正自己損失不大。中國一旦輸了,他一定會逼迫中國和美國和談,絕不會擴大戰爭讓戰火燒到自己國家。」你這個說法和沈志華在最近一期的《同舟共濟》上文章的觀點有些接近(沈文附后),只不過沈志華說的情況要更複雜些。可能是響應習副主席的號召吧,沈志華的文章比以前寫的客氣多了。


再說點別的閑話。我突然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老滄和老非跟帖一個用的是「韓戰」,另一個是「朝鮮戰爭」,雖然這兩位網友的實際年齡我都不了解,但我猜測老非一定比老滄的年齡大。其實我這個年齡也不應該用「韓戰」這種辭彙,估計是讓最近幾年的韓流給攪和的。年輕網友可能不知道,光憑著題目中的「韓戰」一詞,在過去可以抓狗特務,現在可以揪大漢奸。對於六十年前的「那場戰爭」(此句式參照官方提到六四時所用的「那場風波」),不同政治立場有不同的叫法,這「韓戰」可是港台和新加坡的叫法。

看過50年代初期反特片《鐵道衛士》、《虎穴追蹤》的網友都知道,電影裡面「好人」都稱那場戰爭為「抗美援朝」,只有美蔣特務說「韓戰」。《鐵道衛士》裡面美蔣特務有一句台詞:「你這次去東北,主要配合韓戰要徹底切斷共軍的鐵路運輸線,尤其是長嶺隧道,…」而在《虎穴追蹤》中,台灣派來的特務偽裝成我公安人員,去試探我方卧底,裡面用了「韓戰」一詞,我方卧底機警地接上:「什麼?韓戰!我看你還是回台灣換個舌頭吧!」特務看見我方卧底一下就識破了他的身份,另一個美蔣特務趕忙前來解釋「誤會」,表示剛才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彼此都是自己人。

在國際上,韓國稱「那場戰爭」為「韓國戰爭」或「六二五事變」,朝鮮稱其為「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部分稱為「抗美援朝」,整個戰爭過程稱為「朝鮮戰爭」,而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等按照韓國的規矩稱為「韓戰」。美國稱其為「Korean War」或「Korean Conflict」,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也稱「韓戰」。由於朝鮮戰爭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而持續時間和傷亡人數遠不能和這兩次戰爭相比,因此常不被重視,所以歐美國家常稱之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

據學者考證,Korea原來的寫法是Corea,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被日本政府強行改為Korea。原因是Corea開頭的字母C,比Japan的J在字母表上要排得靠前,日本人看著不爽,就改成了Korea。前幾年韓國還打算再改回來,可一旦成了國際慣例改起來比較麻煩,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據經常去韓國網站的網友說,在韓國網站還很容易看到Corea一詞。前幾天在本壇看到有跟帖說日本人「大度」,真叫人難以理解。說日本人有什麼別的優點我都同意,唯獨這「大度」,實在不敢苟同。廣大日本留學生總結的這句「日本國土小、日本人心眼也小」絕對準確,任何去過日本的網友都會深有體會。韓國人和朝鮮人更甚,心眼比針鼻還小。

這「Korean War」是應該翻譯成「韓戰」還是「朝鮮戰爭」或者是「朝韓戰爭」,對於漢語國家和地區來說,確實還有個政治立場問題。Korea原來是高麗的意思,但翻譯成中文總不能譯成「高麗戰爭」,雖然這是個絕對不含政治色彩的中立譯法;同理,「The South Korea」和「The North Korea」中文也不能譯成「南高麗」、「北高麗」。查字典Korea有兩個意思:韓國(Hangol)和朝鮮(Chosun)。因為雖然朝鮮和韓國的英文都是Korea,前者全稱為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縮寫P.R.Korea,國際比賽時常表示為:PRK),後者全稱為The Republic of Korea(縮寫R.O.Korea,國際比賽時常表示為:KOR,一般說Korea就是指韓國)。

但由於朝鮮人有在朝鮮文中夾雜使用漢字的習慣(至今韓國還在少量使用漢字,而金日成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改用純粹的朝鮮文),這樣一來,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就有了朝韓之分,因為韓國國名漢字就是「大韓民國」。西方陣營中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像新加坡和台灣,都是按照韓國的要求,稱南邊為韓國或南韓,管北邊叫北韓。而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中國,則分別稱朝鮮(北朝鮮)、南朝鮮。其中的含義是只承認韓國是一個政權,而不認為它可以代表國家。而韓國方面,過去官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共政府」,也是只承認是一個政權,而不認為它可以代表國家。直到1992年前後,中韓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後相互按照對方的要求,彼此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只不過讓大中華說「大韓民國」實在難以啟齒,所以各種場合都稱「韓國」。


【未完待續】


附1:這段奧馬爾-N-布萊德利證詞摘自1951年5月16日「紐約時報」第一版。標題是,BRADLEY CHARGES M'ARTHUR PICKS WRONG WAR, PLACE, TIME AND FOE; SEES GREAT PERIL Implies We Must Stand Ready Against Soviet, Not Red China

The strategic alternative, enlargement of the war in Korea to include Red China, would probably delight the Kremlin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we could do. It would necessarily tie down additional forces, especially our sea power and our air power, while the Soviet Union would not be obliged to put a single man into the conflict.

Under present circumstances, we have recommended against enlarging the war. The course of action often described as a "limited war" with Red China would increase the risk we are taking by engaging too much of our power in an area that is not the critical strategic prize.

Red China is not the powerful nation seeking to dominate the world. Frankly, in the opinio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

朝鮮擴大到紅色中國的戰爭,使克里姆林宮喜出望外。這次戰爭必需鉗制我們的軍事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但蘇聯不會出一兵一卒。

目前情況下,我們堅持反對戰爭的擴大化。與紅色中國的衝突僅為限制性戰事,可能使我們增加這種冒險,即並非在至關重要的戰略地區獲得利益,而我們卻投入過多的力量。

紅色中國並非是希冀主宰世界的強大國家。坦白地說,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一戰略將會使我們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捲入一場錯誤的戰爭。


附2:某網友在紐約時報的網上購得了這一歷史資料的掃描記錄,全文較長,在這裡只作部分摘錄:

WASHINGTON,May 15- The highest military officer of the United States declared today that the rejected Korean war Strategy of General of the Army Douglas Mac Arthur would have been dangerous and wrong fourfold.
  
General of the Army Omar N. Bradley,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asserted that General Macarthur』s plans would have involve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Communist China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 It was not Read China but Soviet Russia,he said by implication,against which this country must stand ready.
……  

美國軍隊最高指揮官今天聲明被否決的麥克阿瑟的關於朝鮮戰爭的戰略是危險和錯誤的。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五星上將奧馬爾-N-布萊德利斷言麥克阿瑟將軍的計劃將使美國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中國——捲入錯誤的戰爭。他暗示,美國真正應該防範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紅色中國。
……


附3:1950:朝鮮戰爭是如何發生的

來源:同舟共進2010年第9期,作者:沈志華,文史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
  毛澤東為什麼堅持出兵朝鮮

  毛澤東為什麼堅持出兵朝鮮?對此,史學界有各種各樣的解釋。這可分兩個階段來闡述。9月15日,美軍成功登陸仁川以前,毛澤東堅持出兵完全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原因在於,在那個時間出兵較為容易,只要佔領了半島兩側的海岸線,美軍就失去了向內地進發的灘頭堡,加上蘇聯空軍的力量,就會把美國人趕下大海,戰鬥徹底結束。問題是在9月15日,美軍登陸仁川以後,特別是在10月份,美軍越過三八線、天時地利均對中國不利且遭到眾人的反對情況下,毛澤東還要堅持出兵,原因又是什麼?可以這樣看:毛澤東牽掛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前途命運,而且在他的心中裝著亞洲革命事業,乃至於世界革命的利益。他認為對此責無旁貸,應當承擔起這個重任。既然同蘇聯有了分工,由毛澤東負責亞洲革命,那麼亞洲出現了情況一定要由毛本人承擔責任,而且必須以切實的行動解決問題。另外一個方面,則是來自於對中國根本利益的考量。毛澤東極為注重與蘇聯的關係。1950年1月14日,中蘇能夠簽約是毛澤東頂著巨大壓力同斯大林鬥智斗勇的結果,如果此時毛澤東不出兵,斯大林肯定對毛澤東有看法,中蘇關係很有可能破裂。在斯大林看來,中國如果不出兵,毛澤東就不是一個共產黨員,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同蔣介石、鐵托一樣是純粹的民族主義者。毛澤東自視為世界革命的領袖,是真正的共產黨人,最不想戴上這頂帽子。因此,毛澤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打敗也得打。在他看來,發動這場戰爭不是為了爭勝敗、斗輸贏,而是要向斯大林證明,中國人是敢打的,是有大局意識的,是照顧世界革命利益的。

  就當時的情況看,中共離開蘇聯的支持,沒有中蘇同盟條約的保證,管理一個偌大的國家,確實存在不少的困難。以中共幹部結構為例,筆者查閱的大量資料表明,中共當時嚴重缺乏有管理城市經驗的幹部。上海戰役圍而不打,長達數月之久,究其原因,在毛澤東給斯大林的電報中給出了答案。毛澤東說,打上海很容易,可那是我們沒見過的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打下來怎麼管?此後的談判也都是圍繞幹部問題、請求援助的問題展開。如,1949年1月,解放軍馬上佔領西安、南京幾個大城市,軍隊進了城從沒見過這麼寬的馬路、高高的樓房,比照山溝間、窯洞里有很大的反差,國民黨留下來的知識分子信不過,依靠西方也不行,只有依靠蘇聯這一條路。陳雲就曾同蘇聯大使講過,弄金融,金融不懂;弄交通,交通不懂;下水道也不懂。什麼都不行。因此,通過簽訂中蘇同盟條約,建立穩固的中蘇關係,對於鞏固中共政權是一個核心的問題,也是毛澤東始終予以關注的大問題。

  違背斯大林的意願,中蘇關係就會走向解體,中蘇同盟條約就會變成一紙空文,這是毛澤東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此,中國出兵朝鮮,也就不難理解了。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wazhh 2010-11-2 20:35
回復 light21 2010-11-3 16:41
wazhh: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