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創新的條件___ 看羅振宇的《羅輯思維》

作者:Arnika  於 2016-1-15 07: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柏林夜話|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諾貝爾獎, 中國人, 羅振宇, 科學家, 青蒿素


最近在看《羅輯思維》,今天看到第23集《擊潰牛頓的鐘錶匠》。他在講述英國發明計算經度鐘錶的過程后,總結出創新不是個人和企業的事,是國家,制度乃至經濟的事。
另外創新的客觀條件有:
1.反對者有所節制,即可以反對但不能扼殺。
2.社會的重視,政府的機制的支持。
3.國家的複製能力,解決批量生產即價格問題,進而推廣。

聯想到作為我國唯一研發的新葯,青蒿素。前2條都具備,唯獨第3條至今沒有解決。
雖然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為中國原創新葯青蒿素戴上了光環,但這個被國人自豪地稱為「中國神葯」的青蒿素,也給中國帶來了些許壓力與困窘。因為從發現到屠呦呦獲獎,時隔43年(1972至2015),中國還不能工業化生產青蒿素,也就不能生產青蒿素抗瘧葯,只能提供國際上70%的青蒿素原料,即黃花蒿或黃花蒿提取物,還不是因為是中國人發現了它,而是因為中國是黃花蒿種植大國。就是說,中國雖然得了諾貝爾獎,卻只能靠種植,出口黃花蒿獲得經濟利益。因此嚴格地說,非洲的那些患者也不是全靠中國人救的,中國現在充其量只是原料葯的原料供應國而已。
在這43年時間裡,不是政府不支持,也不是國內科學家不努力,而是其一:化學合成青蒿素難度極大。早在198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以R(+)一香草醛為原料合成了青蒿素,但過程過於複雜,尚未顯示出商業的可行性。其二: 生物發酵則只能生產出青蒿酸,從青蒿酸到青蒿素最後幾步的生產仍是未解難題。目前,在全球範圍內,能實現工業化人工合成青蒿素的企業,只有法國賽諾菲公司。賽諾菲公司利用美國授權的酵母工程菌發酵生產青蒿酸,2014年底已生產出60噸,轉化為青蒿素后相當於6000萬份抗瘧葯。  時至今日,我國大型生產青蒿琥酯的桂林製藥廠和生產蒿甲醚的昆明製藥廠,只能作為一些國外製葯公司的原料生產基地,而且今後也將會變得可有可無。 所謂「可有」就是低價出售;所謂「可無」就是根本賣不出去。

這可如何是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6: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