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第二章 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卡爾·威特的教育

作者:laketree  於 2009-8-18 13: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第二章  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伴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
                                                                                       ——愛爾維修

 

兒子的天生稟賦與後天教育

 

    愛爾維修曾經說過: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期所 處環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在兒子還沒生下來之前,我已經堅信這一說法,並且常常向別人宣傳。當然愛爾維修的言論也有其片面性,他在強調環境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時,忽視了他們在天賦上 存在的差異。對這一點我有充分的認識,我決不像愛爾維修那樣不承認孩子的稟賦有所不同,有人攻擊我不承認孩子的稟賦不同,這是誣衊。

    其實在教育學領域一直存在著兩種天才觀之爭。我舉出兩個例子就能使這兩種觀點的不同一目了然。

    哲學家盧梭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一書中有如下一則比喻:這裡有兩隻狗,它們由一母所生,並在同一個地點接受同一母親的教育,但是,其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其中一隻狗聰明伶俐,另一隻狗愚蠢痴獃。這種差異完全是由於它們的先天性不同造成的。

    與之相對的是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齊的一段寓言:

    有兩匹長得一模一樣的小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餵養。但那個庄稼人非常貪得無厭,在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時就被使用來賺錢,最後,這匹小馬變成了無價 值的馱馬。與上述這匹命運迥異的是,另一匹小馬託付給了一個聰明人,最後在他的精心餵養下,這匹小馬竟成了日行千里的駿馬。

    以上兩則小故事代表了有關天才與成才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前者強調的是天賦,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其天賦的大小決定的,而環境的作用是次要的。與此相反,後者則幾乎視環境的作用為萬能,天賦的作用則毫不重要。

    自古以來,在關於孩子的成長問題上,很多人更傾向於盧梭派的學說,支持裴斯塔洛齊派學說的人寥寥無幾。愛爾維修無疑是裴斯塔洛齊派的先驅者。我雖然也傾向於這一派,但並不是完全站在這一邊的,我還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天賦當然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多一點,有的孩子少一點。假設我們最幸運地生下一個稟賦為100的孩子,那麼生就的白痴其稟賦大約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稟賦大約只能在50左右了。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樣的教育,那麼他們的命運就決定於其稟賦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稟賦連一半也沒發揮出來。比如說稟賦為8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40;稟賦為60的,可能只發揮出了30

    因 此,倘能乘此之虛,實施可以發揮孩子稟賦八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來稟賦只有50的普通孩子,他也會優於生下來稟賦為80的孩子。當然,如果對生下來 就具備80稟賦的孩子施以同樣的教育,那麼前者肯定是趕不上後者的。不過我們不要悲觀,因為生下來就具備高超稟賦的孩子不多的,大多數孩子,其稟賦約在 50左右。何況如果我們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進行生育,孩子稟賦決不至於差,甚至得到高超稟賦的孩子的機會也是很大的。

 

天才的失敗來自於父母的極度催逼

 

    根據上述的理論,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高超稟賦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發展就是不可估量的。但遺憾的是,人們對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敗的。父母總是只著眼於孩子的天賦,而不注重全能的培養,對孩子過份挑剔,要求過高,最終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壓抑與怨恨。因父母施加的壓力過大而伴途而廢的天才不是少數。

    許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父親在他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 勒,不允許他有假日,惟恐打破他天天刻苦學習的習慣,也給他絲毫的自由,事無巨細都對他嚴加管束,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 郁,終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礙。在自傳里,他痛心疾首地回憶了受父親壓制的情景:

    一有錯誤就得立即糾正。開始討論時,父親往往採用輕鬆愉快的交談式口吻,一旦出現數學錯誤,這種口吻便會嘎然而止。繼而這位和藹可親的慈父就一下子變成了血腥的復仇者。  

    卡 爾··路德維希是一個著名而悲慘的例子。卡爾是一個學業天賦極高的孩子,但因為父親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他半途而廢了。卡爾的父親 親自教兒子高等數學,強迫他在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得學習。他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卡爾8歲時父親就讓他 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程,9歲時他就在學習微積分並嘗試寫劇本了。他不斷跳級,僅用三年時間就修完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他主修數學,大學的教授們預言 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轉為暗淡。卡爾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後,對數學全然失去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從事辦事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責任。

    我聽說的這兩個實例說明,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實施了錯誤的教育法,不要說稟賦一般的孩子,就是擁有高超稟賦的孩子也會被扼殺掉。

 

人如同瓷器,幼兒時期好比製造陶器的粘土

 

    我曾告訴我的朋友們,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大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 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

    而一個人的品質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幼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如何。所以說國民的道德如何,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民對其子女的教育如何。在世界各地,人們崇尚 不同的倫理,信奉不同的主張。但是,不論東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論也好,希臘人的知識主義、藝術主義、自由主義也好,羅馬人的保守主義、黷武主義也好,猶太人 的宗教主義、熱情主義也好,這些都是他們在幼年時期所受的教育的結果。

    柏拉圖曾經在他的《理想國》中對他心目中的未來的理想國家有過全面的描繪。在他所勾勒的那個理想國中,子女教育是社會的基礎。這一見解實在高明。

    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雛形。威廉就曾經教導我們:幼兒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誰也無法否認,成人的基礎是在小時候形成的。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必須儘早開始,開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有可能成為接近完美的人。


 我的教育理想就在於使兒童的潛能達到十成


 這就是我與人們衝突的地方所在了。我的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而時下流行於世的主導思想是:兒童的教育應當開始於七、八歲。這 種論調為人們所深信不疑。除了此一論調之外,還有一種讓許多父母感到十分恐懼的觀念,那就是早期教育有損於兒童的健康。

    面對這些錯誤的觀念我常常感到軟弱無力。由於它們的盛行,我的教育理論,在世人的眼裡簡直是荒唐至極,更談不上指望父母們會運用我的理論將一個凡夫俗子調練成天才了。

    即便小卡爾經過教育后當時就已表現出許多優於常規兒童的方面,但人們仍然普遍認為,他的才能是天生的,並非教育的結果。對此,我感到實在無可奈何。兒子出生時的情形,我在前面已經描述過了,諸位可以看出他不僅不是什麼天才,反而像是個痴獃的孩子。

    看著兒子這種情形,我飢傷心又著急,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為了兒子在成長中不至於落在同齡人後面,我決定仍然按計劃進行早期教育的試驗。我想,既然這 孩子天生的稟賦不太好,那麼就一定要儘力使孩子的稟賦發揮出八、九成,甚至更多。要做到這一點,對兒子的教育必須與兒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

    那麼,為什麼早期教育能夠造就天才呢?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要從兒童的潛在的能力談起。根據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人生來就具備一種特殊的能 力。不過,這種能力是隱密地潛藏在人體內,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我們稱這種能力為潛在能力。比如,這裡有一顆橡樹,如果按照理想狀態生長的話,可以長成 30米高,那麼我們就說這棵樹具有能夠長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樣的道理,一個兒童,如果按照理想狀態成長,能夠長成一個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麼我們 就說這個兒童具備100度的潛在能力。

    這種潛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種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稟賦,而是人人內心都潛藏著的。

    可是,要達到理想狀態,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即使橡樹具備長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長成30米高還是很困難的,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5米左右。假若 環境不好,則只能長到69米。不過,如果給它施肥等等,好好侍弄,則可以長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長到24米或27米。同樣的道理,即使是生來 具備100度能力的兒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也只能變為具備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說,只能達到其潛在能力的二成或三成。但是,如果教 育得好,那麼就可能達到具備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說可能實現其潛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

    教育的理想就在於使兒童的潛在能力達到十成。只要充分發揮出這種潛在能力,我們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遺憾的是,由於教育不得法,人們的這種潛在能力大都 未能得到應有的發揮。這就是為何天才極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誘導孩子自由地發揮出這種潛在的能力——天才。

 

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

 

    需要提起諸位特別注意的是,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 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 教育的話,教育的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的越晚,兒童的能力實現的就越少。這就是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

    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潛在能力,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是很長的,但也 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是很短的。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例如小雞追從母親的能力的發達其大約是在出 生后4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不讓它發展,那麼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了。所以如果把剛生下來的小雞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雞身邊,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內,如果在這段時間裡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發達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這段時間裡把它放到一個不能埋食物的房間里,那麼它的這種能力也就永遠不會具備了。

    我們人的能力也是這樣。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司各特伯爵夫婦攜帶他們的新生嬰兒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時遇到大風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 的人都遇難,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婦帶著兒子爬上了一個海島。那是個無人的荒島,島上長滿了熱帶叢林。司各特伯爵夫婦很快就被熱帶叢林里的各種疾病奪去了生 命,只留下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後來一群大猩猩收養了只有幾個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著這班動物父母成長。二十多年後,一艘英國商船偶爾在那裡拋錨,人們在 島上發現了小司各特,他已經長成一位強壯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樣靈巧地攀爬跳躍,在樹枝間蕩來蕩去,他不會用兩條腿走路,也不會一句人 類的語言。人們將他帶回英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科學家們像教嬰兒那樣教導小司各特,力求他學會人的各種能力,以便他能夠重 歸人類。他們花費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終於學會了穿衣服,用雙腿行走,雖然他還是更喜歡爬行。但是,他始終也不能說出一個連貫的句子來,要表達什麼的時 候,他更習慣像大猩猩那樣吼叫。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學習語言的能力的發達期是在人的幼兒時期。小司各特當時已經二十多歲了,他錯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他的這種能力永遠消失了。

    以上的事例都說明,兒童的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即使生下來具有100度潛在能力的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10歲時就會減少 到60,15歲時就會只剩下40度了。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而且由於這種遞減是因為未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致使枯死所造 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儘早發揮其能力。    

 

從兒子出生那天就開始教育

 

    那麼,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的遞減呢?當然是儘早教育。但是這個儘早又早到什麼時候呢?我的經驗是,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教育家們聽 了以後可能馬上就會站起來提反對意見了,因為他們認為,這麼早就苦幼兒教育是有害的。但他們的這一說法沒有根據。

    事實上,從生下來起到3歲之前,是個最為重要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簡直不同。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就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面孔了,知道認生了。但他這時並不是對面孔的特徵進行了這樣那樣的分析之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覆觀察中,把母親整個面孔印象原封不動地作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中。

    嬰兒的這種模式識別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 期。嬰兒依靠動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是成人遠遠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判斷,因此, 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覆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的話,他也會毫無 區別地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

    就像古諺說的那樣:從你小時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後的樣子。孩子到3歲時,就已經成了長大之後一些基本性格的質素。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所有的人,毫無例外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他們3歲以前的環境,以及這種環境對他性格形成及質素的影響。所以,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硬灌些什麼呢?大致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壯的孩子,這只是父母親走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大。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起教育者的重擔。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04: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