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倒錯?(清倉新日誌)

作者:rebel  於 2009-12-23 06: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社會主義成了富人的天堂?資本主義倒成了窮人的天堂?30年前,這樣的問題會被輕易地說成是荒誕不經,或是對社會主義的惡毒攻擊和誣衊。30年後你仍然可以說,這是對社會主義的誣衊,但是你批判的口氣一定不象30年前那麼強烈,你不會認為僅僅對這種論調嗤之以鼻,一笑了之就夠了。你會認真地辯論,而且辯論時,你會覺得不輕鬆。有些事實,對比起來,令堅定的社會主義者,有點尷尬。

          先說資本主義。富人的日子當然在哪兒都比窮人的好過。但在最資本主義的美國,富人的日子,相比以前,看來要有點不好過了。比如,奧巴馬要提高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富人們的所得稅,用這個征來的錢,來幫助支付買不起醫療保險的窮人,獲得醫療保險。這是明顯的劫富濟貧。這項計劃目前還在國會那兒擱著,尚未通過。但有的劫富濟貧措施,已經實施了。比如,限制慈善捐款的抵稅額。不光作為慈善捐款主體的富人叫冤了,接受慈善捐款的教會,也對這項政策大為不滿。

          美國的窮人,又是怎麼個窮法呢?在美國,極端窮困的人家是有的,但不多。窮人中,多數只是「有點窮」而已。比方說,一家四口人,家庭年收入3萬。這個情況,你不光不用交所得稅(即便扣了稅你也可以拿回來),你還可以從政府那裡拿到補貼 Earned Income Credit 加上Child Credit等)。四口之家年收入3萬美元,日子過得當然不富裕。即便加上政府補貼,和各種各樣的福利(比如,孩子可能有資格在學校享受免費午餐等),日子依然是緊巴巴的。但是,如果這是一家中國人家庭,把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美德也算進去的話,這日子就不差了:有房有車有玩,電腦電視手機什麼的,更是不在話下。這日子堪比中國的中產階級了。這還是美國,實行著相對嚴格的資本主義。在高稅收的加拿大,貧富差別就更小了。

          中國的窮人和富人,對比之下,是怎麼個情況呢?這一比,就比出問題來了。中國的窮人可是真窮啊。在貝可親新聞網頁上,曾看到過一幅一個11歲女孩背沉重的水泥板幹活的照片,看了我一天都吃不下飯。即便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不久前鐘點工一個小時才掙10塊錢人民幣。誰都知道上海的物價。別的不說,飯總要吃吧?上海的菜價,連美國回去的都覺得貴。10 塊錢一小時,這個日子怎麼過?見到過一些照片,拍的是這些人的「家」,看了起雞皮疙瘩。

美國是沒有這樣窮的人家的。可在中國,這樣的窮人有多少呢?也許你覺得這樣的對比不合理,因為中國基礎差。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這個爭辯忽視或迴避了本文觸及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是要解放和造福於窮人的,怎麼能夠容忍窮人那麼窮,而富人又富得那個樣子呢?我說「富得那個樣子」不是指那些富人純粹物質財富的數量。在這個度量上,中國的富人不能和美國的富人比。但是,美國的富人多數是靠工作和合法的投資積累起來的財富,即便華爾街金融大鱷想出那些鬼名堂搞風險投機,害了人也害了己,這最多也是一種壞的賭博,憑腦筋和運氣發財。因為自己的姐夫是個局長或政協主席,便霸佔了一塊地,然後發了,這種事在美國好像很少聽到,在中國卻荒謬地不再是新聞。好像也沒有聽到太多,在美國,人一富,便包二奶二爺的。窮奢極欲一擲千金的爆發戶也很少,巴菲特至今開著一輛小卡車,仍舊住在幾十年前十幾萬買的老屋裡。當然,中國也有勤儉低調的富人,只是社會印象不好:「為富不仁」的多。

          誰也不能否認總體上,現在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即便是10塊一小時的工資,也比過去一分錢一個工分要強。再說,一個大國,又是窮國,全民致富不容易,走什麼樣的路能儘快實現這個目標,誰都說不好。我只是對「社會主義」當前在中國的現實,距離特里爾人馬克思的設想有多遠而唏噓。過去在大學里,什麼人的書都讀得少,就馬克思的書讀得多。[說個笑話。我一個學德語的同學去德國留學,帶去了他的關於青年馬克思的一部手稿的碩士論文(別忘了中國的碩士過去要實實足足讀三年),要報名讀馬克思學的博士。帶馬克思學博士的教授接待了他,說拜讀了他的碩士論文,然後半開玩笑地問他願不願意收他為學生。德國教授對我的同學說,你不需要一個馬克思學的博士,讀胡塞爾吧。]

讀馬克思太多,中了毒了,暈暈乎乎,按圖索驥,到了社會主義的大門口,卻找不到「社會主義」在哪裡。毛主席當年「認真讀點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號召,如今在我輩身上有這樣的副作用,怕是他老人家始料不及的吧。更有意思的是,我國內的一些同學,共產黨員而且是有級別的幹部,當我這個非共產黨員告訴他們我的上述感嘆時,他們的反應好像我是侏羅紀的出土文物:「馬克思的書,你老兄說什麼呀?」

 

特里爾的陽光 2009-12-22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7: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