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新春佳節就要到了,您知道餃子的來歷嗎?

作者:wenya  於 2010-1-22 15: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 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 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餃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葩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 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 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 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 年來,餃子作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 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有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 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 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后,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 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后連連點頭, 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里,經過殿試,廚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 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 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 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作最後一樣飯菜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獃獃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 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 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 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薩滿 2010-1-22 15:42
看得忒累
回復 德州龍 2010-1-22 23:37
快申遺,要不不知那天又成了韓國的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8: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