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聞休斯敦活躍著一個中國人的音樂團隊,這個團隊里演繹了很多動人的故事,他們來自休斯敦地區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有專業演員,也有業餘粉絲,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該團隊從最初的4個人,發展到現在40多人的演員隊伍,如果由此衍生的家屬親朋好友義工隊伍,則是一個上百人的團隊了,他們就是讓休斯敦華人讚不絕口的中華民樂團。
由於休斯敦中華民樂團影響力越來越大,2011年,路易斯安納當地華僑華人特地邀請該民樂團到該州州立大學(LSU)音樂廳舉行專場音樂會;2012年,菁英文化中心也邀請了民樂團到達拉斯市進行民樂專場表演。2013年新年剛過,休斯敦中華民樂團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又一次在休斯敦浸會大學(Houston
Baptist University)隆重上演。
在民樂團光鮮的成功背後,卻有道不盡、說不完的「辛酸」故事,當俺真正走近這群民族音樂的發燒友們,才真正了解到了這一群「瘋子」般執著的人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貢獻了自己大部分的業餘時間,在美國這個中華民樂貧瘠的土地上,艱難地讓中華民樂這朵民
族之花,在西方音樂的舞台上,悄然並持續地開放著。
每個星期周末的兩天,都是民樂團不成文的訓練日,團員們大部分拖家帶口,但絕大部分團員都能到訓練場進行訓練。說到訓練場,更是讓大家難過,由於民樂團是自發的民間組織,一直沒有贊助商,也沒有固定的場地進行訓練,大家只好動用私人關係,找到了一個傢具專賣場的倉庫,能免費使用好心人的倉庫,已經讓民樂團感恩戴德了,但由於該倉庫即將轉讓,民樂團在2013年即將陷入沒有場地的窘境,加上資金缺乏,樂器添置、樂架購買、設備完善等等,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俺不知道,中國在向海外推廣民族文化的施行中,有沒有考慮到中華民族音樂的普及,俺記得中央民樂團曾經在維也納舉辦過新年音樂會,但一場音樂會是遠遠達不到持久宣傳中華民樂的目的的,假如能對海外休斯敦民樂
團這樣的民間團體,給予九牛一毛的雪中送炭,向海外宣傳民族音樂,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俺下面會把這樣的效果用圖片向讀者展示出來。
當俺和民樂團有關人員聊天的時候,俺了解到他們中發生的很多故事,他們有因為家庭困難,自己動手做胡琴參加演出;有孩子有自閉症,父親為了幫助孩子,動員孩子參加民樂團;有在國內是專業演員,到民樂團淪為「打雜工」;有每周貢獻幾十個小時,為不同樂器進行改曲、編曲、配樂……即便如此,為了使民樂團能夠正常運營,他們還得交會費,外人不知道這些「瘋子」為什麼這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是為一份愛,一份對民族音樂的愛。還有,就是那份情,那份排練、配合、交流、演出等結下的深厚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俺下面用圖來展示民樂團的成功和成功後面的辛酸,在這裡,俺想為休斯敦民樂團的生存大聲呼籲:請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伸出手來,幫助這朵奇葩,給咱們海外華人增添寄託鄉情的依靠,也給民族音樂在海外發揚光大培土加水!
就是在這樣的倉庫,燈光不夠,還用上了落地燈

團員們陸陸續續前來,管鑰匙的人每次都要到門口迎接,因為,周末倉庫沒有門衛,借人家的場地,財產出問題對不住啊

總指揮張新先生,台上看上去風光,台下就是個「店小二」,所有曲譜都需要改編配樂,還求大家集中注意力

胡琴組沒來齊,大家湊在一起不容易

演員們還在陸陸續續前來,自己帶摺疊椅和樂譜架

倉庫地方不大,貴重樂器就這樣到處擺放著

這位樂觀的父親,兒子也在樂隊,他在樂隊裡面到處「打雜」,哪裡缺人,他就去湊個數

這位揚琴演員是來自國內的專業演員

倉庫一角還有兩瓶好酒,白酒「古井貢」已開封,如果不是滿屋子文人,俺沒準偷喝兩口了

這是樂隊自製的樂器,由於人手缺乏,一人身兼數職,鑼剎鼓的就由這樣的設備一併解決了

這套設備是這位專業演員設計並製作的,他來自天津京劇院

每次回國,演員們跑得最多的是民樂器店,經過多年積累,聚集了一大堆「寶貝」

民樂隊年輕的後生,雖然他們演奏的是洋樂器,但由於一直在民樂隊熏陶,對中華民樂有了較深的認識

這位馬來西亞的華人,是民樂隊的台柱子,每次排練,都非常認真

民樂隊有不少老人,不識五線譜,樂隊指揮還必須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樂器,改寫並列印不同的曲譜

就要到新年音樂會開演了,大家除了排練,就是分派任務,每個人都有派票銷售的任務,有的人認領了幾十張,每張10美金的門票,估計大部分都是樂隊成員自己掏錢買單了

派票任務落在了隊內另一位打雜的人身上,楊家華先生不得不到處化緣,希望隊員們多消化一些門票

下面是演出現場的情況,當天下午2點多鐘,所有隊員和義工都到現場,開始了綵排
浸會大學的音樂廳環境優美,其設計讓揚聲設備沒有了用武之地

看不懂這些管子,都開了口,是不是聲音都通過管子過濾了,變成「純凈聲」了呢

為了保證個別樂器得到重點支持,現場還是裝備了樂隊帶來的音響設備,如果不是手中那根「筷子」,誰會知道這就是樂隊指揮

別看平時俺們T恤短褲,這時辰可不能含糊

可憐的指揮,現場還是搬運工

左邊的是演員,正發揮其專業功能,排線布置音響呢

這是一對夫妻,老公今天要在台上表演,看兩口子笑得多甜

搬桌子抬椅子的義工們正在熟悉每台節目的現場配置,由於沒有幕布,每個節目之間銜接,都需要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器械、話筒、椅子等擺放到位

這是「新婚別」曲目的平面安排圖,前一個節目一結束,義工們就要按照這個平面圖進行排放

現場綵排,猶抱琵琶全遮面

這位父親的女兒正在排練,做父親的為孩子打工一絲不苟

吹長笛的小女孩

現場有很多孩子也被家長帶來了,接受熏陶

隊員托關係買到了便宜的獻花,花店送花來了

州長佩里的賀信已經到位

樂隊還有一部分洋樂器

看到一位漂亮MM,有人介紹,是今天晚上的主持

開飯了,每人一份三明治和一包薯片

這次開演前的最後晚餐,是這兩位好心人捐助,他們不僅提供了食物,還親自送到演員們的手上

吃完飯,組曲「賽馬」二胡組正在抓緊最後時間排練

知道的是排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賣藝呢,就差一個「討飯碗」了

樂隊指揮換裝后,面容煥然一新,人靠衣服馬靠鞍啊

演出場前,正在進行著茶藝表演,「僑報」記者馬上和表演MM進行了合影

許多華人,著民族服裝前來捧場

民樂團團長楊萬青接受休斯敦中文電視台採訪

義工們在做最後的準備

只要有中國人,就不乏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家長們把這麼小的孩子都帶來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了

姐妹還是母女?大家都帶著過節般的心情,在異國他鄉,前來觀看民族樂團的表演

這是一對母女,母親是民樂隊揚琴演員,女兒就是當晚的主持

德州州長的代表送達賀信

演出開始,主持MM登場,中英文解說,非常流利,能流利閱讀中文的海外華人第二代,不多見

指揮出場,看這個表情,就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了

這個小MM是個ABC,獨奏琵琶曲「四面埋伏」,讀者如果有心,可以看到,她也是民樂隊大提琴演奏演員,孩子對民樂的喜愛,能獨立演出這樣高難度的琵琶獨奏曲,可喜可賀,中華民樂在海外,並不是缺乏喜愛的年輕人,而是缺乏持之以恆給予支持的部門和團隊

二胡領奏的馬來西亞華人,非常投入

女子樂坊,一曲夢幻絲竹琵琶曲,大有餘音繞樑三日的感受

現場400多張座位,基本滿員

這位佛教界人士,是中華民樂的粉絲

孩子們四手連奏「彩雲追月」和「茉莉花」

樂隊指揮也是個專業演員,其演奏風格和指揮一樣,面部表情極為豐富

鋼琴琵琶曲「梁祝」


「新賽馬」讓老外認識了中國的二胡

特邀三位歌唱演員,在樂隊的烘托下,演唱京韻「詠梅」

最後一曲「德州黃玫瑰」,讓全場達到高潮

獻花

當天演出的演員和義工們,你們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