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專家吐真言,醫生永遠是無奈的。

作者:HappyUSANA  於 2010-1-31 11: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5評論

關鍵詞:

這篇博文已經在網上流傳多時了,原出處已無法找到。醫生誤診率在50%據說是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的估計, 具體多少並不十分重要,50% 也會,5%也好,攤上就是100%。也有人說了,別拿誤診來嚇老百姓 不過,猶如第二篇所說,實際上醫生看病是破案,這一點恐怕也是事實。


¥¥¥¥¥¥¥¥¥¥¥¥¥¥¥¥¥¥¥¥¥¥
專家背景:
紀小龍,男,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解剖學組織胚胎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委員會委員、全國全軍及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每年在病理會診中解決疑難、關鍵診斷1000 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說到病理學,老百姓了解得不多。在國外叫 doctor's doctor ,就是 「 醫生的醫生 」 。因為我們每天乾的活,都是給醫院裡每一個科的醫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我們有什麼特殊的才能,而是我們都有一台顯微鏡,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體里 的細胞變成什麼樣子了,可以從本質上來認識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 順其自然

  我認為,最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運動的規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 情。小孩、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規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無作用。男人喜歡補腎,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補腎。男性的強 壯和性能力,是由身體里的男性激素決定的,不是用什麼藥物、吃什麼食物能夠補充的。

  化妝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有的人皮膚乾燥,抹一點潤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但是想用化妝品變得年輕,今年 20 明年 18 ,那你就上當了。

  皮膚的黑和白,決定於皮膚里黑色素細胞產生的色素多和少。我去美國的時候專門考察過,黑人、白人皮膚里的黑色素 細胞都差不多,差在細胞產生的色素是多是少。你以為抹了葯,就能讓細胞產生的色素多一點或少一點,這是做不到的。很多化妝品抹上去之後確實有效果,但它不 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於刷漿,你的黑色素細胞是永遠不變的。

  每個人的皮膚都有 7 層細胞。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 3 層,就像原來穿著厚衣服,看不到裡面的血管,現在磨薄了,血管的紅色就明顯,看上去就紅潤了,像拋光一樣。所以你做美容以後,會又紅潤又光亮,顯得年輕 了。不過,人的細胞替補是有次數的,假如能替補 50 次,你早早的就消耗掉了,等你老了,再想替補就沒有了。

  還有運動。咱們可以運動,但是不能透支。任何運動形式都有它最佳的頻度和幅度,好比說心跳,正常人 1 分鐘跳 70 下,你不能讓它跳 120 下、 150 下,那不是最佳的運動限度。運動的時候,不能超過身體里細胞所能夠承受的限度。許多運動員都不長壽,因為他的運動強度超過了應該承受的頻度和幅度。就像蠟 燭,燃燒得特別旺,生命一定很快就結束了。

  我們說,平時大家心跳是 70 下 80 下,不過成年累月都是這種狀態也不是好事。如果你每個禮拜有一次或兩次,讓心跳達到 100 甚至 120 (最好不要超過 150 ),你的血液加速流動,等於給房間來了一次大清掃。一個禮拜左右徹底清理一兩次,把每個角落裡的廢物都通過血液循環帶走,有助於你身體的代謝。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

  醫生的診斷有三成是誤診。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 50 %,如果你住到醫院裡,年輕醫生看了,其他的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 B 超、 CT 、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 30% 。

  人體是個很複雜的東西。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誤診率降到最低,但是再控制也控制不住。只要當醫生, 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小錯,大醫生大錯,新醫生新錯,老醫生老錯,因為大醫生、老醫生遇到的疑難病例多啊!這是規律。中國的誤診和國外比起來,還低一點 兒。美國的誤診率是 40 %左右,英國的誤診率是 50 %左右。

  我們應該正常看待誤診。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太複雜,一時說不清,但是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原則:如果在一家醫院、被一個醫生診斷得了什麼病,你一定要徵得第二家醫院的核實。這是個最簡單的減少誤診的方法。

  有一些不是誤診的問題。比如說脂肪肝,它不是病。在 20 年前,不管哪本書上,都不會專門有這個詞兒,這全是 B 超惹的禍。有了超聲這個儀器,把探頭往你的腹部一放:哦!你是脂肪肝!這個詞就叫出來了。

  我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我在解剖之前,先給超聲科打電話,讓他們推一個超聲機到解剖室,在打開腹部之前超一下,看有沒有脂肪肝,然後打開來驗證。有時候他們說:沒有,打開一看:這不是黃的脂肪嗎?有的正相反。所以超聲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身體里脂肪多,你的肝臟里脂肪一定多,問題是脂肪多了,給你帶來什麼疾病沒有?我們做了很多解剖,沒有發現一個肝臟的硬化、肝臟的損傷,是由於脂肪肝引起的。有人說你現在是輕度脂肪肝、過兩年變重度脂肪肝,然後就變肝硬化,最後是肝癌,說這樣話的人沒有任何證據。

  還有酒精肝,都以為喝酒對肝損害最大。酒精叫乙醇,乙醇到了肝臟,在那裡分解,像剪刀一樣,把兩個碳的分子剪 斷,最終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去,水尿出去。如果你的肝臟里都是這樣的剪刀,你害怕喝酒幹什麼?關鍵不是對肝的損傷,肝細胞死了可以再生,關 鍵是對神經細胞的傷害。人體里只有神經細胞是生下來多少個,一輩子都不會再增加一個,只會減少。喝酒每喝醉一次,都要犧牲一批神經細胞。

  癌細胞是殺不死的

  我對癌症的興趣,從 70 年代上學時候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 30 多年了。開始的時候充滿了幻想、充滿了激情。我認為,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來鼓搗癌症,總能鼓搗出名堂來吧! 1978 年第一屆招收研究生,我就直奔著癌症去了。結果搞了半天,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每個新方法一出來,我就去鼓搗一陣,最後一個個都破滅了。

  我感覺最悲慘的就是:送進來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已經全身轉移、擴散了,他還不明白,還想回去上學。我去查房的 時候,這個小朋友就問:爺爺,我什麼時候能夠上學啊?我怎麼回答?我如實告訴他?面對這麼幼小的一個生命,我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如果隱瞞,等這個孩子到了 最後階段,就會知道我是在說假話,我再去看他,他還能信任我嗎?中晚期的時候,你去治療癌細胞,想把癌細胞殺死,這個思路是錯的。癌細胞是殺不死的!你不 要指望通過醫學的辦法,來解決你的癌症問題。那麼要用什麼辦法呢?我打個比方:任何癌症,就像一個種子,你的身體就是一片土壤。這個種子冒芽不冒芽,長大 不長大,完全取決於土壤,而不是取決於種子。種子再好,土壤不適合,它決不會長出來。怎麼改善這個土壤?這是現在研究的課題。

  我們提倡健康體檢。早期的癌要治好很簡單,問題是怎麼發現。傅彪最後也到我那裡去看病,他是肝癌。肝癌多數都經 歷了乙肝、丙肝,然後是肝硬化,第三步到肝癌。細胞變成癌要 5 到 10 年!肝臟受到攻擊, 1 個變 2 個、 2 個變 4 個,像小芽冒出來一樣,然後一點一點長大。你每過半年查一次的話,它決不會長成兩三公分的癌!只要提前治,在兩三公分以前,肝癌都可以手到病除。

  像傅彪這樣的案例,如果提前診治,不是老說工作忙,是完全有辦法挽回的。但是他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沒辦法控制了。他的肝臟切下來我也看到了,太晚了,不可能再活下去。那時別人還罵我說:人家手術以後不是好好的嘛!你怎麼說人家活不長?

  我可以肯定他活不長。他的癌細胞像散芝麻一樣,在肝臟里鋪天蓋地到處都是,怎麼能活得長?有人說換肝就可以了。癌細胞很聰明,肝癌細胞最適合生長的環境是肝臟,肝臟裡面長滿了,它就跑別的地方去了,等你換了一個好肝,四面八方的肝癌細胞都回來了!沒有用的!

  我們有責任早期發現腫瘤、早期治療。如果是晚期,我建議針對生存質量去努力,減輕痛苦,延長生命。針對晚期癌症的治療不需要做,因為沒有用。

  作為醫生,我給自己只能打 20 分。為什麼?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只解決三分之一的病。而這三分之一的病,我也不可能解決那麼多,我能打 20 分就很不錯了。

  做醫生這麼多年,我有一種感慨:醫生永遠是無奈的,因為他每天都面臨著失敗。


¥¥¥¥¥¥¥¥¥¥¥¥¥¥¥¥¥¥

下面轉載《浙江日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 50%誤診率這可怕數字怎麼理解
■劉京京 王曉

「如果在門診看病,誤診率是50%;如果你住到醫院裡,年輕醫生看了,其他醫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訪、討論了,該做的B超、CT、化驗全做完了,誤診率是30%。」近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博客上公布的這組數字,引起了各界爭議。

  那麼誤診究竟指什麼?醫生確診一個疾病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網友:看病成了撞大運?

  據了解,廖新波博客上的這一數據,來自武警總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紀小龍2007年12月10日《醫生永遠是無奈的》的文章中。

   數據披露后,引起不少網民的議論。一位深圳網友留言稱:「如果真這樣,要醫生有什麼用?看病還不如扔硬幣,碰運氣,還有50%的命中率。」另一位網友則 稱:「僅是誤診倒也罷了,但誤診之後往往是誤治,這樣就更可怕了。」但也有網民持懷疑的態度,一位50多歲的機關幹部表示,他覺得這位廳長公布的數字高得 有些離譜。「醫生不是神,有誤診也屬正常現象。但如果誤診率這麼高,醫院恐怕早關門了。」

  50%的誤診率同樣受到了專家質疑,誤診在所 難免,但有些誤診並不會影響治療。醫生診斷疾病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假設,然後排除假設的過程,直到找到最終答案。在此過程中,隨著新問題出現,醫生對病 情會有新認識,就需要修正之前的結論,這很正常。「如果把每次修正都算作『誤診』,那30%的誤診率並不奇怪,可這樣的統計並沒有太大意義。」

  專家:看病過程相當於破案

  在不少專家看來,醫生診斷過程更像是破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助理袁鍾說,就像不是所有案子都能準確偵破,醫療診斷也並非百分之百無誤。

   例如,如果有一個胸口疼痛的患者來看病,我們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才能診斷他患了冠心病。第一步,詢問疼痛的性質。把肺栓塞、氣胸、胸膜炎的可能性排除 掉。第二步,詢問患者年齡及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以此來估計患者得冠心病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三步,考察患者胸痛與體力運動的關係。如果胸痛發生在運動時,那 患者很可能是心絞痛;如果胸痛的發生與運動無關,就可能不是心臟問題。第四步,即使確認是心臟問題,醫生仍需診斷,判別患者屬於單純心絞痛,還是心肌梗 死。單純心絞痛相對穩定,但心肌梗死的死亡風險就較高了。要把二者區分開,只能通過心電圖或心肌損害標誌物檢測。

  但這兩項檢測只有在心 肌梗死發病足夠時間后才能檢測到異常。醫生會建議疑似冠心病患者在醫院觀察6個小時。此外,心理問題也可能導致患者胸口疼痛,臨床上稱之為「心因性心絞 痛」,這就需要通過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手段才能將它和常規意義上的心絞痛區分開。由此可見,一個疾病的確診,需要經過全方位的思考、假設、求證、判 斷,其難度絲毫不遜於破案。

  誤診:是全球醫學難題

  廖新波的博客中還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美國誤診率是15%— 40%,英國誤診率在50%左右。此前,英國學者維農·科爾曼在著作《別讓醫生殺了你》中也提到,2006年,美國有近10萬人因誤診而死亡,這個數字超 過了兇殺、交通事故和絕症。美國衛生署統計顯示,在100名因心臟病發作死亡的患者中,只有53人生前得到確診。

  澳大利亞的急診室最易發生誤診。為減少誤診,政府規定,年輕醫生在做出最終診斷時,要向有經驗的醫生諮詢。但在實際操作中,受客觀條件限制,往往做不到這點。

  英國誤診率高達30%,集中在癲癇、心血管疾病、躁鬱症等病症上。據悉,46萬英國人被診斷患癲癇,但其中20%—31%可能是誤診。英國醫療研究所報告稱,英國誤診的醫療成本每年高達1.6億英鎊。

  誤診在各國都不可避免,但網民們說,即便誤診可以原諒,但生命卻沒有第二次機會,醫學的局限性更不能成為醫生誤診的借口。

  據《生命時報》

http://zjrb.zjol.com.cn/html/2008-04/24/content_2202974.htm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LynnKang86 2010-1-31 11:38
SF
回復 LynnKang86 2010-1-31 11:39
看過一個資料:美國癌誤診率在20-30% (好像是幾年前了)
回復 遙祝 2010-1-31 12:31
LynnKang86: 看過一個資料:美國癌誤診率在20-30% (好像是幾年前了)
回復 HappyUSANA 2010-1-31 12:43
這些都是在各種檢查之後哇!真是觸目驚心啊。
回復 哭著哭著就笑了 2010-2-10 01:22
醫學永遠是一門探索研究的科學,誤診一般也是由經驗不足造成的,因為很多的疾病都有相似的癥狀和體征。總之:預防為主,多了解一些醫學常識還是有必要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6: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