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1 / 2
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尼克森在中國」。(Ken Howard攝,大都會歌劇院提供)
尼克森在1972年的中國行,猶如在還是冷戰對立的國際政治圈裡,投下一枚深水炸彈。15年後的1987年,當作曲家John Adams、作詞家Alice Goodman和導演Peter Sellars 合作把「尼克森在中國」 (Nixon in China)搬上歌劇舞台時,華府和北京已經建交九年了。而當大都會歌劇院在2月2日首演這部歌劇、讓毛澤東、江青、周恩來等歷史人物與紐約歌劇觀眾一起過除夕時的外交環境,中美兩國元首互訪,雖然還是大事,已經不會讓任何人意外,所以最讓人好奇的問題,莫過於歌劇是否已經過時?
歌劇背景雖然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歷史意義,歌劇本身卻是有點反高潮,並不在記錄高層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上海公報只是閒閒一句帶過),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情節,只是由一連串的獨白組成,讓歷史事件成為角色「夫子自道」的觸機。
像是尼克森一下飛機(專機落地的伴奏是全劇最精採的器樂段落),與周恩來寒暄後,就洋洋得意高唱其歷史意義「新聞有其神密性/我與周恩來握手/在北京城外曠野/全世界都在聆聽」。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上,則給了周恩來反思與頌讚兩國外交歧曲路的機會。然而這些還算是有歷史感,很多時候,角色吟唱的,只是他們內心的感懷,像尼克森回憶他的二戰經歷、尼克森夫人回憶她由布衣成為第一夫人的際遇。但這不表示歌詞是信手捻來,Goodman大量援引文獻,在開場的合唱裡,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