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海歸:親身經歷
前一段時間,我有一朋友要海歸。
他要去的是一個國內985和211大學。我在這個大學有點關係,所以他找到我,讓我牽牽線。
我有幸觀摩了現在到國內大學海歸當教授的全過程。
下面只說事實,不多評論。
(1)我的關係反覆對我強調:讓你的同事多說自己的業績事實, 少空談國外的先進性。空談只會讓人反感,不會給自己添分。現在國內好大學裏海歸成堆, 有國外學習或進修經歷的人遍地都是。
(2)過程:現在大學引進人才,國內和國外的候選人一起參加評審和答辯。有三個階段:第一關:系裡或學院初評(要求答辯)。這一關好過,都是熟人;第二關:函評。請無相關利益的外系校的人來評審;第三關:大學終評(要求答辯)。要求在大學的正副校長和各學院院長面前答辯。這些正副校長和各學院院長基本上都有海外經歷。
評審主要看答辯情況和所謂「看得見的成果」。
「看得見的成果」包括:
文章:排名第二以後的不算成果。文章引用數和文章的影響因子很重要。
項目:排名第二以後的不算成果。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金額非常重要。
演講:在什麼場合做過演講,為什麼邀請你去演講,有什麼證明材料。
專利:分國內和國際專利。
(3)文章:現在,海歸的人在文章方面沒有什麼優勢。國內大學老師發表的文章很多,在好雜誌上發表文章也不是什麼稀奇事。一個大學老師常常帶5、6個博士。國內博士沒有文章不準畢業。所以老師的文章很多。
(4)項目:國內的老師在項目方面的優勢更明顯。評審時,國內的候選人往往能拿出一厚疊項目獲獎證書。
(5)注意要點:國內現在引進人才,更關注您今後能給學校帶來多少效益,ie, 今後搞到項目的潛力、開闢科研新方向的能力。對教學能力極不重視。
(6)教授待遇(不很精確):20幾萬安家費,20幾萬科研啟動費。第一年租房補貼每月2千元。4級和3級教授的基本工資是7、8千元/月。
(7)工作:上課量非常小,時間主要用於搞項目。有能力的教授,過的比國外的好;沒能力的教授,拿死工資。買別墅的教授很多。現在新評上的教授,一般都有些能力。要在國內人堆里混出頭,評教授是人盯人,也不容易。
(8)結果:說說我知道的幾個海歸的評審結果。
我朋友評上教授。他文章一般,海外項目一般,但他出國前獲得過國內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排名第一。學校規定:排名第二以後的,不能算業績)。沒有這兩個項目,他評不上教授。
一個美國博士,現在美一實驗室工作,評上教授。項目和文章都好。
一個美國博士、現美某大學助理教授,想評教授,但最後評上副教授。此人評審時口氣特別大。校長在評審時,當著大家的面就對此人說:你評上副教授也是破格提拔。
一個雙博士(一個土的,一個洋的),想評教授,沒評上。一堆文章,沒有項目。
(9)未來引進:國內許多人都談今後如何引進人才。幾個院長說,今後要講資格。今後引進人才,除特殊人才外,沒有副教授相應經歷的人,一般不應直接評正教授。有些工科教授還說:工科雜誌的引用數和影響因子一般都很低。用引用數和影響因子來評價,不公平。有些學科容易發表文章。
最後說說感覺:
(1)我並不認為文章多、科研獲獎證書多就是水平高。但空口無憑。要參加國內評審,就要準備拿出一些所謂「看得見的成果」。
(2)海歸的光環還有一點,但越來越小了。大家要認清形勢,端正態度。當然,你如果是大牛,就不用考慮這些。
(3)國內現在有一些人對海歸有偏見。以前有不少海歸,輕鬆拿到高職,但沒有表現出比土鱉高明。國內土鱉的自信心很高, 經常可以聽到他們這樣的聲音:「回來吧,在國外混太苦」。
(4)國內好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設備有很大的提高。辦公環境不比國外差,用985和211大學內的教育網,可以查和下載國外主要雜誌的電子論文,雜誌量很大。
(5)在國內和國外都一樣,有本事的教授是能搞到項目(錢)的教授。發一般文章是博士生(后)們乾的事。
(6)再重複一下:海歸宜早不宜遲。有個院長對我說,以後想直接回國當教授,非常難。以後一步登天的機會,越來越少。
(Myk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