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說最坦誠無忌的競爭了:在宣告將於2020年挑戰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之後不久,上海市購置了「華爾街金融牛」的複製品,將它安放在外灘。
「外灘金融牛」和它的紐約「兄弟」出自同一位雕塑家之手,重量相當,只是顏色略紅一些。
然而,一頭數千磅的公牛,還遠不足以使上海的夢想成真:中國市場的規模位列世界前茅,但也是全世界最不成熟、最不透明和最排外的市場。
上海恐怕很難在十年之內成為超級國際金融市場。儘管過去一年來,上海朝著這一目標邁進了幾步,但仍不夠。
監管部門在多年籌劃和數次「發令槍」誤響之後,於今年4月正式推出了股指期貨(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約定價值買賣某一種股指的合約),並啟動股票保證金交易和賣空交易的試點項目。這些改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因為有了這些新的金融工具之後,投資者就既可以從市場上漲中獲利,也可以從市場下跌中獲利了。
滙豐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HSBC Jintrust)的李選進(Steve Lee)表示,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方面,上海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搭建合理的基礎」。許多市場分析師也持同樣的看法。
但是,中國仍對金融期貨交易嚴加控制,要求投資者必須通過一項測試,每筆交易都須預先存放一筆為數可觀的資金。因此,只有財力雄厚的投資者和機構,才能夠參與金融期貨交易。
中央政府也在嚴格控制賣空交易和保證金交易,只允許交易量緩慢上升,也只是緩慢地擴大批准規模,允許更多企業從事這些在它看來風險極高的操作。
中國當局也慢慢開始著手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其近期目標似乎只是使人民幣「更具兌換性」,而不是徹底放棄資本管制。在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上海如何能實現「外灘金融牛」所承載的雄心壯志呢?
《中國私有化:中國股市內幕》(Privatising China: Inside China』s Stock Markets)一書的作者侯偉(Fraser Howie)表示,儘管施行了上述改革,儘管預計未來一年還將出台更多改革,包括推出供海外公司交易的國際板,但中央政府仍只是「在邊緣地帶鼓搗」。他表示:「這些措施從表面上看是進步,但從本質上說,什麼都沒有改變。」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有控制地允許海外資金投資A股的渠道)已經推出七年,但總投資額度才300億美元,不到總市值(3.5萬億-4萬億美元)的百分之一。
而且,過去一年來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措施,並不適用於外國人:非大陸投資者被禁止從事股指期貨交易。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理應提供的金融工具,但他們卻無權使用。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外灘金融牛」身上所承載的、希望上海成為國際領先市場的夢想,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實現,但上海成為一個地區性金融中心,也許遠不需要那麼久。高盛(Goldman Sachs)的一份報告估計,到2020年前,僅上海一地的日均股票和期貨交易價值就有可能超過3500億美元,遠高於當前的470億美元,佔中國總流動性的75%以上,地區總流動性的53%。
屆時中國所有市場的流動性,可能佔到整個地區流動性的70%左右。
比起在紐約的強項上打敗紐約,這或許才是切實可行的目標:要取得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必須取消資本管制,對法院及法律體系進行現代化改造,取消對信息流通的控制,而北京方面大概尚未為此做好準備——或者說,至少在未來十年裡,尚未做好準備。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