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生日原來可以這樣過 ——『孝』與『責任』的培養

作者:天涯之聲  於 2009-10-21 03: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生日原來可以這樣過  ——『孝』與『責任』的培養

                           今日學堂教師  朱雲龍

這天是小慧的生日。同學們早已為她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一個裡面裝了二十二斤食鹽的大書包,這是她媽媽懷她的時候增加的體重(另一個小孩打電話問自己的媽媽,知道懷他的時候的體重增加了30斤,頓時惶惶起來,感到了將要面臨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包上還掛了一支雞蛋。隨著生日歌響起,大家幫小慧把書包掛在了她的胸前。雖然她現在的身高已經超過了媽媽一點點,但這依然是個不輕的負擔,小身軀感到這一刻立即墜了下去。她挺了挺胸,蹣跚著給大家分發蛋糕。她將挺著這個東西度過整整一天(二十四小時),包括午休和晚上睡覺。除此之外,她還要小心的照顧好那支雞蛋,如果不幸被打破了,就代表孩子受到了傷害,便要重新再體驗一次。

不便和痛苦是可以想象的。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挺著二十二斤的大書包過上一天。除了全身的酸痛困累之外,還要面對其他人異樣的目光。她之前提出,能不能把包放到背後背一天?其他同學立即就說:媽媽當初可不是把你弄在背上背著的。而且,用他們學到的生理學知識說:背上是不安全的,體前雖然人很不方便,但是對於寶寶的保護更良好周到,不易受傷害。所以必須放在前面,特別是還有一個雞蛋,放身後背,幾乎必然會被弄破!結果小慧只好放棄了偷懶的想法。更困難的是連睡覺都不能安穩,得時刻警惕生怕一不小心壓到了雞蛋,那就前功盡棄了。

每天的課間跑步,同學們例行的在標準跑道上跑六圈,小慧只要求她走兩圈,她邊走邊喘,走走停停,一天下來,小慧已經身心疲憊。老師問她:「再體驗一天怎麼樣?」小慧急忙搖頭,哭喪著臉說:「不要了,不要了。」老師笑嘻嘻的告訴她:「才一天就受不了啦?媽媽生你的時候可是挺著大肚子堅持了270天呢。不知道要比你要辛苦多少倍。不再多體驗幾天怎麼可以感受的到呢?」小慧都快要急哭了,哀求著說:「不是說好了一天嗎?真的不用了,老師。我已經有很深的體會了。媽媽生我確實受了很多苦。」老師凝視了她一會兒說:「好了。把書包卸下來吧。給媽媽打個電話,說說你的生日是怎麼過的。」

當她打電話給媽媽訴說感受的時候,她表現出來對媽媽的感激和理解發自內心,非常的真實,讓電話那邊的媽媽感動良久。小慧終於體會到了媽媽為了生她所經歷的辛酸和痛苦。她開始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媽媽為自己付出了太多,想不出來自己怎樣做才可以回報媽媽。於此同時,小慧也決定要為自己負責,將來在對待生小寶寶這件事情上會慎重再慎重。

 

「孝順長輩,緬懷祖先,首孝悌,對自己生命來源的尊重和感謝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是今日學堂校訓中對「孝」的解讀,也是今日學堂行為教育的重點。

古人說,以孝治天下。經典中說: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翻譯過來的含義就是:「孝」是人的一切良好行為的基礎,人生的教育和提高,也依賴於「孝」這個基礎。缺乏孝的人,是不能指望有真正的教育,也不能指望他擁有任何真正良好的德行,更談不上真正的學習進步。

學堂對此是有真切的體會的:小菁這個「優等生」,就是很不孝的孩子,父母為她付出了一切,她不僅不感激,反而瞧不起父母,鄙視父母。而因為學習成績良好,父母對此不以為意,最後的結果是:連學習都不願意好好學,要棄學。

 中國的父母,表面上好像也懂得這個道理,從來沒有人說「孩子,你不要孝順父母」,反而會經常掛在嘴上說要孝順你媽,孝順你爸。可惜,孝,不是通過語言能夠培養的品德,我們的社會充滿了大批不孝的孩子。只有通過一系列的行為教育,孩子才會真正懂得的含義!

 

今日學堂不僅僅讓學生學習古代的經典,背誦孝的格言。更重要的是:學堂正是用上面的行為教育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孝」的深意,避免培養出一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所謂的「養子方知父母恩」。不過,如果要等孩子們都當父母了才知道父母的恩,成長得也太漫長了。一個背包,就可以簡簡單單地讓孩子體會到母親懷他時的不易和艱難,讓孩子對母親充滿感激。

學堂還會組織學生看科教片。國外拍的人體科學,把人的生老病死都拍下來了。其中一集是孩子在母親體內的發育過程和最後的生產過程。孩子們看到這個鏡頭都非常驚訝,老師乘機告訴孩子們,媽媽生你們的時候也一樣,會留很多血,有些媽媽還要被剪子剪開,甚至用刀子劃開肚子,把你們拿出來。想想當初生你們的時候媽媽好痛。很多學生往往聽到了這裡會感動到流淚,會打電話給媽媽,說生我的時候媽媽剪了幾刀,痛不痛。說媽媽很幸苦,要好好孝順媽媽。往往此時媽媽也感動到流淚。

還有更簡單的教育,就可以讓長期不孝的孩子懂得孝。學堂最近正在調整一個問題孩子,他是很不孝順的孩子,因為他的父母很「孝順」他,把他當皇帝一樣供養了11年,知道現在發現不行了,才想辦法送到學堂來矯正,想讓他「做一個正常人」,不敢再讓他當皇帝了。他到學堂違反規則的時候,老師警告他:如果繼續違規,就沒有飯吃了。他滿不在乎地說:不吃就不吃,我可以一個月不吃飯。老師訝然,以為鐵人再世。可以想象,這孩子生下來至現在,從來沒有體會過一種寶貴的感覺,叫做「餓」。真可憐!

不過,幾天後孩子就補上了這個功課,他很有感觸地說:「我現在才知道了,我原來過得有多好!多幸福。我媽媽對我多好!原來在武漢的時候,我媽媽買肉包子給我都不吃,現在給我個饅頭吃,都覺得蠻香的。」

孩子媽媽說,這孩子很散漫,非常挑食,很不好伺候。而且吃飯很浪費,經常丟棄食物,咬一口不如意就丟掉。現在老師們發現,孩子吃飯不挑食,很乾凈,一粒米都不剩。當然,他開始懷念過去的「幸福生活」,開始懷念媽媽,感激媽媽。開始有一點點良心發現,覺得還是應該孝順媽媽的。

短短十來天時間就改變了十幾年的慣性,這就是行為教育。秘密說出來一點都不神秘:很簡單,你不吃,你不珍惜食物,就餓你幾頓。讓他用身體的實際反應來體驗和學習「因果」,而不是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

 

反觀社會現狀,如今說「孝」,其實讓人感到的是既熟悉又陌生。老祖宗傳下來的美德,彷彿成了口頭的幌子。偶爾看到電視節目中「感動中國的大孝子」,偶爾聽到街頭巷尾某家的姑娘為父母伺候床前數年如一日,變成了例外和不尋常。然而習以為常的是,孩子們面對父母的關懷體貼,兒女冷漠的眼神,冰涼的話語,無情的摔門而去。更有甚者,啃老,欺老,賣老,殺老,也早已變得不足為奇。對於這些現代版的『皇帝』、『公主』們,『孝子』用在父母長輩的頭上反而更為合適——老子孝順兒子。

 

不孝子孫是應該罵的。可是作父母的也應該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的做法是「老子孝順兒子」,那麼兒女自然會覺得這是正常。等你反過來要讓他孝順你的時候,他當然會覺得不正常不習慣。於是不配合,反著來,你又能怪誰呢?

父母只是一廂情願地期望兒女孝順。可是自己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兒女要孝順?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兒女的身體是父母生的,能夠長大成人是父母養的。所以,子女感激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自然是天經地義。但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又有多少父母用適當的方式告訴孩子了?孩子又自己真正認同,切身體會到了嗎?如果沒有,那麼父母又何須一副楚楚可憐,滿心苦悶惱怒。既然都是自己惹的禍,那麼接受好了。就當作沒有養過這個不肖子孫。

 

大多數的家長只知道一味的甚至不惜代價的對子女好。然而大多數情況下,子女的反饋卻是:父母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應當應份的。最常見的情況:家裡一有好吃的,爸媽就雙手奉到孩子臉跟前,「這個東西很好吃,很有營養,你趕緊吃吧。」孩子懂什麼,當然不用多想,拿著就往嘴裡塞。而且邊吃邊想「父母是用來幹嘛的呢?對了,就是用來照顧我,滿足我的要求的。而且只要我開心,他們就高興。要不為什麼他們要把好東西都給我,自己嘗都不嘗呢?看吧,只要我愛吃,他們就看著我笑。」

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認識就這麼定型了——父母是孩子的僕人,是實現自己一切願望的工具。於是,他開始在僕人和工具身上縱容他的貪婪了。當然,起初你會覺得孩子多可愛啊。喜歡什麼就買給他唄。只要他開心,我看著也高興。然而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勁了,場面有些控制不住了。自己變成了他的隨從和錢袋子,他要什麼就得給什麼。一旦滿足不了他的慾望,就翻臉不認人,一哭二惱三上吊。一旦順了他的心意,就立刻破顏為笑「好爸爸,好媽媽」的叫個不停。比專業演員的表情變化都快。你開始反思:「他是真心叫我爸爸媽媽嗎?看樣子,如果另外一個人也能滿足他的要求,說不定他也會叫他爸爸媽媽吧。」想到這裡,你不打個寒戰才怪。怎麼我費盡心思的討孩子歡心,好像他和我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以前還有點情感關係,現在卻成了赤裸裸的物質關係。

敏感的家長開始採取補救措施了。但願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於是,這些父母從感情奴僕變成了感情勒索者。他們開始第一次告訴他們的寶貝,「你知道爸爸媽媽生你養你有多辛苦嗎?你這麼不聽話,多讓我們傷心啊。」脆弱的媽媽甚至邊說邊抹眼淚。他們期望用所謂的一片『真情』打動孩子那顆『冰冷』的心。然而,孩子看著眼前的父母,眨一眨大眼睛,一臉懵懂迷惑的想:「他們是怎麼了,今天說的話我都沒聽過。是不是他們覺得服侍我太辛苦了。可是僕人的職責不就是為主人服務的嗎?他們每天忙碌賺錢不就是為了我嗎?倒底他們是什麼意思呢?原來一直都是這樣個樣子的——只要我開心,他們就高興的啊?今天我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而且剛才我已經給他們表現出了我對他們的服務很滿意啊。可是為什麼他們反而傷心呢?」看吧,以往的積累實在是太厚實了。截至目前,孩子和家長的認識完全是兩個世界。要想達成共識,天曉得還得要多久的磨合期。不是孩子的心太冷暖不熱,而是你的真情在他那裡根本就不是火。你想用幾顆淚珠便輕易換走孩子的貪慾,簡直是異想天開。

焦急的父母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道理講不通便來硬的。於是,父母接下來又從感情勒索者變成了感情報復者。「你不聽話,我就不管你」,「你不用功讀書,就別指望我對你好」,「你下次還敢這個樣子,我就對你不客氣」。這才想起「棍棒底下出孝子」。爸爸發狠了,拿起皮帶收拾這個敗家子。媽媽氣急了,給了無情無義的女兒一耳光。孩子呢?要麼被嚇到了,妥協了,開始對父母言聽計從。要麼也爆發了,開始反抗,偏跟你對著干,你又能拿我怎麼樣。要麼變得狡詐陰險了,開始跟父母玩做買賣的遊戲,只要能從你那得到好處,我就先順著你。然而可悲的是,無論哪種情況,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都不會有愛,不會有理解,不會有感激,不會有尊重,自然也不會有孝。

孩子的心裡永遠只有自己,根本沒有父母。

 

如果有些人認為孝是天性,我贊同。畢竟我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其父母根本就不懂怎麼管教孩子,甚至顧不上管教孩子。可是他們在『孝』字上面,要比我們這一輩做的好得多。在他們很多人的心裡,都把報答父母當做自己一生的責任。

所以只能說,當今越來越多不懂教育的父母把孩子給教錯了。你不管他,起碼他會自己生長,就算長得慢點弱點,也算符合天性。如果你管的正確,恰當的幫了他一把,他可能會長得更快更好。可是,如果你管錯了,有心無意的拉他後退或者瞎引亂領,很有可能他就長歪了,甚至想扶正都不可能了。

 

應該怎麼教育?用孔子的話來講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父親的像個父親的樣子,那麼做兒子的也就像個兒子的樣子。如果當老子的總乾兒子乾的事情,那麼兒子還不得去干老子乾的事情了。

 

首先得明確父母的責任。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還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之前,盡父母之所能給他們的成長提供適宜的條件。所以,如果不願承擔責任就乾脆別當。既然當了父母,就得挑起這個擔子。「子不教,父之過」。孩子不成器,父母用不著抱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做到位。

孩子不是父母用來開心的玩具和寵物,更不是填補情感空缺的安慰劑。而是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獨立個體,需要你幫助他成長。然而,很多家長卻骨子裡不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要麼跟小貓小狗一樣視為寵物,供自己娛樂解悶。要麼化身成自我生命的延續,強迫其完成自己沒有達成的理想。反觀自省,是否太自私了。如果父母都這麼自私,從不為孩子著想。那麼將來孩子也自私,不為父母著想,豈不是正好公平合理。

孩子是一棵獨立生長的幼苗。而父母的職責就是為其澆水施肥,幫助他順利的發芽,抽苗,壯干,生枝,開花,結果。至於他是松樹,柏樹,還是桐樹,楊樹,父母就不必費心了。將來不管是長成參天大樹,還是長成低矮灌木,都是孩子的選擇,最後自然都要落葉歸根。如果你非要按照自己的心愿為其嫁接移植,修枝整桿。那麼將來變得歪七扭八,不結果子,你也不得不種瓜嘗瓜,種豆嘗豆。

如果明確了這個責任,當父母的還敢任由自己在孩子情感上的貪慾隨意蔓延,從而助漲孩子習氣的滋生固化嗎?還不得每一天都謹慎小心,生怕自己的疏忽大意或者無心之過導致孩子在行為和心理上的的偏差。

 

其次得明確孩子的責任。不過說到底,實際上孩子沒什麼責任。因為孩子的成長,發展,變化,定型都是生而有之的。不用逼就會持續進行,而且是想阻止都阻止不住。用不著你要求:「孩子,你必須得學會這個;孩子,你得孝敬你的父母。」他自己本來就會去做。然而前提是,父母在把自己的職責做到位的同時,得進行恰當的引導。家長和孩子是一體兩面互相融合的。不可能我做我的,你做你的。父母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就包含著引導孩子做好他要做的。(當然,不排除有些父母心有餘而力不足,那就需要這些父母找到合適的學校以及老師代替自己完成這項責任。)

如果要有責任,也是家長賦予孩子的責任。家長不是敷衍了事,不是推脫懈怠,而是盡心去引導孩子上路,那麼接下來孩子便有責任沿著家長引的這條路走下去。而這種責任的賦予和踐行,又是通過家長對孩子恰當的監督和輔助來完成的。就拿『孝』來說。父母沒有必要當感情的奴僕,通過無條件的對她好,從而妄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孩子的回報。也沒有必要當感情的勒索者,哭訴父母為了孩子是多麼的辛苦勞累,從而期盼孩子被深深打動之後的「改邪歸正」。更沒有必要當感情的報復者,因自己的愛心奉獻付諸東流而對孩子橫眉冷目形同仇敵,以泄心頭只恨。

父母要做的僅僅是讓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是要為自己負責的。如果別人沒有幫助你,那是應該的,畢竟每個人都要靠自己。但是,如果別人幫助了你,那就得感恩對方,因為你得到了額外的恩賜。

他能夠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得千恩萬謝,如果父母再提供給他需要的生活條件,那就得感恩戴德了。當然,把這些話具體實施到的孩子的引導過程中,是非常靈活和瑣碎的。不過唯一的原則就是讓孩子在心裡面明白:沒有父母我是活不下去的,父母現在對我做的一切已經是額為的恩賜了。

就用常見的幹家務做比。父母用不著以金錢作為誘餌,用不著以誇耀孩子懂事作為手段(當然心裡可以這麼想,但最好別跟孩子說出來)。可以告訴孩子:父母給你提供了一日三餐,你做家務自然這是天經地義的。不想做也可以,以後不用吃飯就行了。聽上去好像有些殘忍,不過想一想:用金錢,孩子把幫助父母當成買賣。用表揚,助長孩子的虛偽驕妄。本來就是一件應該乾的事情,幹嘛搞的好像不應該,孩子一旦做了就不得了似的。讓他知道,父母雖然可以養他,但是飯卻不是可以白吃的,自己沒有能力生存不得不依靠父母,就得用可以承受的勞動作為回報。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把做家務當成是一件分內之事,就像給自己洗臉刷牙一樣再正常不過了。同時,他也逐漸明白沒有什麼事情是父母應該為自己做的。然而父母竟然為自己做了事情,自然就需要自己也通過一定的付出作為補償和回報。

這種意識不斷的通過生活當中的事情得到強化,那麼所謂的『孝』(也就是,我和父母都是相互獨立的。他們本來不需要幫助我,但是他們卻給我幫助了這麼多。我既然得到了額外的恩賜,所以必須得心存感恩,將來用行動加以回報)便會在孩子的心中漸漸升起。

    對父母心存「感恩」就是孝;用行動加以回報就是承擔責任。

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太陽圓周率 2009-10-21 04:06
好文! 受獨生子女和西式教育的影響,現代孩子越來越少地接受『孝』與『責任』的教育了。
回復 o66459355k 2009-10-21 05:22
非常欣賞的教材!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3: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