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意義何在?
由於第一次戰役后美國沒有搞清中國軍隊的實力,認為在面對面的戰鬥中中國軍隊不可能是美軍的對手,所以繼續分兵冒進,結果大敗。在這次戰役中,以" 四野"為主的西線獲得全勝,三面包圍了美軍,但美軍在損失了大量人員裝備后,成建制地逃出了包圍,這點大家沒有異議。有異議的是東線,有人說以"三野"為主的東線在包圍了美軍后,自身損失慘重,而美軍最後衝破包圍,攜帶裝備和人員揚長而去,是中國軍隊的失敗。其實這隻說到其一,沒說到其二。
當時在東線,中國軍隊缺衣少穿,還沒有重武器,但仍然毅然發起進攻,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其意義如下:中國士兵排山倒海、奮不顧身的衝擊,徹底扭轉了美國對中國軍隊的蔑視,頓生敬畏。其"北極熊團"的被殲,使得美軍充分高估了中國軍隊的攻擊能力,從此,美軍一發現其側後有中國軍隊出現,就立刻撒腿就跑。
在第二次戰役后,美軍從低估中國軍隊發展到高估了中國軍隊的實力,從清川江到"三八"線,西線美軍在沒有接觸的情況下向後狂奔了200多公里,東線的10多萬美軍也在只有少數中國軍隊逼近的情況下,銷毀了大量物資倉皇下海逃去。其實如果美軍憑實力節節抵抗,步步後撤的話,中國軍隊要打到"三八線"還不知要那年那月。戰役后,東線9兵團足足休整了5個月才重新投入戰鬥,很多戰鬥骨幹在嚴寒中失去了戰鬥力,但他們的對手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也是過了3個月才重新投入前線。冰天雪地中的中國軍隊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2個月的戰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