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太忙,不能一一回復各位好友的招呼。望大家原諒。在本站看到一篇:
http://news.backchina.com/2010/1/12/gb2312_72107.html
大家看看,有什麼評論!當然最好是探討形式,不要罵人。國內存在的問題顯而易見,要解決不是一時半會兒就可以的。只是苦了國內的孩子們。 這位薛涌寫過不少文章,有一定獨立的見解,當然並不全對(對錯都是相對的!是不是?)。再者說,國外的學校,即使是一流大學,也不全如文章所說。就加拿大來說,學生貸款是從政府那裡貸的,跟學校沒有關係,還不還學校即不知道,也沒有必要知道。雖然在美國時沒交給學費,但我沒有聽說有人從學校貸款上學。學校的貸款一般是應急貸款,並不是讓你一直用它來完成學業。作者完全是按自己的猜測+自己的經歷寫就的,事實並不一定如他所說,見後面的部分評論。
從耶魯畢業的夫妻:張磊捐款內幕,看完讓人落淚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10/1/12/gb2312_72107.html
張磊向耶魯大學捐款8888888美元、創耶魯管理學院中國畢業生個人捐款紀錄的新聞,一時間在國內石破天驚。中國網友立即對張磊和他創建的
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開「人肉搜索」。有人極為憤怒:「中國辛辛苦苦培養的高材生幫著人家發展」,甚至調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並缺乏表現等等。張磊吃裡爬外的
形象躍然而出。
我們夫妻二人都在耶魯接受的博士教育。讀到這則新聞,心裡實在非常複雜。老實說,如果我們有張磊的能力,也許確實會優先考慮給國內捐款。幾年前耶魯就
有畢業生在《紐約時報》寫文章,說自己就能捐那麼幾十萬,給了耶魯,不過是往滿滿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無關緊要。但是,如果同樣的錢給了非洲,不知道能
救多少條人命。你會怎麼選擇?
但是,回憶一下我們自己的經歷,又對張磊的行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們結婚時,妻子在北京是個「黑戶口」。她被分到外地,我們不願意兩地分居,索性
「黑」了。代價是沒有工作,有時還為臨時戶口操心。後來決定出國,兩人一起學英語,考托福。1993年我們正處於彈盡糧絕的狀態,她接到從耶魯寄來的一個
厚厚信封,打開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錄取了,兩萬多美元的學費人家給支付了,另外給將近一萬的生活費,整個三萬多美元!有生以來,我們從來
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錢。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麻煩了。有這筆錢並不一定能出國。出國要有護照。按當時的規矩,大學畢業服務不夠一定年限者,出國必須有海外關係,還必須支付大
學的「培養費」,把賬還清了以後,就可以掃地出門了。於是,我們全家緊急動員,先找到在台灣的姨媽開證明,然後到街道派出所開證明,記不請跑了多少地方,
當然也送了不少禮,其中頗有些差點前功盡棄的驚險關節。最後,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按照國家開出的帳目,把大學四年國家在她身上花的錢全都還清。再向父母
借了些錢買機票,一下子就飛了過去。半年後,我也跟去探親。我畢業後為國家服務十年,不用繳納大學的培養費。但是,我去探親,按規定必須辭職。而這又是一
場有驚無險的奮鬥,比如找地方存檔案、在一堆「不行」、「不辦」的聲音中絕處逢生等等。我還記得最後辦成的那一刻,跑到單位要最後一個文件。窗口一位冷冰
冰的小姐把蓋好章的一張紙往我面前一仍,甩過來一句話:「你從此和我們沒有關係了!」
我到了耶魯探親,人家對我這個「家屬」則無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繳一點錢就有了醫療保險,白拿了學校圖書館的借書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設施,還能在旁聽
兩門課。總之,除了課松一些外,和正式學生也沒有什麼太大差別。我正是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表現,被教授看中,什麼也沒有考就被錄取到碩士課程。日後一帆風
順,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來一直拿著全獎。除了正常的獎學金外,學校還給各種錢在夏天讓我學英語、學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學了整整一年。說「耶魯改變
了我的一生」,難道還有什麼爭議嗎?
張磊的經驗是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是,從中國上大學、工作到耶魯讀書,一個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確實就是「耶魯改變了我的一生」。張磊的捐款,在耶魯從校友
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筆,在美國並沒有太多新聞價值。在中國有新聞價值的,是這一行為所顯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國是多麼不同。
第一,美國的名校,特別是常青藤,現在大多靠校友吃飯。這些學校只要發現人才就去招募、爭奪。你要是窮光蛋,學校就把學費生活費全包下來,而且還會畢
恭畢敬地說:「感謝你到我們這裡來讀書!我們的校園因為有了你一定會變得更加豐富。」入學后,學校對你無微不至。特別是本科生,有時讓我感到學校活象個慣
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學生是談戀愛的最佳年齡,中國的大學對待學生的戀愛經常有各種「不準」。美國的學校竭盡全力為此創造條件,甚至在招生中採取傾斜政
策,保證男女平衡。一位美國學生告訴我:大學生是第一次離家的孩子,剛離開父母心裡空落落,大學就要成為學生的第二個家,迅速填補父母在孩子心裡留出來的
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學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學校最高興不過的。大學所期望的是:你們夫妻一輩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裡組成的,都會把大學當成自己
的家。日後家裡有需要,你當然會把大筆的捐款拿出來。當然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讀大學。
第二,學校靠校友,對畢業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們畢業后,學校總把校友刊物免費寄來,系主任每年寫信報告系裡的情況,學校在我們的居住地區有活動
總要通知。耶魯選校董,也每次都把選票寄來,並且反覆通過電子郵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校長就是校董事會任命的。誰進
董事會,又要由校友投票決定。2002年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當選耶魯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協會的支持。我們夫婦當時雖然博士都還沒有畢業,但已經有了碩士學
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這大概是我們作為外國人在美國行使的唯一一次選舉權。所以,我們拿的並不僅僅是一張耶魯的文憑,而且是一個當家作主的權利。學校
要是惹你不高興,你也可以通過校董事會施加壓力。
張磊究竟對中國捐了多少錢,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他給耶魯捐錢,則不過是人家大學經營模式的日常運轉和效率而已。你現在就是給美國名校繳足三萬多
美元的學費,人家培養你還是賠本的。何況許多學生是人家倒貼錢請來的。這麼賠錢培養學生怎麼賠得起?人家學校牛就牛在這裡:我們的教育能夠保證你成功,而
且保證你成功之後會認識到是我們的教育改變了你的一生,最後你會捐錢來感恩。如果你畢業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貸款還不起怎麼辦?許多名校(特別是法學院等)
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兩條:第一,在我們這麼優異的地方畢業后,你放棄高薪而從事低薪的公益事業,那就算我們學校為社會作貢獻了。第二,如果你真沒
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對你說「對不起」還來不及,怎麼會追著向你要錢呢?
張磊的行為,應該促使中國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們要是一天到晚和學生算培養費、懲罰不能按期還貸的學生,怎麼指望學生象張磊對耶魯一樣對待自己的母校?
Comments:
作者具有很多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好的就完美無瑕,不好的就一無是處。
作者可以隨便找個在美國上學還未還完貸款的人,看看是不是有人跟你討債。美國有個老太太的兒子已經死了,可是貸款公司還是不放過,老太太一生氣,乾脆把兒子的骨灰寄到了貸款公司。
段永平捐給浙大三千萬美元也是基於類似的心理,但是沒有任何報道提及,也沒有任何人感謝。
奇怪了!我也是耶魯畢業生, 畢業九年多了。 怎麼說呢? 對耶魯還是有感情的。 但像作者這麼感激, 好像從來不曾有過。 難道我沒良心?
寫的狗屁不通, 后爹給了你一個好的生活條件, 你就說你親爹不好了. 什麼邏輯!
試想一下,張磊沒上Yale, 他會有今天富有嗎?改變他的是Yale沒錯。至於他應把錢捐給誰是他個人的事。你如有錢買個日本車,說你是漢奸。你怎麼想???
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別人錯,你對。心態放平,給一公平的評價。
support #15, 他在yale 學了兩年的騙術回在中國行騙賺錢, 再"捐給"他的"洋人主
子", 他充當的只是洋人的打手而已. 典型的奴才! 他如真有本事留在美國賺錢, 看
他還能否有所發展. 鄙視張奴才!
大部分讀者也會和作者一樣對母校心存感激,也知道世界一流學校和國內學校的差距,但是作者不是張磊,張磊的行為超出了正常的,合理的範圍。讓人們看到了國內金融腐敗的冰山一角。也無疑讓人們知道了張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把錢捐給國內,會有多少錢給了學生?學校搞福利還貸款都來不及了。學術造假的都可以拿國家津貼,捐錢能隨便嗎?
知道四川地震為什麼有人提著錢袋去災區發錢嗎?捐給政府都拿去建大樓,買豪華車辦公用,政府讓人不放心。還不如捐給自己的母校,培養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也
是在為中國做貢獻。
我也是拿全額獎學金來美國的。但是,我對國內外的學校都感恩。如果,我很富有,又有意願捐錢。我會大家有份的。張磊的「捐贈」不是感恩不感恩的問題。而
是,他的行為後面隱藏著東西。他的第一份工作來自耶魯,他是耶魯某基金的投資經理。他回國創業,又是帶著耶魯的3000萬回去的。這已經是利益關係了。且
不說有沒有洗錢避稅的嫌疑。
這種純商業關係,卻要冠冕堂皇,奢談感恩,只怕有點虛偽,有點欲蓋彌彰!最好的辦法,把你在國內的稅單給大家亮亮。不就該清白的就清白了。
早年出國的有幾個沒獎學金的?
有幾個不是歷盡周折的?
當年哪個出國又是容易的?
以前的文人,被政府打,殺,關,逐,但還是以報效祖國,拯救生民為己任
張磊,是從古到今第一人!中國處於深重苦難中,中國沒出過這種人,受多大苦,遭多大罪,都要回到祖國,建設國家。李政道,楊振寧,錢學森不用說了,魯迅,等等,誰沒留過洋?誰不是拿的獎學金,對於當時的中國,那不更是個天文數字?
再說耶魯給你獎學金就是讓你以後賺了錢捐回去?能把錢用在更有用的地方,我想這才更是一個「成功」的人應該做的事情,也是教育最終的目的。老師教你不是要
你報恩的,而是讓你做對社會更有用的事情。這樣算,未免太淺薄了些。耶魯自然不會批評,但想必不會以你為榮。但錢學森,永遠是伯克利的榮譽!
寫文章批評中國教育的腐敗很好,但跟張磊捐款是兩回事。美國教育的經費和運作,不一定就好。問題不是張磊捐款對不對。而是他的錢是怎樣來的。而所謂的「感恩」只不過是新聞炒作的手段。「看完讓人落淚」,讓人笑掉大牙。假,假,假!
中國的錢才不給學生花呢?誰管你有沒有未來?現在上面帶頭抓經濟,高校的教授都你嗎野獸,想畢業還得跟教授睡覺,變著法的吸學生的血,這樣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女的坐台的坐台,當二奶的當二奶,男的也傷心畢業之後更變本加厲,有點骨氣的中國學生全出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