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急症。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引起局部或大面積的心肌缺血壞死,雖然病人被送進醫院,進行了溶栓,放支架,或者搭橋手術后,解救了某一部位被阻塞的冠脈。而且通過了這些有效的治療,死神暫時被拒之門外,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萬事大吉了。如果放鬆警惕,也許沒有過多久,死神就會再一次不請自來。
人字形冠脈主要由左右兩支血管組成,給予心肌及左右心室血液及氧氣的供應,左側粗而略短,右側細而略長。當某支發生梗阻之時,很可能另一支也已經發生了同樣的病理變化,只不過暫時無阻塞而已。國內曾有一位病人,以急性不穩定性心絞痛入院,經造影,發現左支部分90%狹窄變型,放入兩個支架后,癥狀還存在。心電圖仍存在急性缺血的圖形。實際上,他的右支早已有同樣的粥樣硬化,只不過沒有阻塞而已。出院才不久,他就又以急性心絞痛昏倒,再次送入院治療。此次是右支梗死,與死神差一點握手相逢。
大約有超過30%的病人經過心梗后心室壁變薄,室腔擴大。而已經壞死的心肌細胞被纖維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嚴重地影響了心臟的收縮功能。最終發展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並導致死亡。
2008年美國醫學會雜誌公布了世界範圍幹細胞醫治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報道。其中17項細胞移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經研究發現,幹細胞移植有助於改善心肌梗死後心衰臨床癥狀,以及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功能。正如乾涸的土地經過灌溉后,還要播下良種,幹細胞正是這種自我更新,分化能力很強的種子細胞(可從新生兒的臍帶血中提取);其能夠修復心肌瘢痕,分泌多種重要的生物因子,促進心臟血管再生。這種治療方法是本世紀對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一個里程碑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