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和榮譽----奧巴馬的九條家規解讀
作者:今日學堂校長 張健柏
奧巴馬夫婦對兩個女兒,10歲的瑪莉亞和7歲的薩莎,制定了幾條看似簡單,但含義深遠,可操作性極強的家規。與中國的父母們不同,奧巴馬的精英培養,不是說一大堆豪言壯語,設立「光輝』的目標,而是從最簡單,最普通的事情開始。其實所謂的精英,就是把身邊的事情做好。這些家規,我覺得與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要求細節。
我在這裡對這九條家規進行逐條的解讀,並應用小菁和小慧的案例輔助解說,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奧巴馬家規的意義。
家規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這一條,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核心的教育內容。
這一條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為「禮貌和修養」,我認為不是。如果僅僅是要求在「禮貌和修養」上做到這一條要求,很可能培養出來的就是虛偽的人。中國宋明以後的儒家思想體制,就是僅僅從「外相」上出發,培養了虛偽人格的土壤,結果造成中國文化和民族整體性的虛偽和膚淺。
這不是精英教育的原則,因為精英的原則是一切都從自己內在反省。
抱怨的本質,是不願意自我反省,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總希望把自己應該承擔的一切都推給別人,如果面對不能接受的結果,發生了不願意發生的事情,就找到一個替罪羊出氣。所以要抱怨。
抱怨看起來是「溫和的」,因為它不公開衝突。但抱怨的心理行為又是殺傷力極強的,因為它帶來了壓抑和負面的情緒,而且帶來了不負責任的態度和逃避問題的思維傾向。因此,我不會允許我的孩子抱怨任何事物,我的理解是:所有你不滿意的結果,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所以,如果不滿意結果,就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
小菁和小慧都是「抱怨型」人才,她們都喜歡指責別人的錯誤,而迴避自己的責任。特別是小菁的表現更為突出。可能因為成績一向很好的原因,她更有資本來「瞧不起」別人,用挑剔和自負的眼光對看待周圍的事物。
可以理解的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一開始都試圖讓世界圍繞自己來轉,而最終發現,自己必須服從宇宙的規律,一切都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家長沒有承擔責任,而是一味自戀,在兒童期滿足了她們的這種行為和心理,就是為孩子的創造了一個虛妄的世界,他們就成功地培養出一個不肯負責任的孩子來了。
抱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讓自己朋友遠離自己。喜歡抱怨的人將無法與周圍的人群建立真正的朋友關係。隨著年齡的長大,她們會越來越孤獨,因此也越來越善於抱怨。她們用「抱怨」把自己關閉了起來,因此,喜歡抱怨的人,幾乎不可能擁有很快樂和陽光的個性,自然,也不會有快樂幸福的人生。
小菁的父母明明知道她有這個特徵,但卻願意容忍。他們對老師說過:小菁很驕傲,誰都看不起,特別是看不起父母,回家對什麼事情都不滿意的樣子。經常批評父母。可是,這對父母對此卻很「寬容」,什麼都沒做。而小菁上學堂期間,由於知道老師不允許這樣的行為,她很善於在老師面前裝乖巧,用不說話來掩飾。所以表現並不嚴重。但是在學生中,反應她是班上最喜歡說閑話的兩個學生之一(另一個已經被學堂開除離校)。這與我平時見到她時看起來乖巧膽小,甚至有些沉默的印象很不一致。
小慧原來也是喜歡抱怨的,她傾向於認為總是別人不好。我對她的抱怨就是堅決的反擊,要她接受一切都是她自己的責任。她會抗議說:如果狗咬了我,也是我錯了嗎?我說,當然是你錯了。因為狗咬人是它的天性,責怪她是沒有道理的,你應該想的是:如果不想被咬,為什麼不事先做好防範?
她對於自己離開學堂一年半的事情很懊惱,特別是回到學堂后,發現原來不如她的同學都比自己強很多,差距很大,所以很失落。原來對此很氣憤,說是「被壞爸爸騙了」。我們很容易縱容她的這種思想,因為這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卻不允許她這樣思考。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你會受騙?是因為你貪心,他帶你吃,帶你玩,給你買東西,還哄你開心,你要什麼都可以。而媽媽為了你好,不肯在生活上縱容你,也不回偏袒你,不會用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哄你。所以你才覺得爸爸更好,才堅持要跟爸爸走的。走的時候你還特別高興,難道不是嗎?所以,結論是什麼?
小慧只好承認是自己愚蠢才會被騙,所以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剛來學堂的時候,對她的親身父親有很大的怨氣,現在就沒有了:因為她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當時他父親並沒有強迫她,實際上也無法強迫她!
現在的小慧,已經學會了不去抱怨,因此,她也學會了一個重要的品質,就是「自我負責」!而小菁,在父母的一貫縱容下,根本不懂得「責任」的含義,還是一貫的抱怨和逃避責任,開始越來越會編故事。
「爭吵」是激烈衝突的抱怨。同樣是推卸自己的責任,要強迫別人承擔過錯,通過攻擊來逃避自己的責任。因此,爭吵反應了當事人更激烈的情緒和更頑強的自我,所以,是更壞的,更不負責任的表現。
至於「取笑他人」,就是有意地突出別人的缺點,通過打擊和貶低別人,來提高自己。因此,這種行為當然是「惹人討厭的」,這會讓自己遭遇強烈的反擊,而且也會失去朋友,奧巴馬當然要禁止孩子擁有這種惡習。
而小菁很喜歡這樣做,所謂的喜歡「說別人的閑話」,就是通過對別人的貶低來抬高自我。遺憾的是,沒有人對她的這個缺點施加懲罰和教育,因此她會繼續發揚光大這個特點,這樣她可能永遠學不會如何尊重別人,自然,她也不會尊重自己,因此,她的人生之路,看來也就並不樂觀了。
家規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家規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並穿衣服。
這兩條的內容,都是要求:一,把小事.簡單的事情做好。第二,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且,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堂堂的總統,居然很正式地要求孩子做這種不足一提的小事,實在是不如中國「關心大事」的父母「更有智慧」,更有「雄心壯志」。一貫喜歡講大道理的中國父母認為,這種小事情,讓保姆做就得了。或者自己降級當兼職保姆,幫孩子打理一切。不是還有幫女兒打理「搽屁股」到18歲的中國父母嗎?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不屑於做這種小事。
我卻一向認為: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是培養責任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的事都不自己做,你能指望孩子將來「做天下事「嗎?古人早就說了:為大於細,為難於易。要做大事,得從小事情開始。要做難事,得從容易的事情開始。這個中國古代的道理,美國人看樣子比我們更明白。
小慧回到學堂后,我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堂明明有生活老師,別的孩子的衣服可以讓生活老師來洗,但她的衣服必須自己洗,如果沒洗乾淨還要被處罰。別的孩子可以不幹活,小慧則必須每天為大家打掃衛生。回家后她必須做家務,她剛開始抗議說:別的孩子為什麼都可以不做?我說別的孩子問題我管不了,但是你是你媽媽委託我管的孩子,就得按我的規矩辦。你的媽媽六歲就會做飯給大人吃,所以現在才會把生意做的很好,賺這麼多錢。你已經九歲多了,什麼都不會做,好意思嗎?而且在中國,「懶女人」是形容最差勁的女人,對女人最瞧不起的評價。男人可以懶,可以臭,但是絕對不能笨。女人絕對不能懶,不能臭,但是可以沒見識。你現在就什麼都不會做,將來還想比你媽更有本事,有可能嗎?結果,小傢伙就毫無抱怨地做家務了。而且,還很喜歡幫父母做事,如果周末和假日能夠幫媽媽做一餐飯吃,她會非常開心。現在兩年過去了,11歲的小慧,最近兩個星期的周末,與另外一個同學負責給全班同學和老師做飯,同學的評價很好,說是比食堂的大師傅做的還好(他們都很喜歡在學校食堂吃飯)
我能夠對小慧作這些「不近情理」的要求,源於小慧母親的開明:她明明知道,小慧回來後學業成績與原來的同學相比已經有較大的差距,但是她最關心的不是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而是這孩子懶惰,不進取,不願意承擔責任等等的問題如何解決。她的原話是:雖然學堂的教學內容很好,但是我不指望小慧將來學業上有什麼成績,我只希望她做個正常的,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就夠了。作為一個事業成功,早就一輩子衣食無憂,還拿出不少錢支持窮困學生的千萬元級的老闆,對自己女兒的要求,不是自戀地說:沒事的,媽媽可以養你一輩子。而是要求孩子「自食其力」,不理會孩子物質上的非分要求,不給孩子提供比其他孩子更優越的物質條件,反而讓她的生活條件比其他孩子更差一些。而且為了避免孩子對於家庭財富的不當期待,從小告誡孩子:媽媽只養你到18歲,以後得靠自己。而且要求孩子做個普通人就行。這種媽媽的確很明理,因此孩子也就容易出息一些。
結果就是:家長只要求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夠為自己負責,反而造就了孩子學習上的突飛猛進:最近一年來小慧的進步,甚至於趕上了一直在學堂上學的孩子,而且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各項能力都在提高。
相反的就是小菁的父母:這對家庭條件一般的父母,盡全力給小菁營造了比小慧還要優越的物質供應和生活滿足。他們的想法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受委屈。只要孩子願意學習,他們無怨無悔地承擔了所有的家務,並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做保姆。假期孩子在床上坐一個月,看電腦影視片,讀閑書。這對父母居然服服帖帖地給孩子當老媽子,讓孩子懶洋洋地過了一個夏天。這種無條件縱容的結果,換來了孩子的「覺醒」:她覺得幹嘛要辛辛苦苦地上學堂讀書。因此果斷地宣稱:我不想變優秀,我只想做普通人。翻譯出來就是:我不想艱苦地訓練自己,我只想放縱自己!
因此,今後要指望這孩子在學習上有什麼真正的突破,可能性不大了。
家規4、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這一條,也是要求孩子為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嘆的是:中國的父母習慣了當孩子的老媽子,孩子的玩具收拾,幾乎永遠是父母代勞。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能夠指望他會「自我負責」呢?反而是父母用行動告訴他:沒關係,孩子不用承擔責任。問題都是別人的,享受是你自己的。天下的人都應該是你的僕人,都很樂意為您服務。
當有這種思想的孩子,出去面對世界,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的時候,又怎麼會不抱怨呢?又怎麼會不責怪別人不「照顧自己」呢?怎麼能夠反省自我呢?
家規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周1美元。
瞧,美國總統多摳門,一周一塊錢。要知道,這是在美國,一塊錢,實在做不了什麼事情。就算是在中國,父母隨便就給孩子花的零用錢,也不會一元一元給吧?
奧巴馬還不是窮人,他當總統以前的薪水我不知道,起碼家庭收入不會低於十萬美金,不至於沒錢給孩子。但是他的確太懂得如何培養孩子了。
我是比較反對讓孩子擁有金錢的,因為這隻會讓孩子的心花花的,總在想怎麼把錢用掉,買什麼東西更好玩。如果孩子根本沒錢花的話,他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更有價值的地方。我覺得孩子不應該有錢,因為他所需要的一切條件,父母都已經創造了,給他錢反而害了他。無疑是告訴孩子: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
這種價值觀,也是告訴孩子:你不需要為自己負責。您難道需要培養這樣的孩子嗎?
奧巴馬的家庭,並不需要用一元錢來買個童工幹活,有可能讓笨拙的孩子幹活,還影響工作效率。但是他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來作教育的工具。他用一元錢來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所有的獲得都需要先付出。錢的數字,僅僅是一個符號和代表,而絕對不能,也不需要為錢去交換(由於給的金額太小,實際上沒有勞動交換的價值,只有勞動的價值)。
家規6、每逢生日或是聖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中國父母可能是最喜歡給孩子「過生日」了,這是一個父母在孩子面前表演「愛心」的機會。而且,父母還有一個無形的比較:我給孩子的生日辦得越豪華,越華麗,就證明我越愛孩子。據報載:武漢某大學的學生過生日,家裡給了十萬元的「生日慶典費」,包了遊船請同學一起暢遊長江。這已經是笑話了,更大的笑話是:某老闆的兒子把這事告訴自己的父親,父親「大氣」地說:明年你過生日,我給你二十萬。
學堂辦學的第一年,每逢孩子的生日,家長都會送來大大的蛋糕,讓孩子跟同學一起慶祝生日。當時我也沒有在意,認為讓孩子們借生日的機會增加一點樂趣和交流也好。後來發現不太對勁:孩子的生日慶祝越來越「豪華」,節目越來越多,蛋糕越來越大,牌子越來越高級。問家長才知道,這是孩子要求的。他們會說,上一次某某同學的生日,是多大的蛋糕,某某牌的。媽媽你今天給我買的蛋糕,要比上次的還大,還高級。媽媽們也甘心情願地「照辦」。我發現不對就立即叫停:學堂的孩子今後都不得「慶祝生日」。而且,這也是古代中國人的傳統: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是沒有「慶祝生日」的權利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需要成就感的。教育就是把這種成就要求指向內心,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成長來獲得成就感。如果通過外在的物質來獲得成就感,這孩子就很可憐:終身成為物質的奴隸。而且,無論他有多少錢,都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了。
因此學堂的孩子「慶祝生日」的方式,是看一下媽媽當年怎樣把他生下來的。我們有一部國外拍的影片,記錄了整個生育的過程。學堂的孩子都看過這個影片。所以,孩子們看完后都很驚訝和感動,覺得媽媽當年生他們的時候受了很大的苦。所以生日的時候都會打電話給媽媽,感謝媽媽,這就是讓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難日」,這樣的孩子才會尊重自己,尊重母親。可是,中國的父母好像根本不需要孩子的尊重,他們擺出一副為孩子任勞任怨的「受難者」樣子,來「展示」自己崇高的母愛,用削弱孩子能力的方式來「收買愛心」,最後得到的當然就是失落。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父母很自戀,害人害己!
美國的聖誕節,相當於我們的春節,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節日也是中國的父母們藉此機會用物質享受來「討好孩子」和「展示自己」的絕妙機會。不過我們家的孩子的評價是:爸爸,為什麼我們家過春節一點都沒有氣氛?跟平時沒什麼差別?我反問孩子:那這一天有什麼不一樣的,應該怎麼樣過?
孩子說,街上和報紙上都說要好好過節,要買很多東西。我說:節日是商人的節日,他們製造種種「氣氛」,就是要迷糊你們,讓你們喪失判斷力,讓你們大把掏錢出來,所以他們才會花很多錢來「製造氣氛」,難道你們也要和他們一樣嗎?你們如何通過「氣氛」來賺錢?還是賠錢?如果你們的「節日氣氛」讓你們損失一筆錢,而商家賺了一大筆錢,只能證明你們比他們傻些。
孩子有些失望,但依然堅持:可是,過節總得買些東西吧?我說: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話,隨時都可以買。如果我們不需要的話,因為是「節日」就買些東西來浪費,豈不是很傻?
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很快就習慣了我的獨特的節日觀。實際上,我的節日更喜歡駕車旅行(非豪華游),讓孩子們在艱苦的旅途中習慣最樸素的生活。不過,由於節日學堂放假,我的節日觀不能讓其他孩子接受,所以父母們依然與孩子們一起大肆「慶祝節日」。我對此無話可說,而且也不能給國人潑冷水,因為我的行為像是一個「不近情理」的「怪人」。直到看到了奧巴馬的家規,才突然有了「心有靈犀」的相通感。希望中國的父母也「感而遂通」,不要再繼續愚弄我們的孩子了。
家規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這一條是健康第一,尊重規則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中國的父母,嘴上說健康第一,其實根本不在乎健康。只要看看父母們會陪孩子們開夜車學習和做作業,就知道他們認為:至少讀書比健康更重要。這樣長大后自然也會把「忙應酬」,「忙工作」等等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中國的夜生活格外豐富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家長們對「健康」的理解,會簡單到以為「多吃」,「吃好」就可以了,所以會充滿愛心地把各種有害的「優良食物」讓孩子大量吃下,根本不知道真正的健康理念。所以,中國青年一代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也就很正常了。兩個月前某主持人28歲就突然死亡的案例也就不稀奇了。
這一點,父母們真的要向奧巴馬學習。健康和有規律的生活最重要!
小菁的父母,比較忽略對她運動的要求,比較重視對她吃的滿足。剛剛入學的時候,體質極差,腸胃機能也有問題,常常吃很少一點白飯都會吐。這就是缺乏運動造成了身體機能的失調,五臟功能的紊亂。這種身體,能夠希望她將來有什麼大的「成就」嗎?這樣下去她能夠支撐多久?後來進入學堂后加強了身體體能的訓練,身體好了很多。可是,骨子裡她還是非常厭惡鍛煉身體,正好,家裡面提供了她逃避的機會。這就是不懂常識,不尊重規律的家長。
家規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瑪莉亞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薩莎練體操、彈鋼琴、打網球、跳踢踏舞。
假如中國的家長也安排了這些活動,你認為接下來無疑是什麼嗎?家長們要考證!考級!要用這些活動來「證明」自己子女有別人沒有的「優勢」和「才藝能力」。
我相信奧巴馬不會這樣想:這些活動,實際上就是對孩子身體和和大腦的綜合鍛煉和提高,也是對孩子性情,心理的修養和培育。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素質。同時,這些活動對於孩子長大以後,如何處理自己的業餘時間,也有充實和有趣的安排,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情調的人。而不是機器。至於孩子們玩的水平有多高,反而不是重點。
可中國人不懂這裡面的奧秘,只會把這些東西變成一個個考級的「任務」,直到把孩子的胃口徹底倒掉為止。看一看與美國人豐富的業餘生活相比,中國人的業餘生活其實非常單調,基本上就是「看電視,上網,打牌,吃飯」,更有權力一點的人就是玩女人,吃豪華大餐。不同的就是花多少錢,本質上完全一樣。這些人,基本上就象機器一樣生活。
今日學堂的各種活動課程很多,甚至開設專門的「遊戲課程」。如有棋類遊戲,象棋,圍棋等。運動遊戲如劍道比賽,爬山,單雙杠,摔跤,武術,音樂欣賞等等。豐富的生活,就是為了孩子們更像一個「人」而不是一台機器。
這些活動,原來小慧和小菁都不喜歡,她們倆都是「逃避型」的,其實就是不愛動,骨子裡很懶散的人,小慧原來還特別不願意接觸新的事物。到了假期缺乏學堂集體活動的情況下,小慧不得不處在我的「強制」要求下,逐漸改掉了這個毛病。而小菁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保留併發揚廣大了這一毛病。這不僅限制了她的身體發展,更嚴重的是:思維和情緒的發展也同時受到了制約。
家長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運動和各種興趣愛好越多的孩子,學習會越好。這是學堂的奧秘,其實不是什麼秘密。只是中國的家長都很糊塗,以為人是機器,學習是打工,只要花的時間長,就能提高成績。因此不願意安排孩子豐富的課外活動,生怕「影響學習」,這可能就是愚笨的「中國式學習法」,「苦學」的概念,我很不認同這種「學習觀」。
家規9:不準追星。
這一條是談尊重和自我尊重。榮譽和成就感!
從心理學來說,追星行為,是一種對自己的目前現狀不滿,把對人生的幻想集中在某一對象上的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從現象上說,追星行為造成了對現實的逃避,同時造成了加倍的自我認定不足,也就是自尊不足,責任和榮譽心缺乏的情況。因此,不追星,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選擇。
可惜,中國的父母喜歡追星,也鼓勵孩子追星,實在是奇怪。估計是我們國家太在意「表演」了,太喜歡「在台上」了。所以我們的孩子,自然也要當「演員」,當不成演員就當「熱心觀眾」。令人遺憾。
根據教育的精英法則:精英總是少數的。精英的價值觀也是少數人才能接受的。因此,作為大眾傳媒推出的「明星」,迎合的是大眾的心態,追星證明你與大眾共進退,自然也不見得有什麼高明之處。所以,奧巴馬的「不追星」,我想應該含有深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沒腦子的「粉絲」。英文的「fans」,也可以翻譯為「頭腦發熱的思維不正常者」。您希望自己的孩子「頭腦發熱」「思維不正常」嗎?那就「追星」去吧!
孩子是需要榜樣的,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如果父母實在不能成為榜樣,就找一個更理想的人吧。千萬別是什麼「星星」,這樣你就培養了一個白日夢者。
最後,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一句話:你們的孩子本來是很容易教育的,所有的孩子都是願意接受教育的。可是,由於你們的糊塗和縱容,由於父母的不負責任和無知,才極大地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把簡單的事情變得很複雜。才把教育的結果,變得更加的嚴重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