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全面的認識佛學文化》之五
作者:樊振林 郵箱:bml689@gmail.com
第三節 大乘佛學階段
這一節的內容主要有:
一、大乘思想的興起
二、大乘佛教發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階段
(一)、初期大乘
(二)、中期大乘
(三)、後期大乘
下面就具體介紹。
大乘佛學階段:也就是「大乘佛教時期」,大約從公元一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大乘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初期大乘(約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後期大乘(約六世紀至七世紀)。
一、大乘思想的興起
佛陀去世后五百年頃,大約在公元第一世紀間,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逐漸出現。
所謂大小乘的「乘」,是運載的意思。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如鹿車羊車,只能用以自載;大乘如牛車象車,自載兼載別人。
佛教小乘,是大乘佛教興起后,所加給以前佛教貶義性的名稱,而不是部派佛教自居為小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乘思想的興起,是從部派佛教發展出來的。當然並不是由部派佛教演變為大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受到部派佛教的影響,這其間,受到大眾部的影響最大。大乘思想的特徵,在於其利他精神——即所謂菩薩乘的精神。照大乘學者看,小乘之所以為「小」,在於其思想保守,墨守成規,對經典的解釋固定化,對戒律的條文一成不變。具有大乘思想的無名學者認為:「與其追求經典文字表面的意義,不如追求經典文字背後的精神」。在這種觀念思想影響下,大乘經典逐漸出現,而最早出現的是般若一系的經典。
如此說來,大乘經典就不是佛陀所說的了?的確如此,「大乘非佛說」不是新課題,它在國際佛學研究界已討論了數百年之久。不過,當初編纂經典,冠以「佛說」的那些無名天才學者,他們認為並沒有偽造經典的意識,他們充滿信心的認為:唯有這樣說,才是佛陀的本意。在出現於四、五世紀間的《大乘莊嚴經論》卷二中稱:「有人疑此大乘經典非佛所說,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論中列舉出了八點理由,其中有一條大意說:如此深廣的妙法,不是佛說,誰能說得出呢?
佛家的人認為:佛法不一定須由佛親口所說,因為宇宙間本然的理則,是佛所證悟,而非佛所制定。佛陀曾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法住,法界安住」。佛說的法,是宇宙真理,佛弟子與佛所證的真理,程度上雖有不同,而真理的本質無異。佛弟子以其所證悟的真理對眾宣說,也可稱之為佛法。因此,佛經中載有佛法是由五種人所說,即佛說、佛弟子說、天人說、神鬼說、化人說。
不過,編纂大乘經典的學問僧們,以婆羅門種姓出身的學者居多,他們自幼都受過婆羅門教育,以後才皈依佛教出家,所以,後世的佛經有明顯的「梵化」傾向。並且對佛陀的聖化也逾趨明顯,這就模糊了作為凡人佛陀的本來面目。
二、大乘佛教發展的幾個階段
大乘佛教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一)、初期大乘
初期大乘,約一世紀中葉至五世紀。
1、初期大乘時期出現的典籍
首先是大乘經典次第出現,繼般若一系的經典之後,《寶積經》、《華嚴經》、《法華經》、《維摩經》、及凈土經典也先後出現了。
2、龍樹及其中觀學派(空宗)
在公元三、四世紀間,以龍樹菩薩創立的「中觀學派」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
龍樹、提婆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為「中觀學派或中觀宗」,也稱「空宗」。後世稱為「性宗」、「般若宗」。
印度一代大哲龍樹,住世年代約在公元150至250年之間,他是南印度婆羅門種姓,自幼受婆羅門傳統教育,後來皈依佛教。當時南印度已有大乘經典流行,他讀過之後不滿足,傳說他遊行北印度時,自雪山地區一個老比丘處得到一部分大乘經典,又在大龍族聚居之地得到許多大乘經典,這樣就更充實了他的大乘理論。他回到南印度,把早期的般若思想組織起來,完成了「緣起性空」的宗教哲學體系。
龍樹住世的時代,印度思想界的潮流,一方面是外道的諸法或常或斷思想,一方面是小乘有部的「我空法有」,且「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思想。他造諸論典,「破邪顯正」,這種思想表現在《中觀論》一書中。如「八不偈」所稱: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八不:其實就是全盤否定——在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諸戲論。諸法空性,也表現在「三是偈」上。即所謂: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著之稱,除《中觀論》外,主要的還有《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繼承龍樹學說的,是他的弟子提婆。提婆所著的《百論》,與龍樹的《中論》及《十二門論》,合稱三論。是後來我國三論宗所依論典。
龍樹、提婆的空觀,是以「諸法無自性」立論,並非徒持空見,只宣揚一切皆空。然而傳至後世,則流為「頑空」——後學者執一切皆空,在世俗諦方面,不施設「有」;在勝義諦方面,真理也是「無」。這種情況稱為「惡取空」,也稱「沉空」。
(二)、中期大乘
中期大乘,約在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二百之間。
1、中期大乘時期出現的典籍
在這一時期《涅槃經》、《勝鬟》、《菩薩藏經》、《解深密經》等經先後出現。
2、無著、世親及其「瑜伽行學派」(有宗)
在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二百之間,無著、世親的「瑜伽行學派」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無著、世親這一系的理論,在印度被稱為「瑜伽行學派」,也稱「有宗」。後世稱為「相宗」、「唯識宗」。
佛去世后九百年左右,無著、世親兩大論師出世。
無著生活的年代,約為公元395至470年之間。
世親生活的年代,約為公元420至500年,他是無著的異母弟弟。
據說天宮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為無著說《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五部大論,無著承彌勒之說,與其弟世親把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整理工做,依此建立「瑜伽行學派」。但彌勒不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也許世間另有一個名叫彌勒的人。或者,五部大論就是無著的著作,只不過是假託彌勒之名行世的。更可能的是,早在無著之前,就有許多無名的飽學的瑜伽師,而無著是繼承他們的學說而加以發揚的。
無著、世親為矯治當時「沉空」的弊端,而標示「有」義。此有,不是小乘外道的諸法實有,而是破我法二執后所顯示的「真空妙有」。
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觀、瑜伽二派為代表。
印度佛教,以世親在世時為發展的最高點,此後就逐漸衰頹了。世親以後,雖也出現許多論師,但並無獨創性的學說,只是一些註釋、訓詰類的著作。
(三)、後期大乘
後期大乘,約在六世紀至七世紀。這一階段的大乘佛教逐漸衰弱,已經不是佛教的主流了。
1、月稱及其著作。
生活於公元600年至650年的月稱論師,是印度中觀學派的繼承者,他著有《凈名句論》、《入中論》等著作,重振中觀學風。
2、法稱及其著作。
與月稱同時人的還有法稱,著有「量評釋」等論多種,稱為「法稱七論」。他是將經量與瑜伽綜合,以經量部的理論應用於瑜伽,完成了「有相唯識心」理論。
公元5世紀末,笈多王朝衰微,最終崩潰,印度又處於各小國對立的狀態。到了7世紀初,印度戒日王統一全印度,然而其統治前後僅有40年(公元606~647年),之後,印度再度分裂。
3、玄奘。
在這一段時間中(公元606~647年),中國的玄奘大師到了印度。玄奘是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長安出發,經西域到達印度,主要是在那爛陀寺戒賢論師座下,以唯識思想為學習重心。公元645年返國,帶回「瑜伽行學派」的經典,依此建立了揚唯識理論的中國的法相唯識宗。並纂成《唯識論》。
4、義凈。
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觀、瑜伽二派為代表。
義凈是唐高宗咸淳二年(公元671年),是由廣州走海路到印度求法的,他也在那爛陀寺學習,公元695年返回長安,離國前後二十五年。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稱:「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
引用網址:http://zhihui68.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