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食物表現出社會的分裂

作者:TCM  於 2010-12-4 05: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今天你吃的什麼?(圖)   
《新聞周刊》:食物表現出社會的分裂 今天你吃的什麼?(圖)


  《新聞周刊》2010年11月29日刊封面圖片


  最新一期的美國《新聞周刊》於2010年11月29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標題為「食物表現出社會的分裂」。文章認為,在更多人追求本地產的新鮮和健康食物時,而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缺乏營養充分的食物。人們應找出解決此問題的辦法。

  生活在紐約地區的人們對飲食有著自己的追求。有人希望能品鑒各類合口味的美食,而不太在意關乎身體健康的食物成份。另一些注意營養和健康的人群則對食 物營養斤斤計較。甚至有居住在人口稠密地區很有社會地位的律師,為追求食物新鮮和健康成份,開始在自家後院內養雞下蛋。他們成為追求健康飲食的一類。

  這些熱衷以有機肥生長的本地農產品(20.23,-0.40,-1.94%)的一類人,每天會用數小時來考慮食譜、採購食品和烹飪。其中有人自稱是加 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教授MichaelPollan的信徒。此人所著的《雜食者的兩難境地(The Omnivore's Dilemma)》一書,讓追求本土新鮮食物的習氣蔚然成風。跟風者相信,食用當地天然生長的動植物不僅對健康有益,而且還讓農戶飼養的牲畜和農戶有實在 的幸福感,最終對地球生存也有益。無論是信仰美食、健康飲食、飲食公平,還是某些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人們總能找到與自己有相同價值觀的同類。

  但是,食飽終日者不應對食物短缺和靠垃圾食品為生者視而不見,儘管前者可能對此一幕通常是力所不能及。像紐約較富足的家庭在食物上的開支佔到家庭收入的20%,高於含在外就餐和送餐在內的全美家庭飲食開支佔13%收入的平均指標。

  據美國農業部(USDA)上周公布的數據,全美有17%,逾5000萬人口生活在食物無保障家庭。這意味著以上家庭有時缺乏購買食物的必要開支,或在 得到足夠多收入之前食物已消耗殆盡。由單身母親操持的家庭一般常出現此情形,而在南部和一些大都市區,這種情形更嚴重。據稱,紐約市有約140萬人常處於 食物來源保障不足的狀況,其中25.7萬人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地區。

  食物來源無保障自然還與住房、就業等其他經濟計量指標有關,因此,自USDA從1995年開始發布此統計數據以來,該指標在2007-2008 年的經濟衰退期間出現峰值當然不會令人感到吃驚。按USDA定義的,食物保障程度很低的飢餓類的家庭的比例很低,僅約6%。與執著關注美食形成對比的是, 人們對海外貧窮、飢餓和美國自身飢餓兒童的關注似乎也在增加。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的美國總會有貧富。富裕者高興時有在飲食上放縱自己的自由。食物在困難時期會變成劃分窮富的清晰界限。在大蕭條(Depression)早期,當窮人在麵包房前排隊時,富人們變得更專註於美食。

  但現代美國出現了極端情形,人們就餐時選用的食物品種成為了社會地位的確定象徵。隨著貧富間差距繼續擴大,最新鮮,最有營養成份的食物就成為只有少數 人能負擔得起的奢侈物。據官方統計數據,經濟上處在最低層的美國家庭前20年的收入一直徘徊在1萬-1.3萬美元,而排在最高層者的同期收入卻增長了 20%,達17.08萬美元。這意味著富有人群可在任何季節買到自己想要的食物,而食物無保障家庭只能得到他們能負擔起的一類,即可讓他們儘快填飽肚子, 含高熱量的皮薩餅和袋裝食品類的快餐。據稱,美國領取食品補貼券的人數在前3年內增長了58.5%。

  據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紐約市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兒童中,40%的體重不是超重就是肥胖,而全美6-11歲兒童中的36%不是體重超重,就是肥胖。

  以往用於表現少數人富足生活的肥胖,現在變窮人的標誌。患肥胖症人數隨著收入差距拉大而在上升,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美國成年人和17%的兒童已是肥胖體 型,而此問題在窮人中更突出。儘管患肥胖症與基因、環境和患者的活動水平高低有關,但USDA於2008年公布的研究報告發現,依靠食品補貼券獲得食物的 兒童和婦女的體重,比那些不依靠者更可能超重。據英國流行病學家Kate Pickett的研究成果,肥胖症患者比例在貧富差距最大的發達國家中最高。美國是發病率最高的國家,而發病率在不公平程度相對低的日本最低。

  華盛頓大學流行病學家Adam Drewnowski多年研究結果表明,美國的食物選擇與社會等級密切相關。他稱,最窮者無法獲得包括大量新鮮水果和蔬菜、精瘦肉、魚類和穀物在內的有營養的食物。營養學家提倡的理想飲食方法支持了經濟優越感,而未考慮負擔能力。

  儘管有些社區缺少食物品種齊全的超市,但大多社區並不是這樣。低收入家庭通常只選擇食糖、脂肪和袋裝食品,因為它們價格低廉,且味道不錯。 Drewnowski今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以西雅圖地區超市數據為基礎。它顯示了一些特定食品價格在2004-2008年間的變化情形。在食品總體價格 上漲25%的前提下,最有營養的生蚝、紅辣椒等上漲幅度為29%,而營養最低的白糖、膠質軟糖等上漲16%。

  Drewnowski在報告中稱,食物在美國已成為區別經濟地位差異和社會等級的顯著標識。這種標識以往以服裝和流行時尚來體現,但現在完全不同,奢華已變為否能負擔得起和能否得到。

  法國社會學家ClaudeFischler相信,美國人在與肥胖和缺乏食物保障的鬥爭中,更應向法國人學習。美國人對待食物和飲食習慣與史上的任何種 族都不同。美國人主要強調食物的營養成份。他們在回答何為良好膳食問題時,總是以每日攝入營養成份作為答案。他們關注卡路里、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糖。他們 從不把進食視為一種社交活動,且從不把食物看作一種共享資源,就像一大塊麵包應在同桌就餐者間相互傳遞那樣。而法國人面對同樣問題的答案是愉悅和快樂,即 以聚餐者盼望的方式所展開的團聚、親密和美味。

  Fischler還認為,比專註於營養成份更奇特的是,美國人把選擇食物視為個人自由,一種不可被剝奪的權力。美國人願意食用他們想要的食品,他們也 好不在乎進食地點,不管是在旅途中,還是在室外。除了感恩節人人享用同一火雞食譜外,美國人日常食譜也是各有所取。Fischler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 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甚至難有家人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固定進食時間。而法國人的午餐時間是穩定在12:30。法國人肥胖比例僅9.5%。

  極力推崇本地出產的食物原料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教授Pollan認為,美國當前的食物供應體系存在著富裕農戶供養最窮者,而貧窮農戶在為富裕 人群提供高品質食物的錯配問題。但近期令人欣慰的消息是,沃爾瑪宣布了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當地出產食物原料的計劃。這表明一些全美大零售商在逐步擴大供應 新鮮農作物的趨勢。但Pollan同時表示,這些農作物可能不全是使用有機肥。人們在食物選擇上不應絕對化,這種完美主義是改變飲食質量的大敵。他設想華 府今後會在食物與健康關係的政策上有大動作,並認為追求飲食健康的風潮還只是處在起始階段。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hu18 2010-12-5 01:36
世博會、亞運會不吃轉基因食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1:24

返回頂部