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原來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名稱,後來被填成一條馬路,即今天的延安東路。眾所周知的洋涇浜語就是源自上海開埠以後的洋涇浜周圍地區。為了在十里洋
場討生活,眾多無機會受正規教育的人無師自通,自創了一通不講語法、發音不規範、詞義被衍化但能與外國人溝通的英文,稱為洋涇浜話。
大名鼎鼎的洋涇浜蹩腳英語後來衍生出另外一層意思的「洋涇浜」,指帶有濃重地方口音的外地上海話。上海人對那些不倫不類的性格和行為、以及蹩腳模仿的事
物,都以「洋涇浜」一詞以蔽之。如果你作為一個外地來上海旅遊的,在與上海人交往中,被責之曰「洋涇浜」,那一定是在言行中有不符合上海人習俗而顯得不倫
不類之處,因此而被上海人善意地進行嘲諷了。
筆者剛上中學時,語文尚可,數學一般,英語一塌糊塗,常常在60分附近掙扎。一次家長會後,父親知道了我的情況后,就用半寧波半上海的話來教我:來叫克
姆,去叫谷,是叫也司,勿講拿,各得巴愛是再會,各得毛寧早浪好,爺叫潑茶娘賣茶,雪堂雪堂請儂坐,等等。我如獲至寶,再把英語書上的已經懂的單詞用中文
音標註出來,相信這也不是本人的獨創。後來我才知道父親教我的那些東西,一部分出自1935年汪仲賢所著《上海俗話圖說》。想不到父親的洋涇浜英語「害」
了我,英語學的越來越疆,到初二的時候,我的英語比阿拉爺還要「洋涇浜」,30、40分常光顧,60分成奢望。後來雖然沒有留級,但是我已經忘記了怎樣會
混到畢業。講老實話現在我的英語基本上都還給老師了,可憐到已經沒有資格教3歲的小孫子。此話何講?,一天,我在教孫子A、B、C、D,我兒子看見了:
「爸爸,儂幫幫忙,儂的發音一點也不準的,那能好教小人?」,我只好笑笑,心裡想兒子講的沒錯。
我父親是寧波人,上世紀四十年代在十六鋪的洋行街做生意。他讀過私塾,一手好字,他的英語拿現在的標準來看,大都是洋涇浜英語,這也不能怪他,是年代、環
境、條件的原因。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前幾年曾經有過一篇文章:《寧波幫與洋涇浜》,講是寧波幫創造了洋涇浜語。鴉片戰爭后,上海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大批原來
做生意的寧波人從廣州和其它口岸來到上海。同時,因為寧波到上海比原先到廣州要近得多了,於是更多的寧波人從家鄉涌到上海。在這些人中,有隨英國商人而來
的寧波幫中最早的通事(翻譯)兼買辦穆炳元,據說穆是上海開埠后出現的第一個買辦,還有被滬上商人奉為首富的「寧波大亨」楊坊,有後來被稱為寧波幫「開山
祖」的嚴信厚,還有葉澄衷、朱藻三及晚些時候的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這數路寧波人馬在上海會合了,以「幾佔全埠人口之半」的優勢和迅速崛起的買辦隊伍,
成了滬上洋人和官府都不敢小覷的社會勢力。
但是問題也隨之發生了,那就是語言問題,因為當時上海灘外國人已經蠻多了,做生意等等都要和外國人接觸、交流。已經在上海灘上倔起並且日漸強大的寧波幫,
當然不甘居於人下,於是在1860年,上海錢業界領袖寧波人馮澤夫等6人匯資出版了《英話註解》一書,分門別類用寧波話標音,使初學者便於記誦。《英話注
解》在當年一經刊行即使人膾炙人口,大受歡迎。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吳義雄教授認為,《英話註解》的出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已預告了著名的洋涇浜英語的
誕生,因為至今末發現有比《英話註解》更早的英語教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薛理勇研究員則認為,這本《英話註解》不僅是寧波人用寧波方言標音、上海出版的第
一種洋涇浜漢語手冊,對研究洋涇浜語有重要作用,還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英語會話手冊。
洋涇浜語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寧波話的影響,因此有些洋涇浜英語要用滬語或寧波話發音才能辯明意思。比如下面這首竹枝詞:
好法身而沙發身, ( how fashion 而so fashion)
如此如此脫羅真。 (true )
勃朗由與勃朗妹, ( belong you 與belong me)
是爾是我亦是人。
衣裳楚楚語陪陪, ( by and by)
考姆陪陪歇歇來。 ( come by and by )
多少洋行康八杜, ( comprador )
片言茹吐費神猜。
清晨見面谷貓迎, ( good morning )
好度由途敘別情。 (how do you do )
若不從中肆鬼肆, ( squeeze )
如何密斯叫先生。 ( mister )
滑丁何物由王支, (what thing you want )
哀諾王之不要斯。 ( I no want )
氣煞外邊窮苦力, ( coolie , 源於印地語 )
隨著年齡的增長,筆者知道了許多洋涇浜語,如:凡爾是閥門,搞爾是守門員,水汀是暖氣,水門汀是水泥,給絲是管道煤氣,給絲林是汽油,凡爾盤是方向盤,投籃叫做消,傳球叫派司,鎖叫試必靈,黃油叫白脫,蝌蚪叫拿摩溫等。
同時也知道了許多上海話源自英語,如:證件(Pass,),巴士(Bus),阿木林(A
moron),沙發(Sofa),混槍勢(chance),咖啡(coffee),大興(dashy),噶三壺(gossip),癟三(begsir),
戇大(gander),接領子(leads),扎台型(dashing),邋遢(litter),蹩腳(bilge),骯三(On sale)等。
上述《上海俗話圖說》中還有:
一元洋鈿溫得拉 (one dollar)
廿四銅鈿吞的福 (twenty four)
烘山芋叫撲鐵禿 (potato)
東洋車子力克靴 (ricksha)
如此如此叫沙鹹魚沙 (so and so)
真嶄實貨佛立谷 (very good)
靴叫蒲脫 (boot),鞋叫靴 (shoe)
洋行買辦江擺渡 (comprador)
小火輪叫司汀巴 (steamer)
翹梯翹梯喝杯茶 (drind tea)
打屁股叫班蒲曲 (bamboo chop)
混帳王八蛋風爐 (damn fool)
那摩溫先生是阿大(number one)
跑街先生殺老夫 (shroff)
麥克麥克鈔票多 (very much )
畢的生司當票多 (petty cents)
紅頭阿三開潑度 (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 (brother)
自家姐妹雪司塌拉 (SISTER)
丈人阿伯發音落 (father-in-law)
洋涇浜英語曾經存在近二個世紀之久,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其影響極為深遠。本文因筆者過去受洋涇浜英語教育的影響,錯誤難免,貽笑大方。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