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貝殼村之前,在某網站盤桓了大約五年之久。由於種種原因,比較談得來的網友們紛紛離去,遂亦萌去意。去拜訪了不少有名的海外華人網站,總的感覺一是又多又亂,理不清頭緒,也插不上話;再有就是那些博客特正經,不是小說就是散文,大部頭的說。貝殼村是我在偶爾的機會看到的,我「隨便看看」,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種日誌的形式,點開村友們的日誌,看了越發高興。我這個人,懶而沒有耐心,寫不了長篇大論,但有時會心血來潮,手癢要寫,而且那種衝動收都收不住,寫這種短篇的日誌真正合了我的胃口。
也算是在網上混過一陣的人了,知道每到一個新地方都沒有什麼人搭理,於是就做好了自說自話的準備。沒想到,我的第一篇日誌寫出來,就有人看有人評,這還真是我始料不及的,當時覺得特溫暖,感到這村裡的人比別的地方的人要友善得多。
再說頭像,我那天註冊的時候,偏偏那台電腦上面沒有一張合適的照片。我家後院里的多種玫瑰,單單缺一種黃玫瑰,於是幾天前我下載了一張黃玫瑰的照片當參考資料用的。既然沒有合適的照片,我就拿這張黃玫瑰先充數了。把黃玫瑰當成頭像后,才發現歪打正著的居然讓我佔了大便宜:因為我是新人,誰也不認識,有了這張鮮艷無比的黃玫瑰之後,走到哪裡都踩一腳,黃澄澄的大印一蓋,讓人不想看見都不可能,當時我還是真樂了一陣呢。
後來,認識的人也多了,頭像用膩了,想換。有好幾位村友,宜修,方方頭,杏林一虹等等,都反對。宜修最乾脆,她說她進村就是看頭像,不看網名,一旦換了就找不到我了。我當時聽著點頭稱是,但後來一想,發現她這個理由也不成立:方方頭的頭像是系統給的,要是宜修真的只看頭像不看網名的話,那跟她肝膽相照的村友也太多了,而且每天還會以驚人的速度遞增。宜修的肝那得成了普羅米修斯的肝了,成天掛在外面,不用收回去了。
當然了,黃玫瑰是喜悅和友誼的象徵,只要村友們不對著我叫什麼花兒,花花的,我繼續用下去也是可以的。
這就引出了我的網名,我註冊那天,村裡還在用舊版,最上角寫明了有四萬八千人註冊。我一看嚇一跳,這麼多人起名那是一定要重複了,趕快去找康熙字典。抱著字典找了半天,找了兩個不常用但也不是特生僻,看著不認識也能猜猜的字。可是奇怪,偏偏就這兩個字,系統怎麼都不讓我注。想著這四萬八千人真是厲害,生生把康熙字典都給用盡了。那就用英文吧。又想想,英文也不保險。我知道一點點義大利文,當時靈機一動,就找了個義大利字註上了(順便回答一下hu18的問題,他有次問過我哪兒來的義大利情結)。giada在義大利語里是「玉」的意思,跟英文的jade是同一個字。冊是註上了,但缺點是許多人不知道該怎麼念。有位網友問我是不是發「該打」的音,我心想,我要是給自己起個發音該打的名字,我可真是該打了。越湖更豈有此理,管我叫雞鴨大,連雞鴨都是大的了,那豬牛就是恐龍級別的了,你我也就螞蚱那大小,成天蹦達了。其實,義大利語的發音是屬於比較規範的那種,你把g換成漢語拼音里的j,就成了。試過了?對嘍,發音就是「佳達」兩個音。
再多說幾句,我剛到村裡不久,老大就給了我忠告:起個中文名字,讓別人好一目了然。我剛剛把康熙字典扔回故紙堆里,又得把它找回來,更別提早不記得以前準備用的那兩個字是哪兩個了。不過,當時我已經注過冊了,決定就結合網名和頭像起名。一般人提玉就想著是綠的,但因為這朵艷黃的玫瑰,我得起個黃玉的名字。又翻了半天康熙字典,發現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中國字里形容顏色的字許多都有別稱,例如紅字,可以稱為赤或為朱;黑字,為皂為玄;綠字,為碧為翠;白字,為雪為銀;偏偏這個黃字,幾乎沒有一個可替換的字,只有一個緗字,意思是淡黃色,我這個鮮艷的明黃,那也只好顧不得了,於是我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叫緗琦。起是起了,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其實你到我的主頁就能看到這個名字。
啰嗦了一通的結論就是,你願意叫我佳達也可以,叫我緗琦也可以。那什麼花兒,花花,打不打,大不大的,就麻煩各位不要叫了。要是真叫的話,我到時候可是裝看不見,不理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